-
四圣谛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484
〖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
-
烦恼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513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可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圣者,证果的圣人,可以把握自己...
-
三皈五戒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93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
-
五蕴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693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
-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06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
-
四念处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695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
-
六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645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
-
声闻果与佛果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2194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
-
丛林清规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877
一、何为丛林 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过去,印度多在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据《禅林宝训音义》载...
-
成佛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926
佛,是佛陀的略文。又作休屠、浮陀、浮图等,都只是buddha不同的音译而已。从意译的角度,则佛为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两重意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于人,有如世间普通人觉知哪些东西为害而能趋避一...
-
解读四大天王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20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
-
佛教简史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浏览次数:2306
起源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