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资讯 > 广西六祖遗迹述论——朝礼六祖圣迹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广西六祖遗迹述论——朝礼六祖圣迹

发布时间:2020/07/28 佛旅资讯 广东禅素文化游 文字 浏览次数:1640

六祖大师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珠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实际上的创始人。毛泽东主席曾给六祖以很高的评价。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六祖遗迹几乎为广东所专属。广东新兴县夏卢村是六祖故里,新兴国恩寺是六祖圆寂之地,广州光孝寺是六祖落发受戒之地,韶关南华寺是六祖弘法37年的南宗重要祖庭。六祖在湖北黄梅接法后,曾经隐迹15年,广东的怀集、四会、广宁三县都宣称六祖曾避难藏身、修行悟道于该地,开发利用六祖文化资源正搞得热火朝天。广西虽属岭南,过去却一直被视为六祖文化资源的空白省区。然而,随着广西象州县、永福县六祖遗迹的被发现和被关注,这个局面将要被打破了。有足够资料表明,六祖在他隐迹的15年里,曾有一段时间在广西象州、永福两县的岩洞藏身修行弘法。这就是说,六祖遗迹,两广皆有。六祖文化资源当为两广所共享,为两广所共同开发利用,将共同造福于两广人民。

 

六祖隐迹15年之行踪尚无定论

 

综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人生轨迹,有这样几个比较大的节点:唐贞观十二年(638)生于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3岁丧父。24岁时(唐龙朔元年,661)往湖北黄梅东山寺拜五祖弘忍大师为师。获五祖器重,并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法偈最终获五祖秘传禅法,授之衣钵。随即按五祖吩咐避难南行暂隐。39岁那年(唐仪凤三年,676)的正月初八日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印宗法师主持下剃度出家,成为六祖。随后转往曲江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弘法,凡37年。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八月初三日在家乡新州国恩寺圆寂。时年76岁。

 

六祖黄梅接法后,自24岁至39岁间,共有15年的隐迹修行、参悟佛理的过程。这段时间六祖的行踪是怎样的?他到过哪些地方?分别在什么时间段?有什么具体的活动?这是多年以来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至今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的问题。不仅尚无定论,在现实中还出现了一些混乱。在广西象州县和永福县有六祖遗迹的信息披露前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广东怀集县、四会县、广宁县都各自拿出根据,表明六祖曾在当地藏身修行。但在时间上,却怎么也理不清楚,只能各说各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历史文献资料的缺乏,以及某些文献记述六祖行踪的不确切——不是语焉不详,含糊其词,就是各执一词,互相矛盾。

 

在六祖慧能大师圆寂后的一百年里,先后有唐代大诗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之撰写过碑铭。但这些碑铭对六祖接法后的具体行踪都含糊其辞。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只说六祖“遂怀宝迷津,销声异域……如此积十六载”。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赐溢大鉴禅师碑并序》碑记只记下六祖“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刘禹锡的《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并序》更没有关于六祖辞别五祖后行踪的片言只语。

 

有某些版本的《六祖坛经》及介绍禅宗早期历史的佛门稗史曾道出六祖隐迹15年之大致去向,这显然是从《六祖坛经》中五祖嘱咐慧能大师南行后“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句话生发出来的。然而对慧能大师在“怀、会”的具体时间,相关文献的记述却很不一致。

 

宗宝本、契嵩本《六祖坛经》记述慧能大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伍,凡经一十五载。”

惠盺本《六祖坛经》则称慧能大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县避难,经五年,常在猎人中”。

《祖堂集》记载:慧能大师“隐四会、怀集之间,首尾四年”。

《曹溪大师别传》却载慧能大师于“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

南唐招庆寺静、筠二禅德所撰《慧能和尚传》则载:“能难返后,隐四会、怀集之间”。

 

仅从上引几种史料看,在慧能大师隐迹的地点和时间上就有多种说法。关于地点,有说在四会的,有说在“四会、怀集之间”的,有说在“四会、怀集两县界”的。关于隐迹藏身的时间,有十五年说、五年说、“首尾四年”说等。

 

历史文献记述的含混令人无所适从,因之在现实生活中就引发了某种乱象。

 

既然史籍有“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记载,而广东怀集县和四会市又有六祖遗迹、史事和传说,这两个县很早就宣传六祖曾在当地隐修。这没有什么问题。后来又增加了广宁县,也有其理由。因为广宁县建置较晚,现今广宁县大半土地历史上属四会县。问题是,六祖在隐迹修行的15年里,在广东这三个县市各停留过多少时间?分别是在哪个时间段?在历史文献和文物中又还找不到确切的记载,于是只好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解读,结果便出现了各自都将六祖隐迹15年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时间说成是在本县市的情况。

 

怀集方面,虽有过六祖“先藏于四会,后隐居怀集”的提法,但更多的是强调六祖在该县冷坑镇上爱岭龟嘴岩隐居修行15年。2009年11月1日《肇庆日报》曾有公开报道称:北宗禅师神秀弟子一行,南下怀集,“了解六祖惠能在怀集隐居15年修炼成佛的历程”。中新社2011年3月18日也曾发过以“广东怀集:六祖慧能隐身15年的修悟地”为标题的专题报道。

 

四会方面,虽也曾提及六祖“在四会、怀集一带隐姓埋名长达16年”,但更多时候还是宣传六祖在该县扶卢山避难藏身15年。广东研究六祖文化的资深学者林有能教授在《六祖慧能在四会》一文中写道:“慧能在四会一带十五六年,时间不算短。”看得出来,他认为六祖的隐居地主要是在四会。在同一篇文章中又引述说:“今四会六祖寺住持大愿法师认为慧能在怀集一年,在四会15年。像这样给出慧能大师分别在怀、会具体时间的还不多见,但似乎也有其理由。”

 

广宁方面,对六祖慧能大师曾在该县避难的宣传相对较晚,但一开始就毫不含糊地提出:六祖当年隐于该县宾坑镇榕树旧寺头龙龛古庵达15年。《羊城晚报》(2011年10月8日)也曾刊发“六祖惠能构庵避难15年隐居处在广宁被发现”的专题报道。

 

以上情况表明,对六祖隐迹15年间的去向的研究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几个地方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而对六祖在各地的隐修时间各自表述的做法,不仅造成了混乱,也带来了尴尬。正如有报端曾评论的,三地都说六祖在当地隐匿15年,那六祖岂非在肇庆市辖地隐匿了45年?显然,在还没有确切的文献和文物提供实证的情况下,从有着多种说法的资料中选取一种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说法作为根据,来强调六祖在当地隐匿修行的时间特别长,这并不可取。只会带来混乱和尴尬。

 

看来我们还得回到问题的原点——六祖隐迹15年,但其具体行踪并无定论。因此,各地需要做的,是通过对本地六祖遗址、文物实物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来说明六祖曾经在当地隐迹修行。至于隐修了多长时间,在没有找到比较可靠的实证之前,不必过早下结论和展开宣传。只要能证明六祖曾经在你那个地方隐迹修行过,你那里就拥有了六祖文化资源。这才是最根本的。六祖隐迹15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岁月。即便五祖要六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记载是真实的,而不是后人托附的。“怀会大地”也只是六祖南遁藏身的一个目的地,而不是唯一的目的地。在六祖到怀集、四会、广宁之前或之后,六祖也可能到过其他一些地方,包括广西的象州县、永福县,也包括别的什么地方。关键是要能够找出根据。

 

象州六祖岩—六祖隐修处(图/蝉友圈佛旅)

 

广西象州的六祖遗迹

 

广西象州为千年古郡,因其紧靠柳江,有水路交通的优势,历史上长期设为州治。该县西山上有一处古迹叫“六祖岩”,因岩洞中有多处宋代及明清时期石刻,于2003年6月由广西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名称为“六祖岩摩崖石刻”。然而,这处古迹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和重要价值,却一直不大为人所知。故该古迹虽与县城仅一江之隔,却人迹罕至,只有附近村民不时前往焚香祭拜。致使这一重要禅宗遗迹很长时间都“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5年5月底,刚从外地调回象州不久的县委副书记吴孝斌,听人说起城郊西山上有六祖岩,便让县文物管理所负责同志陪同前往考察。吴副书记对象州的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也略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事迹和六祖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他在六祖岩及周边,对多处宋代和明、清时期石刻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又查阅了地方史志资料,对照分析后认为,此处文物古迹当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行迹有关,六祖慧能大师应曾在象州此处岩洞隐匿修行。吴副书记将考察的情况及自己的初步研究陆续写成几篇文章,在《来宾日报》上发表。(吴孝斌的这几篇文章是:《探寻象州六祖岩》,载《来宾日报》2015年6月9日。《再探象州六祖岩》,载《来宾日报》201你7月3日。《六祖岩又有重大新发现—-三探象州六祖岩》,在《来宾日报》2015年7月14日》)文章引起了广西历史学会负责人的关注。随后,由广西历史学会组织历史学和考古学专家多人到六祖岩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们肯定了六祖岩及周边的石质文物的真实性,认为象州六祖岩与中国佛教的实际创始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行迹有关,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古迹,六祖与象州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象州六祖岩在象州县城柳江西岸的西山山腰,属象州镇鸡沙村黄皮沟屯,离县城约2公里。六祖岩目前共发现石刻8处,其中北宋石刻2处,南宋石刻3处,明代石刻1处,清代石刻2处(其中有一碑刻已移至别处)。另在岩内后侧石壁发现有两处嵌痕,原碑刻已经丢失。六祖岩现存石刻绝大部分反映了六祖慧能大师在象州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两处石刻,为六祖岩前左上方的北宋“六祖岩”三字题刻,和岩洞中明代的“重塑六祖聖像碑记”。

 

“六祖岩”题刻为篆书,字高约0.8米,宽约0.48米。石刻有落款,右侧小字为题刻者:“曲江谭掞文初书”,左侧小字为时间:“元丰甲子岁”(1084)。谭掞,字文初,广东曲江人,北宋文人,系王安石的同窗。曾任广西提举常平和广西转运副使。他曾在桂林留有多处题刻。“重塑六祖聖像碑记”石刻高0.67米,宽0.95米。其标题自右至左横书,碑文则为竖书。落款为“大明正德癸酉(1513)正月”。碑刻字迹虽然模糊,但大部分可以辨读。碑记开头说:“象州有巖,曰六祖巖。中有聖像,昔人所塑也。”“郡人云:昔六祖南庇藏于此。信祀之也。”碑文记述:“宋元豐時,郡守張公唐輔勒詩于石,明我祖秉佛之旌旄,傳之心印,详且盡也”。“正德癸酉春,趙……同逰此巖。觀祖像倾廢,遂募众”重塑。复“歩張公之韻”,作诗“鐫諸碑。诗曰:燈傅六世胤黄梅,五葉舒花有自来。釋部藩籬蒙祖闢,空門鎖鑰賴師開。山頭慈雨濡萌蘖,岩底穹碑翳藓苔。景仰遗形閑遣興,塵襟尽洗净無埃。”其后是捐资者名单。碑文最后落款为“大明正德癸酉春正月吉日趙宗明记”。

 

象州六祖岩这两处石刻,显然与六祖活动有关。“六祖岩”刻于北宋元丰年间的1084年,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以“六祖”命名的年代最早的岩洞,是六祖的重要遗迹。而刻于明代的《重塑六祖聖像碑记》,传递出了不少重要信息:此岩洞历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元丰年间之前,“六祖岩”就已存在,岩中的六祖圣像就已存在。碑记中的“郡人云:六祖南庇藏于此。信祀之也”,表明当地一直流传,六祖南遁期间,曾在此岩洞藏身。民众信而祀之,遂塑六祖圣像于洞中。碑文还告诉人们,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象州知州张唐辅曾作诗勒石于岩。诗中充分赞扬了六祖开创中国南宗佛教的卓越贡献。张唐辅的诗刻现在已经丢失。在六祖岩中发现有两处原先嵌有碑刻的空位,可能其中一处就是张唐辅的诗碑。张唐辅与谭掞都是广东曲江人。而曲江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是六祖曾经弘法37年的禅宗祖庭。这两位曲江人对六祖的了解和崇拜可想而知。北宋元丰年间两人同在广西为官,桂林与象州又非常靠近。张唐辅了解到象州有六祖隐迹的岩洞时,便邀请自己的曲江老乡谭掞过来同游此岩。然后由谭掞为“六祖岩”题名,他自己则作了赞誉六祖的诗刻于岩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两位曲江人在象州六祖岩的题刻,大大增加了六祖岩作为六祖遗迹的真实性。而碑记作者赵宗明步宋代郡守诗作原韵留下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有赞誉六祖以及六祖岩与六祖关系的内容。

 

六祖岩内还有清代象州文人刘光烈的诗刻:

 

山径萧条古洞开,白云深锁旧经台。

半炉烟冷埋青草,满砌飞花点翠苔。

秦凤空传人跨去,辽城几见鹤归来;

风前搔首舒长啸,我正天仙暂脱胎。

 

此诗分明道出了当年曾有高僧大德在洞中修行悟道的情景。这个高僧当然就是六祖慧能大师。在象州县文物管理所,另有一块原先立在六祖岩的碑刻,为清代光绪九年(1883)任象州知州的郭步瀛(云南建水人,字安澜)邀约当地文人石鸿韶、李文雄同登西山访六祖岩相唱和的诗刻。郭步瀛原诗曰:“劈开古洞几千春,忝涖此邦作主人,花拂层轩香绕座,酒斟满斚净无尘。留题有侣非孤调,邀赏乐群属上宾,埽石观诗经剥蝕,后贤云集焕然新。”曾在云南为官的象州人石鸿韶,紧接郭步瀛作了这样的和诗:“双凫涖处即阳春,为政风流见几人?山水有缘探窟奥,楼台何处著埃尘。一龛宝月仍供佛,数盏香醪可醉宾,峭壁首题冰雪句,愧无才调斗清新。”石鸿韶诗中的“山水有缘探窟奥,楼台何处著埃尘”这两句,分明是借用六祖黄梅偈句“何处蒙尘埃”,而道出了象州六祖岩与六祖关系的奥秘。

 

在象州六祖岩的左上方,还有另一岩,深约2米多,左右两侧敞开,上方岩石稍稍向前伸出。一旁岩壁上,刻有高约1.4米、宽约0.4米的两行字,分别直书“真隐喦”和“东海释隐跡處记”,无落款。而在与此石刻相隔不远的另一处岩壁上,又发现有“鷰公书”三字石刻。“鷰”為“燕”的繁体字。此三字与“真隐岩”那两行字字体有所不同,亦无落款。十分值得玩味。

 

关于真隐岩与六祖岩的内在联系,有待探讨。已有研究者提出,真隐岩与六祖岩都应与六祖行迹相关。可能一处主要用于打坐,一处主要用于休息。关于“东海释”的含义,有学者认为,或许六祖在此隐修期间,曾有村民问其从何处而来,六祖无意中说出了自己是从东边来。而村民一般也知道佛教从海外传来。故将隐迹僧人称作“东海释”。那么“燕公”又是何人?查阅唐史,被称之为“燕公”的,集中指向了张说(667-730)。张说为唐代名人,一生三次拜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二次拜相时,被封为“燕国公”。此后便常被当时文人在诗词作品中以“燕公”称之。如果“真隐岩”题刻真的是“燕公”张说所书。那么,象州真隐岩便成为距六祖隐迹年代(662-676)仅数十年的一处六祖遗迹。唐朝名相张说何以在象州留下此题刻呢?又缘何会出现显然是别人口气的“燕公书”呢?这几个字缘何会写在另一处岩壁上,字体又与“真隐岩”明显不同呢?这些都极待探究。目前还算合理的解释是:张说在703-705年间曾贬谪广西钦州。在象州游历时,听闻当地人士说起曾有高僧在西山岩洞隐秘修行,于是前往参访,并应所请写下“真隐岩”与“东海释隐迹处记”几个字。因时值贬谪期间,不便张扬,便没有留下题款。后来,张说再次拜相,并被封为“燕国公”,声名大震,于是当地官员便在真隐岩石刻旁补刻上“燕公书”三字。另有专家根据“真隐岩”与“东海释隐迹处记”石刻文字书写一般,认为不一定是张说原有题刻。可能原题刻因年代久远,已经风化湮没,而由后人所补刻。他们仅知题刻者为“燕公”,但不清楚具体时间,故重刻时未署时间。无论作何种解释,都无法否认真隐岩是与六祖隐秘修行相关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处古迹。

 

象州六祖岩、真隐岩的石刻文物留下了关于六祖隐迹象州的实证,而旧志等文献典籍也有相关的记载。清乾隆年间编繤得《象州志》记载:“西山在州西,隔江二里,旧有西山寺,今圮”。“六祖岩在西山,有石刻六祖岩三字”。清同治年间所繤《象州志》亦载:“西山寺,在城西五里”。六祖岩,“在西山寺后,磴道盘纡,石穴空嵌,可容数人,塑六祖象于其中。旧志云有石刻六祖岩三字”。民国版《象县志》对西山寺、六祖岩也有类似记载:“西山,在城西隔江数里,极挺秀,山腰有寺”。“六祖岩,在西山寺后,蹬道盘纡,石穴空嵌,内可容数人,有石刻留祖岩三字”。年代更久远的资料则见诸南宋王象之编纂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该书卷一百五《岭南西路·象州》记载:“西山寺,在城西五里。其寺半山有一槛亭,大江横前,飞泻千里,郡城枕股,万瓦鳞次,山川景物尽在目中,骚人题咏为多。”“六祖岩,在西山寺后,蹬道盘纡,石穴空嵌,可容数人,塑六祖圣像其中。”显然,象州清代及民国旧志关于西山和六祖岩的记述,都来源于南宋地理志书《舆地纪胜》的相关记载。而这些记载,与六祖岩的宋代明代石刻的记载正好可以互相印证。

 

更为重要的是,《舆地纪胜》还留下有关于六祖在象州隐匿修行的一些更为直接的文字记录。该书《岭南西路·象州·仙释》载:“卢道者,隐居阳寿之青金山,去城八十里。其山甚广,虎狼甚多。卢在山中卓庵,修行勤苦,虎常蹲伏庵下。每出入,虎为之守庵”。据研究,文中之“卢道者”应当就是六祖。六祖俗姓卢,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其圆寂后肉身与六祖一同供奉于韶关南华寺)流传下来的著作《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十)有这样的记载:“有新州卢道者,得黄梅衣钵,号为六祖,回至曹溪……”。另《祖堂集·弘忍和尙》也记载:“时有卢行者,年三十二,从岭南来礼覲大师。”此处之“卢行者”亦为六祖慧能大师。可见,六祖被称之为“卢道者”、“卢行者”是有根据的。“阳寿之青金山”,实际上就是现今象州西山。阳寿,象州旧县名,唐武德四年(621)置,当时县治不在今象州,而在距象州约80里地的罗秀镇军田村和中平镇普化村一带(那里发现有颇具规模的古城墙)。至唐大历二十一年(787),即六祖圆寂70多年之后,阳寿县城才迁至今象州,县随州治。象州置州后,在县城四周山上各建佛寺,分别命名为东山寺、西山寺、南山寺、北山寺。原先“卢道者”“卓庵”的“青金山”,因建有西山寺,便改称为西山。至于“虎为之守庵”,应在情理之中。历史上道行深远的高僧“伏虎”、“驯虎”之事时有记载。六祖修练用功,道法高超,虎狼为之驯服那是很自然的。因此,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关于“卢道者,隐居于阳寿青金山“,“在山中卓庵,修行勤苦”的记载,是印证六祖曾在象州隐匿修行的重要的史料。

 

广州永福六祖洞·六祖隐修地(图/蝉友圈佛旅)

 

广西永福的六祖遗迹

 

广西永福县的六祖遗迹,同样既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又有文物古迹作为佐证。也同样因人们对该文化遗产之内涵及价值缺乏认识,未引起足够关注,而“养在深闺人未识”。

 

永福县位于广西桂林市西南,距桂林城区45公里。唐代置县。唐至明各朝,今永福县地称纯化、慕化、古县、古田县等。明隆庆五年(1571),升古田县置永宁州。永福县的六祖遗迹是双瑞岩。据清雍正十一 年(1733)刊刻的《广西通志》卷十三“山川”记载:“双瑞岩在(永宁)州南八十里,形如伏狮,而岩在其口。乃六祖修炼之所。环山拱伏,岩内直入深数十丈,有石佛像为石乳凝结。”句中直接指明此岩洞是六祖修炼的地方。另,清光绪八年(1885)刊刻的《永宁州志》,对双瑞岩也有更多的描述:“双瑞岩在州治东南八十里安和上团,有山状如伏狮,岩为其口,始称东明岩。岩外一池,澄莹如镜,其前平原横纵,可数百亩。众峰环列,有万笏朝天之胜。岩内有石昂起首者,宛然如龟;其叩之则鸣者,镗然如鼓。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县令黄昌世始闻之,撰文立石,题曰双瑞岩,谓龟与鼓也。龟鼓之间石乳凝结,若人箕踞状,后人因镂石于旁,榜曰六祖法身。”根据这则资料,可知早在南宋时,双瑞岩中就有关于六祖遗迹的题刻。

 

永福县现有的资料表明,六祖慧能大师曾有两次到广西永福,第一次是六祖离开湖北黄梅后第二年(龙朔二年,662)的春天,他在双瑞岩隐匿修行。第二次是“唐武则天朝”(684-705),他在双瑞岩太和寺讲经说法。史事前者来源于《永宁州志》编纂者刘汉镇留下的口述历史资料,后者依据旧志和地方口述史料。

 

清《(光绪)永宁州志》编纂者刘汉镇为永福本地文人,喜爱文史。在《永宁州志》刊刻之后,继续搜集永福地方史料,其中包括六祖在永福的史料。他留下的资料文稿对六祖慧能大师在湖北黄梅接法后的行迹有这样的描述:

 

“慧能辞(五)祖渡江,发足南行。逾两月,过大庾岭。有数百人追来,欲夺衣钵。慧能隐草丛中七昼夜,见追人南下,便折向岭西,避开大路,尽择荒山避径而行。倏忽春至,慧能行到一处,山清水绿,田园恬静,鸟语争喧,晃若世外桃源。询之,乃纯化县(永福唐时县名)境之拉怀村(今永福县永安乡大坦村)。慧能想起五祖临别时曾有‘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语,便询之老者:‘此方可有寺庙?’老者曰,南行十余里有古寺,可以容身。慧能行之,果见一古寺‘报身寺’。因方言不通,慧能遂觅寺后一处山岩栖息。终岁稀言少行,彻心悟佛。一日艳阳高照,慧能欲濯所授法衣,乃于岩侧清溪中浣洗。法衣一振,瑞气盘旋,清溪如泉涌涨,积以成池,慧能乃跪膝浣衣石上。寺中有一僧自西蜀来,异其瑞气祥生,乃至山岩中,见一行者,衣不蔽体,坐禅于岩壁前,晒法衣于石上。惊其不俗,问曰:‘石上法衣何处得来?’慧能答曰:‘由来处得来。’问曰:‘黄梅意旨什么人得?’答曰;:‘会佛法人得。’问曰:‘何为佛?’答曰:‘自心即佛。’问曰:‘何得通佛法?’答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僧大异之。慧能行藏已露,遂悄然离去。寺僧每日如依稀见岩中行者打坐参禅,浑然不觉。后月余,西蜀僧再诣岩中,见行者早已离去,岩壁上有钟乳盘结如人箕踞状。众人皆以为是活佛化身入凡,故瑞霭重生耳。……高宗仪凤二年(677),六祖至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佛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正宗。西蜀僧至宝林寺礼覲听法,方知昔日避居山岩中之行者,实为六祖也。”

 

刘汉镇将所整理有上述内容的文史资料保存于家中。后来传到了他的孙子刘象九手中。刘象九“文革”落难时,曾将这些资料交给他的启蒙老师梁景明。其后,这些文史资料也在“文革”中散失。梁景明之子梁熙成是永福县政协原秘书长。他自小就常听父亲讲刘汉镇整理的六祖史事,印象极深,而他自己也曾多次到双瑞岩踏访六祖遗迹。于是将所记忆的刘汉镇整理的六祖到永福的上述史事,撰文加以介绍。(据梁熙成:《永安双瑞岩石刻残碑·赏析》,载《永福石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另参见梁熙成:《三访太和》,载《福寿之乡》,漓江出版社2008年9月。梁熙成:《福寿文物志·双瑞岩》,载《永福福寿文化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月)

 

双瑞岩位于永福县永安乡太和村狮子山,距县城60 多公里。岩洞宽约20米,高约8米,深约30余米。洞前顶部岩石垂下若帘。洞内后壁原有一小洞直透狮子山后,可以送进来阵阵惠风。岩前有始建于南朝的古寺“报身寺”,后改为“太和寺”。该寺早废,遗址今为太和小学。双瑞瑞岩中原有的六祖遗迹包括:正面上方岩壁的“双瑞岩”三字石刻,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县令黄昌世所书。洞中右侧有钟乳石盘结如人箕距状,一旁岩壁刻有榜书“六祖法身”四字,落款为:“宋绍兴六年丙辰秋月署静江古县黄昌世镌”。洞内左侧分别有鼓形和龟形的钟乳石,相距甚近。岩内另有碑刻多处,包括南宋县令黄昌世所撰双瑞岩碑记,清雍正举人刘新翰咏六祖诗碑、清道光年间永宁州知州李崇发“宿双瑞岩太和寺”诗碑、道光年间当地解元余绍先所作“六祖禅踪”词碑、宋代重修报身寺碑、清代重修太和寺碑等。还有后人在岩前六祖浣衣处为纪念六祖而取名的“振衣池”、“佛衣石”等。

 

双瑞岩内石质文物在“文革”之前尚保留完整。后来因各种原因惨遭破坏。“双瑞岩”三字被凿去,石龟、石鼓、“六祖法身”钟乳石不见踪影。岩中石碑也丢失殆尽,仅剩残碑一块,藏于永福县文物管理所。但岩前之“振衣池”、“佛衣石”至今保留,池水依然清澈。现存的那块残碑,碑文仅见聊聊几字,但可以看出最后一句中有“无负祖师度世之宏愿,不亦洞天福地……”的文字。由此可推断,这则碑记是写六祖与双瑞岩的。该碑记落款处刻有“迁京撰”、“增生陈家顺书”。“迁京”即刘迁京,清嘉庆十五年(1810)贡生。他是本州清代举人、乾隆年间任江苏江阴县令的刘新翰之孙。碑记后面,附刻有刘新翰所作“题六祖禅踪”诗一首。内容如下:

 

□□无尘竹径开,南能飞锡自黄梅。
苦无衲子传衣□,□有石龟听法来。
葱岭人归身是幻,曹溪偈在镜□□。
□门认取禅灯在,碧水空明漾绿苔。

 

从刘新翰的诗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双瑞岩是六祖惠能驻锡之地,六祖曾在此修行、说法。六祖说法时,洞中石龟似乎也在昂首聆听。

 

这是仅存的一块残碑所反映的双瑞岩“六祖禅踪”的情况。因岩内其他碑刻均已丢失,使人们无法从更多的石质文物中求得实证。所幸岩中的一些诗刻,其原作文字可以在《永宁州志》卷十六的“艺文”中找到。比如,清嘉庆年间,古田县评选“古田八景”,双瑞岩以“六祖禅踪”入选。随即地方上征集咏“古田八景”的诗词作品。解元余绍先以《六祖禅踪》一词入选。其词曰:

 

独占此山秋,石洞清幽,灵龟听法喜抬头。石鼓传声同献瑞,必有缘由。宝刹俯平畴,滴翠香浮,千峰环抱水悠悠。祖意西来谁领取,衣钵虚留。

 

这首词将双瑞岩自然景色的描述与六祖西来在岩中修行弘法的史事融为一体。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永福县这个地方确有“六祖禅踪”。

 

清道光五年(1825)任永宁知州的李重发,亦曾作《宿双瑞岩太和寺二首》,其一写道:

 

薄暮投萧寺,遥闻玉磬音。
寒潭沉月影,远岫隐云阴。
古洞青萝没,残碑碧藓侵。
西来衣钵在,往绩慢追寻。

(六祖修道于此)

 

从这首诗的后四句可以看出,作者来到双瑞岩太和寺,不由追思起六祖当年西行来到永福,栖身岩洞隐秘修行的往事。而原诗末句一侧,作者特别标注出“六祖修道于此”。这就更直截了当地指明了,这里是六祖曾经修道的地方。

 

六祖第二次到永福是在唐武则天朝(684-705),他在韶州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市曲江区南华寺)弘法期间。相关史事来源于地方旧志和口述史料。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由汪森编辑完成的《粤西丛载》卷十二“释氏”中有这样的记载:“惠能禅师,唐武则天朝,说法讲经于永宁州南双瑞岩。永福知县至永宁,叩其行止。答曰:‘僧修于此,不知花甲。但觉时寒时暑,草木盛而后衰。惟记入山之年,乃某年某月也’。县官数其岁次,已四十年矣。武后征召不赴,后往曹溪。世称六祖”。《粤西丛载》在辑录这则史料时,注明系据《通志》。《通志》为南宋郑樵撰,成书于绍兴十七年(1147)。这就表明早在南宋时就有六祖在双瑞岩讲经说法的记述。此外,清《(雍正)广西通志》卷八十七“方伎 ? 仙释附”也有类似记载:“惠能禅师,谒黄梅五祖,祖嘱速去,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唐武则天朝说法讲经于永宁州南双瑞岩。永福知县叩其行止,答曰:憎修于此,不知花甲。但觉时寒时暑,草木盛而复衰。惟记入山之年,乃某年某月也。数其岁次,已四十年矣。武后征召不赴,后往曹溪,世称六祖。又尝往怀集上爱岭峰顶石室栖迟。人称六祖岩。”

 

以上引文在提到六祖在永宁州双瑞岩弘法的时间时,用了“已四十年”的说法,这显得不够真实。但六祖在曲江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弘法期间,曾经外出传法,并再次来到广西永福双瑞岩,这是有可能的。清光绪朝《永宁州志》编纂者刘汉镇留下的资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述:“唐武则天时,慧能周游南方,再至报身寺讲经说法。身披佛衣坐于石上九昼夜,听法者云集岩前平地,池中水族皆浮而听之。”此则口述史料同样见诸于前引梁熙成收录于《永福石刻》的文稿。

 

关于六祖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曾再度来到广西永福,在双瑞岩太和寺讲经说法的史事,绝非空穴来风。

 

广西六祖遗迹值得关注

 

以上我们分别叙述了广西象州县和永福县六祖遗迹的情况。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梳理出六祖在广西的大体行迹:六祖于唐龙朔元年(661)下半年离开黄梅后,南下至粤北曹溪,见犹有恶人追赶,便折向西走小路直奔广西,于第二年(662)春天来到永福,藏匿于双瑞岩,在此修行悟道。越年,离开永福来到象州。在西山六祖岩、真隐岩隐修了一段时间。然后又顺江东下,到广东肇庆的四会、怀集一带,继续他的隐修岁月,直至唐仪凤三年(676)现身于广州法性寺(光孝寺)。但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推断。关于“六祖与广西”还有许多问题还未弄清楚。比如,六祖南遁至曹溪后再向西来到广西永福走的是哪条路线?六祖是何时从永福来到象州的?又是何时从象州去到广东四会、怀集一带的?走的又是哪条具体的路线?六祖在永福和象州隐修时有什么具体的活动?六祖自南华寺来到永福讲经说法是在哪个时间段?象州西山真隐岩、六祖岩有什么样的具体关联?“真隐岩”为唐相张说题刻还有什么进一步的证据?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然而,无论这些问题何时解决,能否解决,都不应影响人们对广西六祖遗迹的关注。

 

正如在本文的开头曾经提到的,六祖在黄梅接法后隐迹15年的具体行踪,至今尚无定论。广东省怀集、四会、广宁三县,都宣传六祖曾在当地藏身、修行,但各自同样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说不清楚,还造成了某种混乱和尴尬,因而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即便这样,也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这些地方六祖遗迹的关注,没有影响到这些地方热火朝天地开发利用六祖文化资源。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倘若将两广五县市的六祖遗迹做一番比较,我们就会看到,从反映六祖遗迹的文物及文献资料在整体上表现出的多样性、真实性、稀缺性来说,广西象州、永福两县比广东怀集、四会、广宁三县市显得更要突出一些。

 

广东怀集县最重要的六祖遗迹是位于县城西北冷坑镇、马宁镇交界处上爱岭的六祖岩(一名龟嘴岩)。与广西象州六祖岩一样,这是国内罕见的直接以六祖命名的岩洞遗迹。根据记载和传说,六祖在此岩洞中隐秘修行悟道长达15年。这样一处历史悠久的六祖遗迹,却没有伴生出相应历史悠久的石质文物。该岩洞有“六祖岩”三字石刻,自右至左横向书写,每个字约1市尺见方,楷书,未见有落款标注题刻者和题刻时间。从所刻“六祖岩”之“岩”字为简化汉字,以及从石刻凿痕状况来推断,此石刻年代不会太久。整个岩洞除“六祖岩”三字外,另一处仅见的石刻在右侧岩壁,刻于清“光绪戊申”(1908),为时任怀集县令的东莞人蒋航参访六祖岩留下的诗刻。怀集另一处较重要的遗迹为六祖禅院,位于上爱岭脚麓岗头村边,其前身为六祖亭,为当地民众尊崇六祖所建,始建时间不可考。清代同治十年(1871)建此六祖禅院,解放后已严重损毁,本世纪初重修。此处遗迹未见有反映六祖活动的碑刻等石质文物留存。

 

四会市六祖遗迹主要有六祖古庵和六祖寺(天心禅寺)。六祖庵原在县东之扶卢山上,相传六祖曾在此藏身修行10多年。古庵始建何时不得而知。庵毁后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时,迁建于山下的龙甫镇营脚村边,易名六祖寺。时人卢应中撰有《重修六祖寺碑记》。该寺大部分建筑已损毁,近年发起重修该寺大雄宝殿。为区别2001年在四会贞山新建成的六祖寺,营脚村六祖寺现称为六祖天心禅寺。该处遗迹也没有反映六祖活动的清代嘉庆之前石质文物留存。

 

广宁县的六祖遗迹在该县宾坑镇榕村旧寺头。传说过去山上有古庵,为六祖构庵避难修行处遗迹。明万历年间庵废,发现古碑,据称其上有“龙龛藏锡杖,衣钵在南华”之语。但并没有相应的文物实物留存作为根据,仅在清《(嘉庆)广东通志》(卷二百三“古迹略”)中提及。清道光三年(1823),当地重修龙龛古寺,刻有《重修龙龛古寺碑记》两方。其中第一方碑刻已经丢失,现仅存第二方,藏于广宁县博物馆,其内容主要是修寺捐款者名单。此外也无别的清道光之前的其他石质文物留存。

 

如所周知,在记述相关史事的文献资料比较缺乏,所作记述又极不明确的情况下,碑刻文物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实证作用。在这方面,广西象州和永福所拥有的反映六祖行踪的石质文物,就显得特别珍贵、稀缺而具有说服力。象州县姑不论西山“真隐岩”唐代石刻,即西山“六祖岩”就有宋、明、清石刻共8处。其中刻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的“六祖岩”石刻,距今已有930多年。象州六祖岩中有在明代重塑六祖圣像时留下的《碑记》,它明确告知人们,这里曾是六祖藏身的地方。在北宋元丰年间之前,这个岩洞就以六祖名字命名,洞中就塑有六祖圣像。该碑记还证实,北宋元丰年间,象州郡守就曾在六祖岩中留下歌颂六祖的诗刻作品。该碑刻也记下明代的题刻者步宋代郡守原韵所作关于六祖和六祖岩的诗。永福县双瑞岩也有多处石刻文物可以印证六祖曾在此隐修。尽管这些文物绝大部分已经丢失,但有清代《(光绪)永宁州志》的记载可以证实:岩洞中曾有南宋县令黄昌世题刻于高宗绍兴六年(1136)的“双瑞岩”、“六祖法身”以及关于六祖在双瑞岩的碑记。年代也比较久远。双瑞岩仅存残碑上留下的的诗文也印证了双瑞岩为六祖遗迹。

 

广西象州、永福的这些可以作为六祖行踪实证的珍贵的石刻文物,恰恰是广东怀集、四会、广宁三县所缺少的。

 

佛旅网创始人衲木错探寻六祖潜隐修行之地

 

而从记载六祖遗迹及六祖活动的文献资料来看,象州和永福也有其独特之处。除象广东三县市那样有清代及民国旧志的记载外,象州和永福还可以找到宋代文献的记载。如南宋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中关于 “卢道者”(六祖)在阳寿县(象州唐时县名)之青金山结庵修行的记述;清代典籍《粤西丛载》引南宋《通志》关于六祖曾在该县双瑞岩讲经说法的记述。此外,还有宋至清代文人参访象州六祖岩、永福双瑞岩六祖遗迹留下的诗词作品的碑刻和文字记载。其中好些诗作传达出六祖在当地修行和讲学的信息。甚至有以“六祖禅宗”为诗词标题以及在诗句一旁明确标注“六祖修道于此”的。这些都是非常难得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根据以上情况,广西象州、永福两县反映六祖行迹的文物和文献资料确实有其亮点,表现出了某种优势。作为六祖曾经在此隐匿修行的证据,也就具有比较充分的说服力。因而理所应当受到关注。

 

然而,广西象州和永福的六祖遗迹及相关文物和文献记载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没能引起人民足够的注意,对其研究和宣传更谈不上,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去做。因之,这些地方的六祖遗迹便被埋没了。而广东方面,怀集县和四会市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致力于六祖遗迹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的工作,一直都在做六祖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研究宣传以及推介的工作,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显然,广东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广西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而借鉴广东的做法和经验,关注广西的六祖遗迹,做好保护、开发、利用广西六祖文化资源的工作,在当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这将大大有利于在广西传播禅宗六祖智慧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大大有利于促进广西、中国与东南亚及日、韩佛教国家的文化交流,构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新平台。大大有利于促进两广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共同发展珠江—西江文化和岭南文化,发展两广特色文化旅游,造福两广人民。

 

综上所述,广西六祖遗迹确乎值得关注。

 

附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吴孝斌、梁熙成同志的帮助,

 

特此致谢!

(作者系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广西历史学会会长,广西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原副院长)

 

岭南探寻惠能潜隐迷踪

线路1:岭南六祖十大圣迹
时间:8月16日—23日

 

 

 

1、广州光孝寺:六祖大师出家地
2、韶关南华禅寺:六祖大师弘法地
3、六祖故居:六祖大师出生地
4、新兴国恩寺:六祖大师涅槃地
5、藏佛坑:六祖大师奉灵地
6、古大梵寺:六祖大师说法地(《六祖坛经》诞生地)
7、怀集六祖岩:六祖隐居修行处(龟嘴岩)
8、象州六祖岩:六祖隐居修行处(六祖刻画像)
9、永福六祖洞:六祖隐修洞(曾有遗迹“六祖法身”钟乳石)
10、乐昌西石岩寺:六祖大师隐修处(仙人石室)【详细行程

 

其他排期(可报名)
2020年10月1—8日 国庆中秋
2020年11月21—28日
2020年12月26日—1月2日 元旦

 

六祖避难处·六祖避难石

 

线路2:广东六祖七大圣迹
时间:8月5日—9日(观音诞)

 

1、朝礼六祖大师弘法地——于南华禅寺朝礼六祖大师、憨山大师、丹田大师真身舍利等圣物。
2、朝礼六祖大师出生地——六祖故居感受祖师当年之文化气息
3、朝礼六祖大师涅槃地——于新兴国恩寺礼拜六祖大师手植古荔等圣物圣迹。
4、礼拜六祖大师奉灵地——于新兴藏佛坑礼拜六祖大师圆寂后“飞身”藏佛处。
5、朝礼六祖大师说法地——礼拜韶关古大梵寺(六祖大师宣说《六祖坛经》之道场)。
6、朝礼六祖大师出家地——广州光孝寺礼拜六祖大师瘗发塔、菩提树、古经幢等圣物圣迹。
7、礼拜六祖大师避难地——徒步前往朝礼六祖大师避难石圣迹。【详细线路

 

其他排期(可报名)
2020年8月19—23日 莲池大师纪念日
2020年9月9—13日 龙树菩萨诞·财神诞
2020年9月16—20日 六祖大师圆寂日·地藏诞
2020年10月3日—7日 国庆·鸠摩罗什圆寂日
2020年10月21—25日
2020年11月11—15日
2020年11月25—29日 憨山大师圆寂日·三祖僧璨大师圆寂日
2020年12月9—13日
2020年12月30—1月3日 元旦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