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化——北路梆子-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发布时间:2021/07/22 五台山 浏览次数:757
↑扫码进入↑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晋北一带和内蒙古及河北的北部地区,唱腔、曲调、念白均与中路梆子相近,但音调高亢,富有塞外山野风味,且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五台北路梆子开始流行于清代中叶,嘉庆年间,始有戏班。1878年(光绪四年)豆村白布云办起了北路梆子戏班,刘德荣9岁入班学戏,后成名角,艺名“云遮月”。槐荫村人赵玉亭在晋北一带享有盛誉,被称为“须生大王”艺名“金兰红”,其自创“金兰红”乱弹高亢俏丽,曾进京为慈禧太后演出。五台山地区代县、定襄、崞县都有名角坐班。“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十六红”焦玉生、“两股风”郭守清等都进京献演,誉满京华。1930年(民国十九年)前后,北路梆子又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五台县“水上漂”王玉山,代县“小电灯”贾桂林,定襄 “九岁红”高玉贵,五台“压八百”安秉琪等,皆德艺双馨、有口皆碑。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戏曲班社大部解体。一些艺人在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下,进行抗日宣传。“水上漂”王玉山编演的 《爱国女子》、《王婆骂鸡》等在五台山一带广泛演出,脍炙人口。1938年,王玉山、安秉琪、董福等到内蒙搭班演出,贾桂林逃隐张家口外。1948年五台、代县、定襄等子弟班重新开始演出,五台南茹村子弟班、繁峙东山底子弟班,较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五台、定襄、代县、崞县、繁峙均成立人民剧团,接管私人班社,开始演唱北路梆子,后因后继无人,逐渐改演中路梆子。
1954年,山西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忻县专署邀集北路梆子名老艺人贾桂林、高玉贵、董福、安秉琪、智文成斗、李日梅及琴师田金贵等,赴会演出。贾桂林主演的《哭殿》,智文成斗主演的《下水牢》,在省城轰动一时。省、地两级政府决定恢复北路梆子剧种,于1955年2月正式成立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1980年扩建为北路梆子剧院,经常下乡演出,活跃于五台山区各县。
北路梆子传统剧目,经过发掘、整理、改编,得到恢复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传统剧目有《金水桥》、《王宝钏》、《血手印》、《四郎探母》、《杀庙》、《劈殿》、《五台县令》、《明公断》、《访白袍》等。并涌现了孙一清、李桂枝、李万林、翟效安、任建华、吴天凤、杨仲义、贾粉桃、成凤英等一批中青年演员。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企业追求:禅游天下,知了人生
产品特色:观光,朝圣、体验,共修
领队承诺:1、无诱导性购物;2、不增加自费景点;3、不从佛事中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