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对现代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启示
“海天佛国”浙江普陀山,“清凉世界”山西五台山、“西南佛国”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安徽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吸引着许多的香客游人、善男信女,文人雅士。在交通发达,科学技术日益昌明的今天,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对现代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1、作为历时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文明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联。宗教渗透到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到异地的宗教文化景点进行朝拜、访道、求法、参学、观光、调研等活动的总称。早期的旅游活动常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在有史记载的各时期,宗教朝圣一直是推动人们旅行的因素之一。着名的宗教圣地往往成为人们争相游览的旅游热点。在工业革命以前,很大部分人都是宗教信仰者,宗教圣地对信徒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朝圣旅游十分盛行。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朝圣旅游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规模日趋扩大。如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徒共有约21亿多人,他们大都有较为强烈的朝圣寻宗的旅游需要,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出于信仰纷纷涌向本宗教的着名圣地朝拜,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旅游人群。旅游学本身也把早期的宗教朝圣活动当作旅游行业的最初始形式。世界上一些着名的宗教圣地,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等圣地,中国西藏、“黄袍佛国”泰国,耶路撒冷,意大利罗马,梵蒂冈,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等,都是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从古代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中,大部分都是宗教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宗教有关的占了大约百分之九十。在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带有宗教性质的旅游点了一半以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宗教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成分。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成为旅游动机,宗教文化景点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大量的观光旅游者。宗教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而且客源稳定,回游率高,吸引范围广,生命周期长。国外不少国家的宗教文化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欧洲的旅游业十分发达,基督教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座座世界着名的大教堂,一个个以圣徒名字命名的广场和地区,精美绝伦的基督教雕像和壁画,悠扬动听的基督教音乐,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其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佛教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善良的道德规范和清新、安详,净化的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我国古代佛教人物的旅游中,着名的有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鉴真等。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着作,都在中国佛教旅游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上千年来一直都是佛教信众们向往和集中参拜的地方,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和寻幽揽胜的游人纷沓而至,其中不乏帝后妃主、王公贵人、文人名士。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事业更有了长足发展,旅游体系日趋完善,来山旅游的人数稳步增长。如普陀山近十多年来,旅游人数年年超过百万,极大地推动了舟山市经济的发展。峨眉山佛教文化旅游已成为峨眉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力,“依山兴市,靠山腾飞”已成为全市工作的战略方针。九华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客源腹地广,佛教文化旅游事业也蒸蒸日上。五台山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正加紧建设争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旅游事业亦呈欣欣向荣的景象。香会、法会期间,来山的香客游人常能达1,2万人。其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都把扶持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当重要工作来抓。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对现代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2、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之所以能经历千年而在现代社会仍能兴盛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四大名山分别是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应化圣地。四大名山所代表的大乘佛教“悲智行愿”精神,深刻体现着佛教慈悲关怀众生,无私无我地普利苍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善男信女,梯山航海来朝拜圣地。
在风云变幻,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更大的生存挑战和压力,迷茫傍徨、孤独烦躁是当今社会人们的通病。日益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并不能解决现代人内心的痛苦和空虚,不少人都渴望在喧嚣躁动的世俗生活中,能保持一份安详纯净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身心都能得到休憩和寄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未知的将来,很多人都祈望着能有一种慈悲无私的关怀,以减除自己身心的痛苦。代表着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精神的观世音菩萨,其“度一切苦厄”[1]、“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2]“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3]等等无量慈悲誓愿,深深吸引着广大信众。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美好的人生愿望,纷纷来到观世音菩萨应化圣地普陀山,祈求福泽平安。另外,表诸佛菩萨洞彻宇宙人生的般若智慧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大行普贤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都深刻体现着大乘佛教开启众生般若智慧,消除众生无明黑暗,“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平等关怀饶益一切众生的高尚伟大的精神。千百年来,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菩萨精神的感召,无数的善男信女才会络绎不绝于条条通往四大名山的道路上。
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意识到了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会对发展地方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少地方在兴建庙宇以吸引香客游人,发展旅游事业,并且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能历经千余年至今仍兴盛发达的最主要原因,足以启示这些地方,在把庙宇修建得富丽堂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深刻体现佛教真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怀现代人生,造福众生和社会。这可以有多种途径来体现。比如说,印赠一些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佛像、佛书、法物,广结善缘,借此可宣扬佛教的人文关怀精神,佛缘结得广泛,香客游人的回游率也会提高。平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利社会人生的慈善事业,如救济贫苦、赈济灾荒、放生护生,支助贫困失学青少年、植树造林等等。这样对在社会上正面树立佛教慈悲关怀社会人生的善良形象,破除社会上一些人对佛教的误解,很有好处,从而可以进一步发展佛教信众和香客游人。另外,有条件的寺庙,可以举办一些诸如佛教坐禅、佛教医学、佛教养生,佛教文艺演出等等现代人比较能接受且可以对他们身心修养健康都有好处的活动,宣扬佛教关怀人生,福利大众的精神,这样可以较广泛地吸引社会上各种层面的香客游人。
3、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发达兴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神奇的优美的佛教传说,志史上记载的许多祈祷四大菩萨的感应故事,历朝帝王的护持和敕赐,至今存留的许多古代佛教古寺、古塔、古佛菩萨像、古碑、文物,历代在山修道的高僧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千余年间来文人名士们来山朝礼游览留下的许多优雅动人的诗词歌赋、书画联额……都对香客游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四大名山中一座座古老而又庄严的佛教寺塔建筑、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教雕塑、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佛教绘画、一篇篇韵味醇厚的佛教诗词和书法……与佛山圣地美丽的大自然交相辉映,常常让香客游人们流连忘返。
其它地方在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时,应汲取这个宝贵的经验,深入发掘本地的佛教文化底蕴,如:佛教发展历史,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及其着述、行迹、对佛教所作的贡献及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历史上帝王对本地佛教的护持和敕赐,佛教寺塔、石窟、雕塑、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画联额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佛教医药和养生,佛教武术及其历史沿革等等。其佛教文化底蕴越深厚,对香客游人就越有吸引力。切忌搞得不伦不类,甚至掺杂附佛外道的迷信成分,那会大大减低吸引力。
末学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本地佛教僧人的素质,最好能培养出戒律清净,修学俱佳的大德高僧。佛教界的法门龙象,是佛教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从现在的汉藏佛教界情况来看,一个道场,如果戒律清净,注重闻思修行,坚持讲经说法,道风纯正,僧人素质好,加上有大德高僧的感召,即使是处于偏远之乡,仍会吸引大量的参学者和香客,同时也会逐渐带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五台山普寿寺尼众律学院,持戒严谨,道风卓着,海内外慕名前来参学和礼拜者络绎不绝。反之,一个道场,如果道风不好,其吸引力会降低很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佛教高僧的感召力量是很大的,从四大名山佛教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每当有戒德高洁,宗说皆通,行解相应的高僧住山时,便会遐迩钦慕,僧俗共仰,四方英秀纷至依附,从学者如云,甚至不少王公贵人,文人名士亦慕其高风前来拜访。一些高僧圆寂后留下的不坏肉身和舍利子等,更是香客游人们争相礼拜祝祷的对象。如九华山开山祖师金地藏的肉身历经千余年不坏,其肉身塔从唐朝至今一直是香客游人们的主要朝礼祈福之地。被明崇祯皇帝尊为“应身菩萨”的明代无暇法师,圆寂至今近四百年了,其肉身完好无损且一直保持端坐的姿势,被供奉于百岁宫,堪称奇迹。九华山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以来,出现过的有据可查的肉身不坏菩萨达14尊之多,而且近现代仍在不断出现。其中一部分在社会动乱时期被人为毁坏,现仍存有五尊,这成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肉身菩萨及其生前精勤苦修的德行,每年都感召着海内外成千上万的香客游人前来瞻仰礼拜,祈求福泽护佑。借鉴于此,现在各地在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时,不要一味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发掘和保持淳厚正统的佛教文化内涵,培养僧才,扶持法门龙象,会很大的有利于长久地发展佛教文化旅游。
4、据佛教界统计,全世界约有共6亿佛教信徒,散布于六大洲。佛教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远景。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现代社会,要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更要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顺应世界潮流,发展生态旅游。
四大名山中的普陀山,其开山祖师为日本高僧慧锷。元代普陀高僧一山一宁奉皇命出使日本后颇受敬重,被日本天皇赞称为“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历史上普陀高僧与日本名衲多有友好往来,很大地促进着中日文化交流。至今来普陀朝拜游览的日本信众和名士不绝于途。九华山开山祖师是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王子金乔觉,至今来山朝拜游览的外国人中,韩国人占了相当比例。名震中外的文殊应化圣地五台山,从盛唐开始历代都有很多外国僧人和信众来此参学访道,供养礼拜。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塔院寺的大白塔(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便是元朝时尼泊尔高僧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峨眉山“三宝”之一的佛牙,据说是宋代一位斯里兰卡高僧赠送的。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峨眉山,在海外享有盛誉,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四大名山因其是四大菩萨的应化圣地,在海外佛教信众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每年都可以看到有成千上万的外国信众和游人来山朝拜游览,港澳台同胞更是常会组成朝山团,三步一拜地虔诚朝礼四大名山佛教圣迹。这一方面促进了国际友好往来,增强了国家民族的团结,一方面推动了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增添了很多的外汇收入。其它各地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时,要注重发掘本地佛教文化发展历史中与国外有联系的部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现代国际旅游的时尚,是生态文化旅游。这是一种有利于保护旅游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利于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能让游客得到身心的美好熏陶和教育的“绿色旅游”。在这方面,佛教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传统。如诗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名刹古寺大多数座落于自然风景秀佳处。佛教有不杀生,慈悲爱护一切生命,不乱砍乱伐树木,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优良传统,往往在寺周的山地上种植大量树木,如明峨眉高僧别传禅师曾口诵《法华经》,念一字种一株,礼一拜,按经书全文数字共植69770株松柏杉楠,遍布白龙洞周围山岭两华里,今名“古德林”,樵夫不敢轻犯。佛寺里也经常会栽培很多花木,如古诗中云“鸟声山路静,花影寺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4],有些寺院还有溪水清池,莲映霞色,群鱼游弋,鸟鸣昼荫,其诗情画意令人俗虑顿消。佛寺清净安祥、宁静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佛教“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伟大精神,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香客游人,来到寺庙礼供祈福,参禅访道,听讲经法,吟诗作画,观花赏景,饮宴品茗。当香客游人们置身于青山碧水、景色幽雅的佛寺梵宫中时,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悠悠清磬,佛教寺塔建筑、雕塑、绘画、摩崖石刻、碑记、铸钟、音乐,还有许多妙语连珠、深含佛理的楹联诗文,如普陀山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峨眉山楹联“愿将佛手双垂下,抹得人心一样平”等等,对人们行着不言之教,潜移默化地使在世态炎凉的红尘浊世中习染已久的人们身心清凉净化,感受到佛门的慈悲、智慧与清净美好,从而进一步领悟生命的真谛。各地要想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必须要保持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大力发展具有深厚佛教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为现代旅游业所日重。各地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时,应从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旅游中吸取经验,注重体现佛教慈悲智慧,关怀人生,安宁祥和的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佛教历史文化品味,培养法门龙象,保护生态环境,把佛寺建设成可以休养身心、陶冶性情、升华精神境界的地方,这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好处。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藏》第33册。
[2]《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第9册。
[3]《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4][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上一篇: 佛文化生态园旅游开发项目推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