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实践
发布时间:2013/03/13 佛旅研究 标签: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实践庐山旅游浏览次数:1761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 冠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对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价值给予了这样的认定: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我们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段认定,从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视角,对庐山在中华文明发祥、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作做出了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定性。从世界的层面,它含有对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的认同;从中国的层面,它揭示了庐山遗产资源的珍贵性、多样性,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从美学和科学的层面,它强调了庐山遗产资源“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
10年来,我们高度珍视这个称号 带给我们的荣誉,努力而有效地履行这 个称号带给我们的责任。我们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履行我们的职责,逐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在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实践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使庐山走上了科学、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关于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动力来源 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动力,来源于我们对庐山自然、文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深刻认识、准确理解、完整把握和高度珍视。
从自然条件来看,在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庐山突兀拔地而起,大山、大江、大湖结合在一起。这在全世界都很少见,所谓北纬30度现象。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才有了庐山独有的自然景观、山岳景观、植物景观、云雾景观,独有的天象,独有的凉爽气候,以及冰川地貌和候鸟栖息地,这整个是一个大的自然体系,是文明发育的一个天然温床。
从有文化意义的人类活动看,自晋以来,有2000多位名人、伟人、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以及宗教家、科学家、教育家登临庐山,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和4000多首诗词歌赋、书画作品、科学巨著。他们用心灵沟通奇峰,以智慧点化顽石,将情爱洒向庐山的山山水水。他们的人文精灵共同造就了庐山历史文化的成果。
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将庐山载入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陶渊明在庐山开中国田园诗先风;谢灵运的庐山诗为中国山水诗之鼻祖。庐山山麓的东林寺,为晋代以来江南佛教净土宗祖庭。唐代诗仙李白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至今让全世界华人魂梦萦绕。宋朝大文学家 苏东坡一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诗,其哲学韵味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振兴的白鹿洞书院为“天下书院之首”。
19世纪末,西风渐进,国门洞开。随着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捷足先登在庐山租地建别墅后,各国教会、商人也纷纷上庐山修建教堂、学校、会所和别墅。一时,庐山牯岭洋人如云,外来文化随即在庐山生根繁衍,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中国的儒学,在户山和谐共处,也形成了庐山牯岭这个别具风情的山中小镇。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在庐山激荡,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庐山息息相关,使庐山戴上了神秘的面纱。
从古至今,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就颇有见地的指出:“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了中国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文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了中国近世七百年理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大趋势”。大自然的造化与千百年来中西人文精灵和历史风云的结合与互动,才形成了今天的“世界文化景观”。面对如此珍贵的遗产资源,一种加强对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加快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建立在深刻认识、准确理解、完整把握和高度珍视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动力,才是真的可靠持续的。
二、关于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措施体系 加强对庐山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具体保障措施。1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实施环境、爱民、诚信三大品牌战略,促进发展与管理。
1、实施环境品牌工程,打造友好环境。
我们提出:“环境是最大的品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按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完成新一轮庐山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研究制 定了《庐山文物保护十年规划》、《庐山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等15项规章制度。合理控制景区容量,将每年来山游客量控制在180万之内。
——拆除有碍观瞻建。进一步美化、净化了景区环境。
——创建“无烟山”。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实施煤改电,油改电,保护优良的 大气环境。
——积极推行“绿色环保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巩固森林防火体系,组建了专业森林消防大队和半专业防火队,投资数百万元建立生态防火隔离带。全面运行iso1 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投200多万元建立大气监测站、排污站、垃圾转运站。真正实现了“三个看不见”,即:看不见纸屑、看不见烟头、看不见乱停乱放的车辆;做到了“四个一样”,即:夜晚与白天一个样、雨天与晴天一个样、景区景点与正街一个样、有重要接待任务与没有重要接待任务一个样;落实了“五个到位”,即:清扫保洁达标到位、垃圾日产日清到位、居民区环境卫生管理到 位、环卫设施建设与管理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清风明月本无价,融入文化价更高”。庐山别墅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中的精品资源。我们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别墅的开发利用,赋予其新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制定《庐山别墅的保护规划与管理规定》,凡别墅维修 改造必须经过严格审批方能实施;别墅维修改造必须保留原真性和原有风格。“老别墅的故事”景区就是按此原则改造的成功典范。我们加大了对庐山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投巨资对白鹿洞、美庐别墅、庐山会议会址等国保单位进行维保护。
——注册庐山商标,保护庐山品牌。我们先后将庐山的著名景点、历史名人进行商标注册,保护庐山的无形资产。
——为古树名木“诊脉复壮”。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碑牌和档案,多次聘请林业专家对古树名木进行会诊与复壮,森林覆盖率达766%,森林植被保护率达100%,绿化率达100%。
2、实施爱民品牌工程,激发保护热情。
遗产地的保护,景区原居民和游客是主力军。我们努力打造“爱民品牌”,让庐山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温馨、安康、富裕的幸福生活;关爱游客,我们在牯岭正街和景区设立旅游咨询处免费为来山游客服务。游客在景区迷路了、被洪水围困了,我们的景区工作人员和公安干警就摸黑冒着危险将游客救护上来;当有些学生游客遇到困难时,我们有关部门自己出钱,为他们安排经济旅店,还安排义务导游陪同游览。对个别游客的过激行为,我们的工作人员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好言相劝,笑脸相迎,化干戈为玉帛。这样,既减少了游客投诉,又展示了庐山良好的服务水准,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爱山护山和保护遗产地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了保护遗产地的强大社会合力。多年来,庐山每年拿出数百万元巨奖为庐山旅游做出贡献的旅行社。
3、实施诚信品牌工程,提升庐山品位。
——强化旅游市场管理。重点开展客运市场和商业网点经营秩序的整治活动,对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动,实行快查严处;加强营业性网吧管理,在各网吧安装了经营管理的监控软件,“拒绝未成年人进入”,庐山网吧的净化度,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做好跟踪服务。对客人不满意的服务行为,立即查处。若客人在场时,当面赔礼道歉;客人已离开庐山后,致信致电表示歉意。有时还甚至不辞千里登门赔礼做工作,让客人倍受感动。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每年举办“庐山读书节”为载体,积极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我们制定了“廿一世纪庐山人文明手册”,各接待服务单位每年举办服务技能竞赛,评先创优,不断提高了庐山诚信服务的能力。广大游客对庐山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打造“三大品牌”,建设和谐景区,使庐山在保护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了双赢。庐山走向世界,世界关注庐山,和谐健康发展的“庐山现象”引 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纷纷聚焦庐山。仅2005年就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香港凤凰卫视、日本tbs电视台、美国ktsf电视台以及国内省级等80余家重要媒体单位近千人来山采访报道。
三、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未来思考庐山是世界遗产地,又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是我们的双重任务。我们在充分明确“龙头、基地、窗口”的功能定位和“保护、经营、品位”的方针定位的基础上,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和管理的关系。我们深知,作为遗产地的管理者,有义务保护前人留给当今的遗产资源,也有责任拓宽发展空间,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也注意创造未来遗产。
——加强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建设。当今,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也面临挑战。正如《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所表述的那样: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旅游的主要吸引力所在。过度的旅游行为或没有妥善管理的旅游开发,将威胁到遗产资源的有形本质、真实性和重要特征,同时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旅游者在当地的体验等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重视与加强对发展和管理的法规、机制、体制建设,依法管理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遗产保护规划、人才培训规划等。管理体制要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保护与管理;机制要创新,有利管理与发展。有效的机制、完善的体制、可行的规划,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发掘遗产资源新内涵。庐山遗产资源概括起来分为两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相比之下,文化遗产资源更为丰厚。当今在既强调管理又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充分发掘遗产资源新内涵势在必行。
——进一步完善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地质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完善地质博物馆建设,挖掘地质遗产新内涵。
——文化是庐山遗产资源中最大的王牌。仅就自古以来历代名人给庐山留下的4000余首诗词来讲,就大有文章可做。既可做文学研究,又可开辟特色旅游项目。毛泽东主席曾三次到庐山,先后住了100多天,在庐山图书馆借阅了100余本书籍。将毛主席看过的100余本书陈列出来不仅是对来山游客一个很好的教育,也是对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促进,更是对庐山特有文化的很好发掘和利用。
——总结历史,提升认识。庐山文化遗产中蕴藏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在经过世纪沉淀之后,很值得我们去用新理念、新视角去再认识,赋予其新生命力。荀子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便不能成功的走向未来。当年晋代高僧慧远在东林寺开坛讲授佛学,四方信众闻讯聆听,可谓开“会议旅游”之先风。胡适先生讲庐山三大史迹代表中国三大发展趋势。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诞生 地,其学术争论延续至今70余年。凡此种种,都有待我们好好发掘,深入探讨,从中得出新结论,提炼出发展与管理谛滤悸罚越裉旃菇ê托成缁岫冀兴舻虾徒杓?/p>
上一篇: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 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