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孙丰念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孙丰念

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 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而宗教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朝翔、观光、修学和游憩。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 佛教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最广泛的影响.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可以说, 佛教诞生在印度, 发展在中国。因此, 在我国, 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各地区有名的佛教胜地, 只要有条件的大多己被建设成为旅游景点, 其中不少还是著名的旅游精品风景区, 还有更多数量的佛山佛寺被列入到旅游开发计划之中。

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1.1 信仰的力量吸引了大量的朝舰旅游者

在全世界有着数里可观的佛教信徒, 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佛。对于佛教信徒来说,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它足以吸引这些信徒为了表达自己的崇敬和虔诚而不远万里来瞻仰朝拜, 从而形成庞大的朝舰人流。如号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 几乎每天都吸引着大批香客; 各佛教宗派祖庭朝圣游人也是络绎不绝。在西藏,来自四面八方, 操不同方言, 穿戴不同服饰的人们, 不惧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路途的艰险, 以三步磕一个等身长头的方式,用自己的身躯丈量着漫长的朝佛路, 经过长途跋涉, 来到拉萨以便实现毕生的宿愿。透过朝佛者纯洁、坚定的目光, 目睹源源不断的朝佛队伍, 每一个旅游者都会强烈地感受到释迦佛的无比感召力, 这从古至今不断地延续着的朝圣人流,也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大奇观。[1]

1.2 佛教的价值现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有些人在繁荣物质文明和多元文化冲击包围中, 感到从未有过的精神紧张、情感空虚。有些人甚至丧失了目标和理想, 找不到行为准绳,精神上无所寄托。佛教文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诊释, 对现实世界的人类具有明显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每个佛教徒的心中都有一个“来世” 和“佛国” , 这使得他们在想每一件事, 做每一件事时, 都从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利, 对自己成佛是否有利出发。这一无限开放的心灵境界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丰富了人生情趣, 提升了人格境界,使他们的心境在繁杂的世界里, 处于一种宁静、宽舒、坦然、达观、淡泊的状态。旅游者目睹佛教徒的虔诚信仰, 不免会得到一些启发, 即在生活和工作时, 既要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又要加些出世的心境去做事, 执着中要保持一份超脱, 追求中保持一份淡泊。在对待功名利禄的问题上, 不要刻意地追求, 要顺其自然, 保持一颗平常心,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理上的解脱,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和希望。所谓“用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工作” 也就是这个意思。

1.3 佛教艺术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审美体验是旅游的本质特点口, 。绝大多数与佛教文化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都具有震摄人心的美感。例如众多的佛教名山, 无一不是“深山藏古寺, 幽径通禅房” , 给游人提供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时空, 令人心旷神怡: 寺庙建筑布局的和谐美, 装饰的堂皇美, 雕塑或绘画的精致美, 使其成为这种“凝固的艺术” 殿堂中的精品; 而极为丰富的佛教音乐和舞蹈又以那清悠的韵律, 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这一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更有那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佛教环境氛围, 漾溢着其它文化样式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美感”。

还有许多佛教文化遗存己无宗教活动, 完全成为艺术的殿堂, 或者是怀古的场所。敦煌莫高窟是闻名天下的佛教艺术殿堂, 中外游客不远万里, 聚集鸣沙山下, 或默默不语,或指点赞叹, 留恋忘返, 中国在这里与世界达成了心灵的沟通。西安的小雁塔有一种残缺美, 有一种不屈的精神, 每当晚霞映衬出塔身那独特的身影, “ 荣辱皆忘” 一语便不难理解。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常常令来自欧美的游客驻步细观, 不忍离去。

1.4 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的求知、求异的需求

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心理性内在驱力——好奇、探索、求知, 这种驱力并不以生理上的需要为基础, 也不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 纯粹是一种先天的内在驱力。它是人类心灵正常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也是旅游的一个根本性动因囚。对于佛教来说, 其多彩的历史、精深的思想, 并由此派生出数量巨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深奥的经典、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典故、发人深醒的格言……再加上许多学富五车的名人志士, 风云变幻的重大事件, 这一切都赋与佛教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接触它时, 无不为佛教文化这个神奇世界中所蕴藏的精神财富和知识所倾倒。许多佛教文化名人都是博学睿智的大师, 与他们直接交往, 会获得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知识。此外, 佛教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旅游者到不同民族聚居的地区观光游览, 可以领略充满浓厚佛教氛围的民族风情, 充分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需求。

1.5 佛教教义与生态旅游观相一致

现代社会人类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使用, 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越来越严厉, 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逃离城市的喧嚣、污染, 短期的回归自然, 过一段恬淡舒适生活也就成了人们外出旅游的目标之一。

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和生活境界正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在佛教教义中, “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 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 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今人看来, 这其中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核。佛教认为“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清清翠竹皆是法身” , 主张无情有性, 珍爱自然, 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和尊严[5]。佛教倡导众生平等, 生命轮回,强调不杀生, 要敬畏生命, 反对无度占有和浪费。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大多数佛寺都十分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苍松古柏、飞瀑清溪、鸟语花香几乎是每一座佛教名山的共同特征。佛教这种简朴的消费观和“惜福” 的思想与当代旅游活动所推崇的“ 生态旅游” 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教义可以使游客从观念上净化自身, 重新审视物欲, 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 也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一致。

开发佛教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处理好旅游与佛教活动的关系

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势必涉及现实中的佛教活动。大批游人的到来不仅打破了深山古刹的寂静, 将晨钟暮鼓诵经的悠悠意境一扫而空, 还对佛教传统正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 游客的照相机闪光灯和大声喧哗就显得很不适宜; 当僧人用膳前诵经时, 游客的探头探脑甚至随声附合就冲淡了这一仪式的严肃性, 等等。同时大批旅游者的涌入, 也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给这里带来冲击, 不可避免地对试图斩断尘缘的人们,特别是年纪尚轻、定力不够的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看, 在某些地区也出现了少数出家人违背佛教宗旨, 一味迎合旅游者的需求, 随意改动宗教仪规的现象, 还有少数人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诱惑, 利用游客祈福的心理, 把进香、捐功德等原本用于修行的途径变为敛财的手段,有的导游甚至与佛门中少数贪者联手, 以拿回扣作为条件把大批游客带往佛寺, 这些做法都大大败坏了佛门圣地的名声。[6]

从本质上讲, 佛教文化本身具有非商业化的特征, 它是人们在精神领域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智慧集成。如果对它进行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纯商业性开发, 就可能使其最纯粹的内涵变味、丧失, 只剩下一幅毫无生气的空洞外壳, 因此处理好旅游与正常佛教活动的关系, 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香火旺盛会给佛寺带来发展机会, 但不能影响和干扰佛寺中按传统和规则运行的活动; 佛寺活动严谨规范又可以提高名声,吸引更多的游客, 靠坑蒙拐骗等手段也许会获一时之利, 但从长远看却会毁了佛寺发展的根基, 也毁了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根基。

2.2注意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由于佛教旅游项目开发风险小、回报高, 在旅游界和佛教界的共同推动下, 10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修寺庙建佛像的热潮。已有的佛教建筑被修复、扩建, 新的佛教项目纷纷涌现。佛教旅游项目开发n设热潮不断升级, 出现了追求大规模大投入、追求轰动效应的新趋势。最典裂的是在各地兴起的巨型佛像的修建热。无锡灵山大佛, 1997年建成, 高8m : 广东西樵山观音1998年建成, 高61.9m : 三亚南山的南海观音铜像, 2003年建成, 高108 m ; 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青铜立像, 高9m , 连同底座高155m。另外还有己列入计划的四川乐山大佛的修缮扩建工程、辽宁广佑寺的樟木坐佛等等[7]。这些大型佛教旅游工程个个规模宏大,投资动辄数亿, 有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 199 7年1月15日, 无锡灵山大佛落成开光时,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0万名信众和游客专程前来参加仪式, 车流绵延达20余km。

但对于相当一批佛教旅游项目来说, 胡乱上马的后果是各种矛盾突出。在项目开发阶段缺乏精心设计创造, 在经营管理阶段又疏于大胆开拓创新, 使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外, 只能提供观光活动, 而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挖掘。佛教不但被庸俗化, 甚至伪佛教也混杂期间, 严重破坏了佛教的形象。因此, 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 要慎重选择开发对象, 认真考虑其开发之后的社会效果与影响, 不能仅从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考虑而片面的宣扬佛教或大肆营造一些并无多少文化内涵的仿古宗教景点。在开发过程中, 要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 在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 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

2.3 佛教旅游的参与性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 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最与众不同的感受, 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 因而佛教旅游的开发应更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要求, 佛教旅游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开发, 例如开发佛教体验旅游, 即“ 出家” 旅游, 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游客到寺庙来“做几天和尚、撞几天钟”, 亲身体验一番“出家”的滋味: 或是开展佛教研习旅游, 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佛教学术活动, 公开的说法和创办佛教讲习所、研讨班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创立佛教学院, 传播佛教知识, 弘扬佛教文化,借此吸引佛教旅游者。此外还可以开展佛教武术旅游、佛教民俗旅游、佛茶文化旅游等, 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性活动, 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摈弃杂念, 忘却烦恼, 净化心灵, 实现佛教旅游的深层次收获, 也使古老的佛教文化洋溢现代文明气息。

2.4 注意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

由于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佛学专业知识, 而这些知识又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被排斥于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外, 因此很少有导游懂得佛教专业知识, 这种状况对佛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非常不利。例如, 目前在进行佛教旅游时我们大多数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佛教建筑、造像等物质对象的介绍上, 而对由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理解。比如, 汉地佛教如何使印度佛教中国化、民族化, 为什么中华大地有那么多各种宗派的“祖庭”, 特别是禅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等。禅宗以其独特玄妙的修持方法在佛教各派中别具一格, 即心即佛, 明心见性, 拈花微笑, 不立文字, 以及许多禅门公案,都是旅游文化的绝好材料, 有的还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如果导游能对此做深入讲解,将更好地展现佛教的文化魅力。

在培养专业导游上, 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应利用年审、冬训的机会加强对导游员宗教知识的专门培训, 导游员也应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另一方面, 在佛教旅游资源较多的地区, 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 准许出家人为自己所在的寺院充当专业导游, 为参观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讲解, 以弥补旅行社导游专业知识的欠缺,这样才不至于使追求文化的旅游者失望。

参考文献:

[1] 王亚欣.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闭.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l):15 一20.

[2] 谢彦君等.旅游学概论[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6.

[3] 赵伯乐.宗教文化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旅游资源[j].学术探索,2000,(6):90一94.

[4] 孙喜林, 荣晓华.旅游心理学[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

[5] 方百寿.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j] 社会科学家, 2001,(1):68-71.

[6]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42一45.

[7] 曹绘襄.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 [j]习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 219 一223.

标签:蝉友圈 佛教朝圣 朝圣游学 佛教知识 佛旅研究 佛教文化 佛教旅游 开发

蝉友圈www.livingc.com 印度朝圣 五台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岳衡山朝圣 南华寺云门寺朝圣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