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临终关怀 > 临终关怀与佛教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临终关怀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5/06/09 临终关怀 标签:临终关怀佛教老龄化社会浏览次数:2860

        佛旅网编者按:本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国际背景,及其在中国佛教中净土宗的相关操作经验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读过之后我们将会对中国老龄化社会人群临终关怀的迫切性有更多认识,也会对佛教临终关怀的理念和实践操作经验更为了解。  

 佛教临终关怀

    提要:随着我们国家部分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怎样让老人的晚年过得幸福、安康特别是临终时没有痛苦,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佛教对于临终关怀有很高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但很大程度上一般只限于对于佛教徒的关怀。在全社会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们觉得应当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本文就是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一、什么是临终关怀?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需要提倡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一词是由英文hospice转译而来的,其原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所”、“安息所”等。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顾、善终服务、姑息照顾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世界公认权威性的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把hospice解释为“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临终关怀的特点是强调对疼痛和症状的控制,让患者生活在家中或一个像家的环境中,舒适地有尊严地度过自己剩下的一段时光。

  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hospice的含义有了进一步延伸,即作为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协助慢性病人在其临终时期,仍能舒适地维持满意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从人之常情、人之亲情和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甚至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点出发去满足他(她)心底的或最后的愿望,这就是具体的临终关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每年有700万人要面临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而同时中国每年就有约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如巨大的数字,怎不令人万分吃惊? 在吃惊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减轻将要死去的人的痛苦和失去亲人的人的悲痛,这就迫使我们把发展临终关怀提到日程上来。所以我们国家需要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这一事业。

  二、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据文献资料记载,西方一些国家早期的临终关怀组织大多是由基督教会主办的医院建立的,用以照顾所有遭受不幸的老人、成人、孤儿和圣地的朝圣者。12世纪,英国就曾经有医院提供这种服务。当今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临终关怀组织机构,始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伦敦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病院,创始人是戴•桑德斯博士。她在推动和发展西方现代临终关怀事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所位于伦敦东南方希登汉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病院,以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设施成为整个英国乃至全世界临终关怀组织学习的典范,对世界各国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和研究死亡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在临终关怀上的发展,目前基本都做到了社会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有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营养学家、志愿人员及牧师等。相关的服务机构、临终与死亡问题研究机构逐渐发展起来,学术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专业书刊杂志也不断增加。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不是很尽如人意。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崔以泰教授率先在我国倡导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时,遭到很多人质疑,指出活的人还来不及关心呢,哪有精力关心将要死的人啊!当然,经过十几年,我们国家的临终关怀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都建有临终关怀中心或医院,但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认可。

  针对临终关怀,从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最先做以及做得最多的是相关的宗教组织。

  各种宗教对于自己的信徒都有临终关怀,只是不同的宗教对于临终教徒的宗教关怀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基督教、天主教很重视人在临终阶段的心理抚慰。薛彦莉曾讲到:在西方国家,基督教的牧师经常访问本教区的教友,教友若有患病,就会前去探视、关怀,为之谈经、祷告,鼓励病人战胜病痛,而对于即将离世的人们,则询问其有什么愿望,为他们讲解有关经文,祝愿他死后能安然升入天堂。这种宗教的慰藉已成为基督徒生命最后阶段不可或缺的程序。天主教也十分重视对教徒的临终关怀,不过在形式上与基督教略有不同。因为天主教主张教民通过神甫向上帝忏悔,以请求神宽恕自己的罪过。天主教和东正教教会都认为“忏悔”是一种特殊的“圣礼”,通过这种圣礼,教徒可以获得特殊的“神赐”,通过忏悔,忏悔者心中的积郁、忧虑和恐惧得以排解,而教会把为教徒的忏悔保密作为神甫必须遵守的准则。神甫作为神的代表宽恕各种罪孽,以突出上帝的无限仁慈,宗教忏悔是宗教慰藉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天主教徒临终时,临终忏悔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这属于人生总结性的忏悔。神甫在接受临终忏悔时,总是努力宽慰临终教友,并为其念经,以呼唤上帝接受那即将离去的不安的灵魂,帮助其精神得到解脱。从这些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主要的宗教不仅尊重一个人的生,同时也尊重一个人的死,希望一个人走得有尊严、无痛苦,让他超脱死亡的恐惧。可以说临终关怀与宗教发生了很大的相关性。而在中国,宗教的临终关怀尤其是佛教的临终关怀始终处于一定的实践缺失中。从这上点讲,也影响了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因此,在中国,佛教的临终关怀值得研究。

  三、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

  在介绍佛教(主要指中国的佛教)的临终关怀理念之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80岁的郑奶奶是一位居士,来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时已是胃癌晚期,癌细胞全身扩散。有着佛教信仰的郑奶奶对大夫的心理治疗是完全接受的,并以她自己的观念坦然接受死亡和理解死亡。她认为,生命是轮回,是一个周而复始的产生与终结,今天的去世就是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因此应当愉快地接受。郑请求医院别给她治疗了,她要求医院帮她请来她的居士朋友、教友,为她助念。在佛教特有的助念仪式中,几十名居士为她念念有词地助念,伴随着磬、跋、木鱼颇为动听的缭缭之音,郑似乎忘掉了一切。第二天,松堂医院院长李伟放心不下,走近她问:“郑奶奶,你身上还疼不疼呀?”郑看看李伟,对李院长摇摇头说:“我不疼了。”第三天,李院长又问:“郑奶奶,你渴不渴呀?”郑认真地答:“不渴呀!”“那你饿不饿呀?”李院长又问。郑也答:“不饿呀!”第四天,郑愉快而舒坦地告别了人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居士因为自己的佛教信仰从容、舒服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恐惧、担心、痛苦地离开人世界的。现实生活中临终病人的临终意识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有对生的留恋,有对死的恐惧,有对亲人、友人感情上的牵挂,有对事业、理想未竟的遗憾,有对自身道德过失的悔恨,有对世态炎凉的怨恨,还有的人因为平时作恶多端,谋财害命,临终时还会出现幻觉,会幻见被害人的亡灵前来索命。总之,病人在临终阶段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极大波动,导致精神十分痛苦,而这一切又不是医学所能帮助他解脱的,而如果临终病人是一名宗教徒,那么在他的临终意识中又会有其所信仰的宗教关于死的特殊内容。怎样解除这些人的各种反应和幻觉让他们走的踏实?我们可以从佛教那里吸取营养,以便发扬佛教的临终关怀的精神。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临终关怀的精神性资源,而且,也有着许多具体的临终关怀的操作。例如佛教净宗的教义与修持在正视死亡方面早已浑然一体,这是社会上所有“临终关怀”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印光大师写的《临终三大要》中说:“第一,善巧开道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也告诉我们对于临终之人应当怎么做。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讲稿中就从病重时、临终时、命终后一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对于一个即将要去世的人,我们健康的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安心、舒服。文中说到:“病重时:把所有的家务事和自己身体的事情全部放下一心念佛,先希望自己能到西方的极乐世界。把自己的衣物钱财全部捐给别人这样没有了世俗的牵挂,就可以减轻病痛。别人也不要再给病人用药了这是没有用的,只要用心的安慰她(他)给予精神支持就可以了。临终时:临终的人了,我们健康的人一定不要忘记询问遗嘱,同时也不要说一些乱七八糟的闲话以妨碍病人。病人若要求洗澡更衣的可以顺其意愿,若没有要求的就不要强求,大凡临终之人身体都会疼痛的。若有众人念佛应当佛想。”

  佛教这些关于临终助念的观念及操作一般都能给病人及家属极大的安慰。一方面,病人觉得“死”并非一种人间最大的痛苦,而是摆脱世间之生老病死之诸苦,“往生极乐”的中介和桥梁,这样他或她便能面对死亡无所恐惧,安心而去。另一方面,对病人家属而言,亲人的逝去也并非烟消云散,什么都丧失了,此死是亲人们脱离了苦海,往生至更幸福的彼岸世界,这有何不好呢?由此他们也获得了接受亲人去世的精神力量,免于亲丧的极大痛苦及不安。 如果病人及家属虔诚信佛,应该说这种行为对两方面的人都会有极大的安慰作用。

  佛教虽然有这么多的关于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没有发扬光大。“临终关怀”是大约十年前在台湾佛教界开始使用的翻译名词,意即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够保持精神的安详宁静,如此带有人性尊严而安然告别人间。 由此看来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为了让每一位病人走得安详,应该充分利用佛教的临终关怀的理念,而不能让其保存在佛教的经典中。

  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负担相应地加重,为了让死去得人走的安详,让健康的人活的安心,佛教的工作人员应该走出来安抚临终之人,以减轻健康人的负担。此外,鉴于中国的现状与国情,还可以采取佛教与相关临终关怀医院的长期性合作,把僧人纳入到实施临终关怀的群体中去,以此让佛教徒的临终病人获得临终前的精神慰藉。

  1 杨根来:《社会关怀》,载《社会福利》,2003年第8期。

  2 张田勘:《临终关怀,关怀什么?》,载《时代潮》,1997年第9期。

  3 郑晓江:《关于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沉思》。

  4 杨根来:《社会关怀》,载《社会福利》,2003年第8期。

  5 薛彦莉:《临终关怀:送走人生最后一站》,载《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2期。

  6 张田勘:《临终关怀,关怀什么?》,载《时代潮》,1997年第9期。

  7 林克智:《临终关怀手册》。

  8 参见古德有关临终关怀的智慧文献。

  9 郑晓江:《佛教与临终关怀》。

  10 傅伟勋:《生命的学问》,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编辑:佛旅网 常用)

标签:蝉友圈 佛旅网 西藏佛教旅游 佛教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净土 临终关怀

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印度佛教旅游 印度尼泊尔佛教旅游 五台山佛教旅游 峨眉山佛教旅游 普陀山佛教旅游 九华山佛教旅游 终南山佛教旅游 鸡足山佛教旅游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 南华寺云门寺佛教旅游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