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景区资讯 > 印度将举行玄奘纪念堂竣工典礼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印度将举行玄奘纪念堂竣工典礼

发布时间:2014/09/19 景区资讯 标签:时讯浏览次数:2503

 

据悉,由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共同修缮的玄奘纪念堂,将于2月12日在印度举行竣工典礼。

    

  玄奘纪念堂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那烂陀地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商定修建。庭院占地4.5公顷,内有大殿一座。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大殿工程未能完工。2000年后,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项目两度列入中印两国政府文化交流协定。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说,近日,中方将组成以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为团长的中国国家宗教局代表团,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前往印度与印度有关方面共同举行工程落成典礼。

 

玄奘法师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大师、旅行家、翻译家,也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不畏艰险西行取经,翻译的经典既为印度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录,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玄奘简介

玄奘(六0二~六六四年),俗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着二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洛阳度僧,得以破格入选,其后又习《涅槃》、《摄论》。隋末中原大乱,名僧多聚蜀地,遂往成都求学,三五年间,究通者部,声誉大著。二十二岁时沿长江东下游学,讲《摄论》、《杂心》,使淮海一带名僧大德闻风来聚,执礼甚恭。

六二七年(唐贞观元年)玄奘来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很快穷尽各家学说,声誉满京师,被誉为”释门千里驹”。但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乃立誓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玄奘正式上表要求赴印,未得许可;六二九年(唐贞观三年)因北方连遭灾害,朝廷准道俗四出就食,才得以西行。

    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凉州、瓜州,一路结伴而行,但自夜渡瓠(瓜+卢)河之后,其他人或亡或逃,玄奘只身越过玉门关,跋涉五烽,进入了莫贺延碛大沙漠,在四百公里鸟兽绝迹的大沙漠中迷了路,水尽粮断,几乎丧生。玄奘到达高昌,国王挽留他做国师,玄奘坚持西行,甚至绝食相拒。继续西行,历经艰难险阻,经过西域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北印度的迦毕试国,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内。当时印度或五天竺,大小七十多个王国。玄奘遍游五印度,广学诸派经论,如此且行且学,终于到达目的地那烂陀寺,时为六三三年(唐贞观七年)。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各种经典以及婆罗门教典籍,可谓于学无所不窥。以后,玄奘又到印度各国求法巡礼,还独得印度天才的佛教大师护法菩萨的秘传之作。回那烂陀寺后,戒贤深知玄奘已经学有成就,便命他给众僧讲《摄大乘论》、《惟决择论》。当时某有名的论师也在那烂陀寺讲学,并反对有宗《瑜伽师地论》的思想。玄奘因此写了《会宗论》三千颂,受到戒贤与僧众称赞,该论师羞惭得退出了那烂陀寺。又有某顺世论学者写了四十条经义,悬挂在那烂陀寺门口挑战,并宣称:”若有能破一条者,我则斩首相谢。”经数日无人应战,最后玄奘出来对四十条经义逐一批驳,取得了胜利。还有一位小乘论师写了篇《破大乘论》,要与那烂陀寺僧众论战,玄奘为申大乘教义,作一千六百颂《破恶见论》来批判其观点,那篇论文在那烂陀寺发表后,僧众无不赞叹。

其后玄奘应邀参加了钵罗耶伽国举行的万人无遮大会,经七十五会毕,最后辞别东归,沿原来路线经西域诸国,于六四五年(唐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取回经典六百五十七部。玄奘返回长安时,受到唐太宗的隆重迎接,从朱雀街到弘福寺之间,文武百官,僧尼百姓,烧香散花,夹道欢迎。

玄奘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等地译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超过了与他并称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四大家的鸠摩罗什、真谛和不空三家翻译数量的总和。所翻译的经论以法相惟识学为中心,译出瑜伽行派一本十支各论,如《瑜伽师地论》、《成惟识论》,又译出小乘有部的《俱舍》、《婆沙》等阿毗达磨(论书),还在玉华寺译出《大般若经》。玄奘的佛经翻译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通言华梵,妙达文鉴”,对佛教各派理论研究精深,所以主持翻译的经论,行文流畅,最能表达原义。玄奘开一代新译风,使中国的佛经翻译进入了更高阶段,这个阶段翻译的经论称新译,以前所译称旧译。玄奘的翻译作品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

玄奘还根据唐太宗”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的指示,由玄奘口述,弟子窥基笔录,将十七年艰难求法行程中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以上的都城、地区、国家的各种情况,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各国(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一部要籍,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推崇。

    

玄奘与“印度”一词的源来

玄奘在今印度境内学习、考察前后共约 13 年,游历足迹遍布印度各方。《大唐西域记》记印度地理, “ 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垅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 ” ,可见玄奘对印度全境有通盘了解。他与印度结缘深厚,在印期间,凭借自己超卓的智慧,以一介外籍留学人员的身份而名闻全印,受到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众甚至信仰其它宗教的“外道”的敬重,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及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千多年过去,他所著述的《大唐西域记》又成了研究印度古代历史不可替代的重要典籍,十九世纪中叶后,这部著作又成了印度考古部门的文物发掘指南和文物考定的权威依据。 “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 ,中国人沿用至今的对南亚次大陆这一重要国度的称谓――“印度”,正是发端于玄奘的译介。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