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景区资讯 > 敦煌保护将迎来”第二春天”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敦煌保护将迎来”第二春天”

发布时间:2014/09/19 景区资讯 标签:佛旅时讯浏览次数:1365

    

    不进入洞窟现场,就能欣赏精美的壁画、彩塑。这是几年前人们对“数字敦煌”的畅想,如今随着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几年后,游客可以跟随高清数字图像,实现敦煌艺术的快乐之旅。现代科技,正在为敦煌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第二春天”。

  服务游客的“数字敦煌”付诸实施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近批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26100万元,其中保护利用设施20630万元,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工程1957万元,风沙防护工程1381万元,安防工程2132万元。

  作为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打造的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最为引人关注,该项目中的游客服务设施建设,将使“数字敦煌”真正向游客开放。

  记者从敦煌研究院了解到,为了避免对莫高窟窟区环境的影响,游客服务设施选址在敦煌市省道314南侧,距离莫高窟15公里。将来建成后,在游客服务设施的数字展陈厅、数字展示剧场等,游客可以跟随高清数字图像进行洞窟内的实景漫游,也可通过主题电影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地理、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从而减少在洞窟现场的滞留时间,降低直接参观对洞窟内文物的不利影响。

  为了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就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壁画存贮的研究。为了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开始了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研究员刘刚介绍,反复科研实践证明,数字技术具有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是永久性完整保存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

  在新实施的保护利用设施项目中,一方面要继续进行洞窟的数字化研究和拍摄工作,一期将完成最有价值的170个a级洞窟的数字化;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拍摄的数字图像和资料,制作逼真的洞窟实景漫游和主题电影,以满足游客参观需求。

  莫高窟参观方式迎来第二次“革命”

  1944年,莫高窟成立了保护管理机构,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以精美壁画和彩塑享誉世界“东方艺术宝库”,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1984年游客突破10万人次,1998年突破20万人次,2001年突破30万人次,2004年突破40万人次,2006年突破50万人次。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莫高窟日益突出。专家发现,游客聚集,可改变洞窟内的小环境,呼出的水汽、二氧化碳等达到一定浓度时,会直接危及脆弱的壁画和彩塑。

  一方面,游客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客流的不均衡也给莫高窟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统计,参观莫高窟的游客约65%集中在每年的7至9月,而约70%的游客集中在每日的11时至15时参观。

  为了合理分流游客,减轻保护压力,让游客获得更好的参观效果,在持续20余年的传统直接购票参观方式后,2003年4月,莫高窟启动了游客参观人工预约。2007年7月,又启动了网上预约参观。“我们至少在一天前就可以大致知道有多少人要来参观,可以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和讲解人员,过去手忙脚乱的场面已经成为历史。”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主任李萍说。

  新的参观方式,直接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影响,同时受到了游客欢迎。根据预约,每天参观的游客被均衡安排在了不同时段,过去购票排队,拥挤参观的情况不再发生。

  统计表明,2007年旅游旺季,前往莫高窟参观的游客中,网上预约平均超过了七成。相对于传统现场购票参观而言,可提前预知信息的预约参观,对莫高窟合理利用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参观预约制的成功实施,直接缓解了莫高窟保护压力,但以文物本体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参观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为了吸引游客在窟外参观,减少在窟内的滞留时间,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数字敦煌”,成了解决矛盾的新出路。

  专家介绍,将来建成的游客服务设施,游客同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结构、内部壁画和彩塑等,都能欣赏到,而且还可以更多、更为深入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就连过去在光线昏暗的洞窟现场无法看到的壁画细节,也有机会领略。

  不进入洞窟现场就可以欣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不参观文物本体同样可以了解灿烂的敦煌文化和艺术,新的数字技术存贮和展示手段的运用,无疑又给莫高窟科学利用带来了一次“革命”。

  保护与利用水平同时得到提升

  从投资数额和工程规模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超过了历史上莫高窟任何一个工程项目。

  专家认为,这一工程具有前瞻性和拓展性,是对敦煌历史文化遗存的最有效保护和最合理利用,不仅对敦煌文物保护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有突出示范作用。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成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最大亮点。“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才能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功能,而先进的科技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敦煌研究院,这已经成为共识。

  专家介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四个子项目虽然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每个子项目都具有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发挥的作用是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整个工程实施后,可使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水平同时得到提升,洞窟内的文物会更安全,窟区环境将得到更有效保护,游客参观需求会更好得到满足。

  从几组数字对比中可以清楚看到,究竟能给敦煌文物保护和游客参观带来什么。工程实施,可使游客在洞窟现场的滞留时间减少一半,大大降低对文物本体的干扰;莫高窟洞窟的合理动态承载量是每天2900人次,工程实施后,可使每天的参观接待能力达到5000-6000人次;随着参观方式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游客在莫高窟景区的参观时间,可从现在的平均2小时,延长到平均3小时。(来源:新华网)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