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景区资讯 > 蒋劲松:大众化阅藏工程与中国佛教的未来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蒋劲松:大众化阅藏工程与中国佛教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5/12/17 景区资讯 标签:佛教现象大众阅藏蒋劲松浏览次数:1816

核心提示:10月24日,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开幕。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出席了本届论坛。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参加了本次论坛并提交论文《大众化阅藏工程与中国佛教的未来》。蒋劲松教授表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多如牛毛,不广读经典,无以鉴别。比如有所谓大德经常宣传什么世界末日,宣讲可以吃葱蒜,宣讲外道经典佛子一样要礼拜等等,不读弟子规不能往生,种种邪说不一而足,影响恶劣,只要认真广读经典,自然就有了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以下为蒋劲松教授论文全文:

 

大藏经(图片来源:资料图)

什么是大众化阅藏工程?

大众化阅藏工程,是指在三宝的加持与推动下,由民间发起,普通佛教信众乃至广大尚未生起佛教信仰的教外人群,系统全面阅读佛教三藏的活动。在阅读次第上,首先是阅读经藏,然后再是律藏(在家众不读出家戒律)与论藏,在修行次第上首先是读经、闻经,然后是思维,再是将闻思的获得的落实在修行上。

在佛教传统上,阅藏都是少数出家人和深入佛教修行的在家人“专业”修行方式,往往是在闭关时进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不具有普及性。大众化阅藏工程,试图通过理念宣导,提供方便,加强辅导,将传统上少数出家人才可以运用的修行方式,向大众推广普及。大众化阅藏工程推广服务中心有个计划:力争在10年内,让100万人阅读100万字佛经。这样的计划,如果实现就将阅藏行为变成一种普及性的现象,而非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奇迹。

大众阅藏是佛教史上的新现象

一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世界佛教史上,其实从未出现过普通佛教信众大规模、全面阅读佛教经典的现象。

印度佛教史上,佛教在信众中的传播,虽有从小乘发展到大乘,虽有中观与唯识学的争论,乃至后期密宗的广泛影响,但是,对佛经的深入研读仍然主要局限于出家众,广大在家信众主要还是护持三宝,接受出家人的教导,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主要是少数经典,很少有全面阅读了解佛经全貌的。

中国佛教史上,更是如此。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首先是翻译引进佛教经典、僧团制度等等,到了唐代在主要佛经都已翻译的基础上,中国佛教宗派的修行方法的确立和理论建设是主要工作,后来在灭佛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禅宗、净土宗异军突起,成为主流,而重视理论构建与止观修行的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逐渐衰微。由于儒家的强势,朝廷对于宗教事务的干预,使得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严重,佛门大德也只得顺应这一趋势,以此为方便接引儒道两家进入佛门。

相比之下,藏传佛教反而比较重视经典的闻熏,值得我们学习。只是相比之下,他们对论典更为重视,对佛经的闻熏有所缺乏。

总之,大众化阅藏工程的展开,将使佛教经典真正普及到信众的心田,为佛教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2000多年佛教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盛事,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发大心克服。

大众化阅藏工程是中国近代佛教发展的必然归宿

中国近代佛教的最大任务是,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巨变,迎接现代化挑战。中国佛教界僧俗两届的确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探索。其中较为显著者有:

1、支那内学院的唯识学研究,强调教理的研究,突出佛教的理性特色,力图洗刷社会给佛教误帖的迷信的标签。支那内学院的工作,刺激了佛教义学研究,倡导佛教回归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佛教的积弊进行清洗,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分偏重理性,对佛教的宗教属性重视不够,只重视学术研究,有将佛教义学学术化的倾向,对于中国佛教传统否定过甚,流弊不小,最后无法在广大信众层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系的末流,甚至走到了淡化信仰,否定信仰,佛教等同学术的地步。

2、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乃至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强调社会关怀,主张在社会关怀中落实菩萨救世精神,以此来回应社会上对佛教的偏见,解决佛教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合理性的问题。

然而,过分重视社会关怀,过分重视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往往沦为人天善法,对于解脱的迫切性有所忽略,与其他宗教乃至世俗人文主义的张力不够凸显,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够。在缺乏对佛教义理深入理解基础上的慈善,往往容易产生流弊。

3、印光法师推崇的因果念佛法门,看似传统净土宗,其实也在回应近代社会的变迁,也是对机之谈。针对宋明理学对因果的破斥,针对当代科学世界观断灭见、无神论的提倡,印光法师特别重视三世因果的宣说,针对大众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利用儒家、道教的相关典籍与民间善书,守住佛教修行的底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弘扬净土宗五经一论,提倡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可以解决现代人忙于工作,世俗生活压力较大,无法用大块时间专修的烦恼。在印光大师的弘扬之下,净土宗俨然汉地佛教第一宗派,影响最大,修行人数最多。

然而,利用儒家道教经典来宣传因果报应,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容易混淆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分不清弟子规与十善业道经的区别,搞不好破了三皈依。而老实念佛的净土法门,虽然是易行却难信,除了少数善根深厚者,大多数人又必须要在长期闻熏佛法,各种法门修习,消业开慧之后,才能死心踏地老实念佛。所以,缺乏佛经的大量闻熏,上来就劝他们一心念佛是很难成功的。

而大众化阅藏工程,正可以对上述佛教发展之道补偏救弊。只有大众都能参与阅藏活动,佛经广为人们所掌握,佛教的理性精神才能真正在信众心中发挥作用,信众才会用佛经的文字来衡量某一位法师讲得是否符合佛理。也只有广读佛经,受到佛经的加持,才能避免将佛教学术化的误区。

大众只有深入经藏,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关怀背后的菩提心,才不至于沦为世间的慈善行为,人间佛教的做法才能真正成为积攒成佛资粮的菩萨行。

也只有广读佛经,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引导到解脱之路上,佛子们才能真正领会佛法与儒道等外道的区别,在深刻理解大乘佛教的前提下,也才能为修学净土法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众化阅藏工程的意义

1、突出佛教理性的特质。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避免迷信和个人崇拜,这些佛教的特征只有通过广大佛子广泛闻熏佛经之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适应现代人的根器。现代人根机陋劣,只有通过正法闻熏,消业开慧之后,才能适合修行各种法门。不通过经典长期闻熏,难以消除业障,开启智慧,如净土宗这样易行难信之法,是难以普及的。

3、提高抵御邪师说法的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多如牛毛,不广读经典,无以鉴别。比如有所谓大德经常宣传什么世界末日,宣讲可以吃葱蒜,宣讲外道经典佛子一样要礼拜等等,不读弟子规不能往生,种种邪说不一而足,影响恶劣,只要认真广读经典,自然就有了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

4、避免舍法过失。对佛教整体有所了解,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自己深入修行的宗派、法门,不至于对祖师大德的言教产生误解,更不至于犯舍法的过失,不至于造成宗派法门之间无谓的冲突与矛盾。

5、适应汉地众生的根器。汉地众生向来恭敬佛陀言教,愿意诵读抄写乃至叩拜佛经,因此在汉地推广大众化阅藏活动,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

6、适应科学时代众生的习性。受过科学训练的众生,往往喜欢追根溯源,对于后代祖师大德的言教的信心远不如对于佛经的信心。所以,通过佛经的系统阅读,可以坚定信心,为深入修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大众化阅藏工程可能产生的流弊以及应对

1、二宝居士。在缺乏正见的情况下,一位读了多部佛经的居士,可能得少为足,认为许多出家人没有自己读的佛经多,自己对佛法比出家人知道的更多,自以为不需要出家众的指导就可以修学佛法,认为不必皈依僧,沦为所谓的“二宝居士”。这样就是执药为病了,把无上法宝变成了我慢的资粮,而不是用来指导自己的修行了,完全错解了佛经。对治的办法就是:在推广阅藏过程中,强调皈依三宝的功德,强调修行必须要在善知识指导下的重要性,多选相关佛经,并放在一开始阅读的佛经中。

2、说食数饱。众生执着外相,喜欢执着文字相的众生,意识不到文字的价值在于引导众生去实修,容易纠缠文字的细节和分歧。对此,应该强调实修的意义,强调阅读经典的基础意义,而非终极意义,只有落实在修行上,落实在相续的转化上,才能真正实现阅藏的意义。只有结合实际的修行,才能真正领会佛经文字的意义。

3、泛滥无根。在广泛阅读佛经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很好地引导,众生容易无所适从,各种修行法门,都浅尝辄止,最后无法深入修行。对此,推广阅藏之后,应该在佛法实修中强调一门深入的意义。

(作者简介:蒋劲松,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研究员著名素食理论研究专家,中国食文化协会副会长,广州素食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素食营销论坛发起人之一。)

关注蝉友圈佛旅网微信,掌握佛旅网最新动态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