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脑洞!中科院博士与清华教授谈佛学与科学,颠覆你认知!
发布时间:2017/05/19 景区资讯 浏览次数:3675
中科院博士杨新宇&清华教授蒋劲松访谈01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两位绝对堪称理工科人才的嘉宾:
一位是中科院博士、大众阅藏发起人、河北省佛学院教务主任杨新宇老师;
一位是清华大学教授、大众阅藏的坚定倡导者、动保网联合创始人蒋劲松老师。
二位在“令见”上的专访文章都收到了网友的热烈回应(专访链接见文末),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稍后会详细探讨的“大众阅藏”,一是被许多人视为迷信的佛教竟然与科学相连——这激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心,也让一些人坚定了信心,故而许多网友对这场直播翘首以待。
先开始今天的第一个问题:面对不了解佛教的朋友,我们如何快速地让他们明白佛教是科学的、并同时将他们引进佛门?
好,现在网络有些问题,杨新宇博士让我先说,我简单说两句。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在科学时代生起对佛法的信心?鉴于我们凡夫对世界的认识与佛经的内容有出入,科学理论与佛经的教义有冲突,更加上在实践中人们都感受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威力——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相信佛法真实不虚呢?这是科学技术时代许多人信佛学佛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有这样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要把科学技术的实际功用与其真理性分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虽然确实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有功用未必就是真理。
举一个例子:在生活中有一些谎言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你并不能说它是真理。三国演义上有个著名的故事,在行军途中,众人口渴,曹操撒谎说前边有梅子,大家因此而不再口渴。但是,虽然解决了暂时的口渴问题,我们也不能说的确有梅子存在,不能说曹操的谎言是真理。科学技术也如此。科学以及其衍生的技术的确可以解决我们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是佛法要解决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这是科学技术所无法做到的。因此要了解佛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首先可能需要明白二者的目的是什么,也即是它们分别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在生产生活上提供助力,甚至能帮助人们赢得战争……但科学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痛苦、烦恼,解决不了人们内心的贪嗔痴。科学技术在帮助人们解决了局部的、暂时的问题之后,可能又会带来更大范围的、长久的问题。科学技术的确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人类在无法认识自己、掌控自己的情况下就拥有了巨大的力量,未必是件好事,更可能是一种灾难。就好像一个孩子手里有了AK47,可能不会让他更安全,只会让他更危险。因此要知道,科学与佛法不是一个层次的,佛法解决的是究竟解脱的问题,是根本幸福的问题——这些都是科学无能为力的。虽然也有社会科学、心理学,的确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缓解,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某些问题上社会进步了,但战争威胁、族群矛盾、宗教矛盾、污染问题等等仍旧存在,甚至由于人类的力量增强而在加剧。我和杨博士一个住在北京、一个在河北,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有非常严重的雾霾。科学技术解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我们未必有很好利用和控制这种力量的智慧。
科学技术是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无法代替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科学技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它本身的使用还需要智慧来引导。所以我们在思考科学技术与佛法关系时,必须建立一个基本观念:科学技术只提供某种工具性作用,不能因此就认为它是揭示宇宙人生实相的真理,不能因此就认为它是能让人们获得自在解脱的智慧。这是一个层面。
有人会问:科学之所以具备真理性是因为它能通过实验来验证,佛法要怎么来验证呢?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无法用肉眼看到、无法实验论证。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佛法同样可以验证。佛经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修行人的禅定境界中完全可以实证——《楞严经》讲的五十种阴魔将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的感受与境界都写了出来,而且这些描写都是主体间性的,也就是说其它修行人修行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是可以验证的。所以,那些修行人在深入修行之后,常常感叹:佛法真实不虚。那就是他用自己的身心再次验证了佛经上描述的宇宙人生实相。
如果你证不到,那是因为你的修为没达到要求,还缺乏验证的能力。这种说法,许多人认为是诡辩。他们会说,科学不是这样的,科学是人人都可以验证的。这就是科学与佛法的区别。这仍然是误解。从根本上说,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都可能成佛,都可以用自己的身心来验证佛经中宣讲的真理。但是,在佛法修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佛法认识的深度是有巨大差别的。实际上科学也是这样。科学真理原则上是人人都可以验证的。但是,你要能够实际来验证科学真理,也要在科学上接受相当程度的训练。
比如,许多物理学的定理可以被清华物理系的博士、教授们在实验室里重复验证出来,但如果你没有经过清华大学物理学本科、硕士、博士长期严格的系统训练,没有庞大的、精良的实验室设备武装,你也是无法验证物理学真理的。同样,如果你没有经过广博精深的经论学习,没有长期严格的禅修训练,你也无法验证佛经中所描述的种种禅定境界。
那我们凡夫怎么办?对于那些我们暂时无法直接验证的说法,我们如何检验生信?的确,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但是,我们可以采取间接的检验方法。这在佛法上和科学上都是一样的。比如你无法直接做物理学实验,无法直接看到原子、夸克的存在,但你知道基于物理学理论所开发的技术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这样可以间接地推定物理学理论的合理性。你相信在解决生产生活这些问题时,信赖物理学理论是合理的。
同样,你虽然无法直接验证佛经所描述的境界,但你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烦恼慢慢减少、智慧渐渐开发,而你发现那些佛教大师与法师们,他们能忍受我们无法忍受的烦恼,解决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间接证明佛教是真理的办法。也就是说,我们相信在试图解脱烦恼的问题时,信赖佛法是合理的。
当然,这种间接的检验还是很不够的,所生起的信心也是脆弱的。要更加深入地认识佛法,要生起牢不可破的信心需要我们自己更加深入的修行,更加直接的验证。这就好比,要想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规律,需要自己更加深入地从事物理学的研究。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陀不是宇宙的创造者,也不是我们命运的主宰者,他是真理的发现者和传播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身心实践来逐步验证佛法的真理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佛教是最适合学科学的人来信奉、修学的宗教。或者说,学科学的人来修学佛法,验证佛法,是最顺理成章、最自然不过的。
好吧,我简单讲到这里。这个问题本来应该先由杨新宇博士回答,但是,我们两个人因为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在网上可能会互相抢起来……不好意思,谢谢!
阿弥陀佛。我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如果面对不了解佛教的朋友说佛教是科学的,我认为这不准确,因为佛教是超越科学的。科学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正确、是否值得信仰的标准——如果说佛教是科学,就把科学当作一个标准了。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要去了解佛教,必须抱一个开放的态度,而且对自己的世界观不要太自信。我们普通人,从小上学植入的就是唯物论、科学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死亡之后什么都不存在了。在这种世界观下,人是无法真正进入佛教的。
说到如何简单地让人了解佛教?我认为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一个人把科学仅仅理解成现代自然科学,那么佛教对于他而言就不是科学。佛教与现代自然科学是无法完全融合的。如果你的观念比较开阔,你就能明白实际上科学就是一种注重事实讲道理的理论体系,所有重事实讲道理的理论都可以称之为科学——有这样的观念,佛教就是科学。因为佛教可以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讲清楚,这种方法本身就是科学。能接受这个观念的人才能逐渐接受佛教——如果思想比较顽固、僵化,那是无法深入佛教的。
如果问我为什么阅藏,我不太能回答。因为在我看来,很多学佛人天然认为阅藏是殊胜的,能将许多疑惑解决,它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修行;而且很多大德都阅过藏,也有许多在阅藏中开悟的例子,所以我天然觉得阅藏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如果非要回答,我只能说我认为阅藏很重要,阅藏能让人提升自己,但阅藏有一定难度,大家无法轻松参与——我推动大众阅藏也是遵从自己内心的结果。
如果问对佛经的编辑与编排上的考虑,只有一个基本原则——怎么把一件很难的事简化成大众都能完成的事、怎么改进方法提高效率,让更多的人都来完成。
第一步,删掉重复的佛经。在重复的佛经里挑一个善本,其余先按下不读。挑善本是最难的一项工作,耦益大师的《阅藏知津》已经帮我们解决了。按《阅藏知津》选出善本去掉重复翻译后只剩下三四百部佛经。
第二步工作,就是数佛经的长度,这个思路也是耦益大师开创的——他在《阅藏知津》里将半卷以下佛经的长度都数出来了,后来我发现仅数半卷以下经不够,就把所有佛经长度统一数了一遍。数完之后由短到长排列。第一轮阅藏先把20页以下的读完,第二轮把20页到50页的读完——由短到长读,给大家很大的信心。先迅速把绝大部分佛经读完,这样即便剩下的篇幅很长,但部数就不多了。有了这两个策略,对读完佛经就很有信心了。
降低阅藏难度,一直降到普通人接受的范围。比方说读完60%以上的佛经,对普通人应该没有问题。大众阅藏第一辑“短篇佛经汇编”有216部经,占佛经总数的64%,四本书六十六万字,一千页。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读完不成问题。我们实践发现,如果抓紧一些,一天能读一百五十页,七天就能全部读完了。
汇编用的就是以上的思路。核心就是让普通人也能读完。这本身也是我自身的需求——我自己很向往阅藏,觉得很殊胜,但是碍于难度大,完不成——这就是我的心态,我相信很多学佛人也是这个心态。我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发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别人也都有效,我就这样做了。目前效果还不错。
我们最新的版本是5.4版。按照这个方案,97%的佛经(除了十一部大经没读,其余全部读完),一共是9191页,也就是说每天读100页,92天也即是3个月可以全部读完。也就是说我们把读完几乎全部佛经(按部数说)的工作量降低到三个月的时间能完成。而这些佛经在我们这次21天阅藏大法会上,占四个坛,四个21天,还不到三个月。原来觉得难以想象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是太难了。
好。谢谢大家。
编者按:
阅藏修行次第;
“可以先通阅一遍佛经,然后精读理解,最后再重点诵读几部经,乃至专诵一部经。这和一上来就诵一部经不同,那样主要是修定;阅藏并学习理解的过程就是闻和思,然后专诵是双修定慧……。”——引自杨新宇博士专访
请大家要对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放心。我们的版本在学界教界都得到了公认,是台湾佛教界诸位菩萨共同努力的成果。许多居士们发心把佛经录入,经过多次校对、标点才放到网上的。这是汉传大藏经最可靠的电子化版本,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挖掘,质量比原来更高了——对于绝大多数修行人而言,这个质量已经很好了。
当下的时代与过去不一样,过去没有条件做的事,今天可以完成。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才有大众阅藏?过去的佛教史上是不存在大众阅藏的。一是因为过去条件不具备,二是特别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古时候人们根器好,读少量经典就可以解决问题,增长智慧。今天的时代信息爆炸,身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不广读佛经,大量熏习,很难解决修行问题——所以大众阅藏在当代具有必要性。
Q&A“如何让佛经中的智慧融入生活,让阅藏不流于形式?”
敬请期待:中科院博士杨新宇&清华教授蒋劲松访谈02
微信号:wwwchina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