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化城寺尽显古刹风采|九华山祈福
发布时间:2017/06/27 九华山建筑 浏览次数:2359
古刹风采尽在化城
【九华山佛教旅游】月牙池以北,寺前阶下并峙石狮一对,高大古朴,传说为唐宋时代遗物,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原貌巳无法辨析。人石狮旁上十五级台阶至瑶台,再上三级即到大门廓下。廓内卷檐下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柱,刻有楹联明白晓畅,点出化城寺作为九华山总丛林、开山寺的意蕴。
进山门以上,化城寺依山势而建,前后为四进,逐次升高。从山门至藏经楼前院墙,以凸凹字形相连,浑然一体,具有江南山区古寺建筑的典型待征。山门与二殿相联,二殿后为天井,再后是大雄宝殿。 大殿后进为明代建筑藏经楼。楼殿之间是一个小院。院内东西两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其中明刻碑记三方,清康熙等年间刻碑十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几方《严禁弊害碑》,刻于明末清初,时正值九华山佛教兴盛之际,受皇帝、皇太后赐经、赐金和御笔匾额,可谓恩遇优渥,而碑记所禁各项,却是僧人身受其害之事,这是过去宗教受歧视、僧伽受迫害的历史见证。
藏经楼高二层,底层前檐向前延伸三米多。藏经楼与楼前三进殿宇原为明代同时建造,清代遭兵燹,三进殿宇尽遭焚毁,惟藏经楼安然无恙,若有佛助。战后前三殿依原样重建,仅大雄殿正脊顶的彩瓷葫芦,两端彩瓷鱼龙正吻、正脊的水磨镂空青黄色砖为明代遗物,殿宇楼阁依然明代风貌,幽静恬适。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陈列有明代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和贝叶经、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共一千三百余件。
化城寺内原有大钟一口,重五千公斤,已毁于兵燹。现存之古铜钟,重约一千余公斤,与九华山其他诸寺的大钟相比并不算大,但因其悬于主刹开山寺内,化城寺又地理居中,群山环绕,似自然回音装置,音声倍响。古钟铸造精美,音质悠扬宏亮。“每当红曰西沉,白云出岫,蒲牢一振,锵铿徐发,四山响应”,到此自可体会“化城晚钟”之意境。 大雄宝殿为化城寺的主殿,原悬有明崇祯和清朝康熙、乾隆御题匾额,“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殿门正面佛像台乃汉白玉砌成,仰观藻井,就是著名的“九龙盘珠”。这是用整块檀木雕成的图案,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一颗明珠。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实为古代木雕艺术精品。
大雄宝殿内供奉地藏菩萨立像。中国佛寺中,一般菩萨塑像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戴毗卢冠、身披袈装的出家僧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这是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相。化城寺大雄殿所塑的地藏菩萨像,双手垂下,手掌向外,表示能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称为与愿印或施愿印,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这尊地藏菩萨塑像双手下垂,加上殿内楹联语云:“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用语虽非佛家语,却祈求佛法使人心公平,深得地藏宏愿三昧。九华山朝圣
关注佛旅网公众号更多精彩
上一篇: 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九华山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