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门行仪(1)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82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
-
佛教称谓漫谈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57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
-
地藏菩萨本生事迹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699
关于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大乘佛经里有几种记载: (1)过去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有佛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女卖掉家宅财产,广...
-
什么叫做六度?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816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āramitta”,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ā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
-
“有漏皆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35
“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
-
佛教徒可以说谎吗?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2382
在佛教里,杀、盗、淫、妄、酒是根本大戒,根本戒的妄语是指:"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却说得到了神通,没有证果,却说已证果,这种说词构成了妄语罪,像古今附佛外道的人,自称活...
-
南北朝佛教史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654
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历时一百六十...
-
什么是五时?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2099
天台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称为五时。
-
画僧与佛画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画僧与佛画浏览次数:1802
画僧,即僧人画家。佛画,指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绘画。这两者既涉及佛教,又涉及绘画,所以也属于“佛教与绘画”的论述范围。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不少着名的僧人画家,如:善导、贯休、巨...
-
受十善戒法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受十善戒法浏览次数:1882
《归敬仪》云:“受十善法者,谓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业,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今谓不然。先须愿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有可承准。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缘,便造不止。由先...
-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饮食观浏览次数:1433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所以,原始时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的是沿门...
-
禅宗就是禅定吗?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禅宗浏览次数:1409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 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