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蕴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817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
-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826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
-
四念处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80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
-
六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758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
-
声闻果与佛果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2344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
-
丛林清规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977
一、何为丛林 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过去,印度多在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据《禅林宝训音义》载...
-
成佛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2040
佛,是佛陀的略文。又作休屠、浮陀、浮图等,都只是buddha不同的音译而已。从意译的角度,则佛为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两重意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于人,有如世间普通人觉知哪些东西为害而能趋避一...
-
解读四大天王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知识浏览次数:1808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
-
佛教简史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教浏览次数:2417
起源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
-
菩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浏览次数:2132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凡是觉悟到生命苦空无...
-
慧能与《坛经》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浏览次数:2307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能称之为“经”。但是,六祖慧能的言行记录却被称之为《坛经》。严格地说,这是违背了佛教的规矩,但从中也可看出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地位之高。 慧能...
-
个人或家庭自修早晚课例
发布时间:2012/11/07标签:佛浏览次数:1727
(1)上香:上香后,合掌肃立,心中默想:“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或“诸佛所”、或“菩萨所”,看你所供奉的佛菩萨,可随意更换)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2)问讯:请参“礼拜”第八项。 (3)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