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佛教名山九华山的“二次开发”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佛教名山九华山的“二次开发”

发布时间:2013/03/13 佛旅研究 标签:九华山二次开发佛教名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浏览次数:1608

     九华山佛教文化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称国际佛教道场。长期以来,这里的灵山与圣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融成一体,产生了具有历史悠久和巨大魅力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历史上九华山佛教香火旺盛,道场辉煌;现今在与国际接轨的大潮中,又耀眼夺目,倍受尊崇,深深吸引四海宾朋,其根本原因在于弘扬和突显了佛教文化特色。对外开放以来,九华山多次召开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泛论较多,实论较少,系统不够。我以为九华山“二次开发”的关键是挖掘和弘扬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根据我的研究和理解,应该是:

     一、个性突出,地域性强,以地藏大愿为核心,应称为九华山地藏文化。九华山具有一千六百年佛教历史,唐时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这里的各种文化现象均以地藏道场为平台,展示地藏菩萨形象,歌颂地藏菩萨大愿,朝礼地藏菩萨圣地,祈求地藏菩萨加被。这里的文化主要内涵是地藏文化,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应称之为九华山地藏文化。地藏文化是佛教文化一部分,属九华山地域文化。现就地藏文化的形成、内涵、平台、载体和代表人物作如下叙述。

     第一、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宗教属于有神论者,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于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地藏信仰是我国四大菩萨信仰之一,发端于南北朝,兴起于隋唐,唐以后普及于各地。汉哀帝元寿2年佛教传入中国,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与传播,中国的百姓知道佛经中有一位地藏菩萨,是理想中的一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地藏,梵文ksiti8ab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劫以来,自誓必度尽众生,始愿成佛。在释迦既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代佛宣化,普度众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要婆婆众生付托于他,嘱令脱度。他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大藏经中专述地藏菩萨本愿事迹的有三部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又传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天上、人间和地狱无处不在,无处不管。根据佛经这些记载,佛教徒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来概括地藏菩萨殊胜功德和广大誓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藏菩萨大愿。佛经翻译与传播,激发了人们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和追求,尤其处于苦难中底层百姓祈求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地藏菩萨的信仰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人们信仰他“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利益众生精神,信仰他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信仰他“度空地狱”的无量大愿。这种从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延传,在信众和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氛围。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一1970)所指出的:“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激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映。”唐时我国佛教盏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以真身应化示显地藏菩萨,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这一重要历史盛事,当时引起极大轰动,金乔觉传奇很快传到朝廷,传到了故乡新罗国,在广大信众中掀起了信仰和崇拜的热潮,地藏信仰在我国得到巨大升华。所以九华山就和地藏菩萨联系起来,成为四众弟子朝礼的圣地;金地藏成为信众心中崇敬和膜拜的光辉形象。这样,地藏信仰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特别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和辐射,为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地藏道场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铺搭了平台。金地藏开创九华山地藏道场后,景仰、慕道、信奉和弘法者接踵而至,他们共同开发和营造九华山,从而九华山“胜境巍巍,普放大光”,自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千余年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
     寺庙林立香火旺盛 
     据史料载:公元三、四世纪时,佛教对九华山初有影响,公元401年释杯渡到九华山创建茅庵,佛教正式传入九华山,但影响甚微。唐时金地藏创建地藏道场后,首建化城寺,寺院发展到20余座。宋代时九华山寺院40余座,明、清时更有长足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到100余座,于是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末时九华山寺院150余座。明、清时地藏道场香火旺盛,有“香火甲天下”之称。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都举行盛大的地藏法会,“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途”。

     名流荟萃文化繁荣
     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涉登九华,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日九华,九华山名声大振。自唐至清,著名人士有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杨万里、陈岩、王阳明、汤显祖、袁枚、湛若水、  施闰章等先后来到九华山。他们在九华山或隐居山庄,著书立说:或创立书院,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他们用自己的才华颂山、颂佛、颂扬地藏菩萨,留下了二十余座名人书院和500余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为九华山积淀了丰富且珍贵的文化遗产。

     朝廷重视官府扶持
     地藏大愿的功德和地藏道场的威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地方官府的支持。化城寺初创时,池州刺史张岩奏请移旧额于化城,就得到了朝廷的恩允。明崇祯皇帝敕封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明神宗赐谕、赐良;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有50多座寺庙先后受朝廷赐额。朝廷重视九华山,激励地方官府、商贾也积极扶持九华山。九华山寺院经济大发展,庄田、庙栈、商店、香会等收入大增,同时经济发展又加速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佛学教育和研究蔚然成风
     金地藏在九华山常邀僧侣讲经布道,诲人不倦,开创了九华山佛学教育和研究的传统。在他的影响下,晚唐诗僧应物、冷然,宋代诗僧园证、清宿、希坦,明代名僧宗琳、法鉴、福庆、道泰等相继来山,弘法布道。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藕益)归卧九华,居华严寺,著述颇丰。清代高僧月霞在九华,后山开办“华严道场”,培育了一批僧才,开创了中国佛学教育先河。清代高僧容虚创建“江南九华佛学院”,任院长,还兼任九华山平民小学校长。近现代高僧弘一(名叔同)1934年应九华之邀,为《地藏菩萨垂迹》题赞。历代大德高僧云集九华,弘法布道和办学讲经,地藏法门一时宗风大振。他们为九华山地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千多年来,从帝王、高僧、名流、贤达到能工巧匠,还有九华山历代僧侣和山民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施展才华,开发营建,促进了九华山经济和文化繁荣。地藏菩萨道场使得地藏文化精神理念和物质内涵更为丰富和完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弘扬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载体。

     第三,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文化杰出代表。九华山佛教文化历经千余年融合、演绎和升华,成为理念高尚、个性突出和系统完整的九华山地藏文化,其杰出代表是金地藏。金地藏真有其人,应化九华真有其事。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徙,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他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示寂,寿99。其遗体置石函中,经3年开启,“颜面如生,兜罗手软,如撼金锁。”《藏经》云:“菩萨钩锁百骸呜,知其为圣人降世也。”于是僧徒视其为菩萨应化之灵迹,在神光岭建塔供奉。因其俗姓金,故名金地藏。九华山对外开放后,中韩两国学者多次研讨金地藏,一致认为:金地藏姓金名乔觉,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人,父为圣德王金兴光,母为成贞王后。他自幼聪颖好学,慧根具足,因厌恶战争和宫廷争斗,为救度众生落发出家。24岁携白犬“善听”入唐求法,遍访华夏名山,历经艰辛,卓锡九华山,苦修数十载,终成正果。在中国佛教史上,以真身应化菩萨灵迹者,惟金地藏一人。他的主要功绩是:(1)开创了九华山佛教道场,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他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2)用修持实践证道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使地藏信仰深入信众心中,他被尊为中国地藏王。(3)他为中国唐朝和新罗国友谊架起了金桥。(4)他弘法布道,诲人不倦,农禅并重,自立自生,刻苦修持,利益众生的高尚僧格,为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创了优良传统。(5)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又是一位精通汉文的诗僧。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创者,是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杰出代表。
     综合上述,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地藏道场又为地藏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九华山地藏文化是集体创造的成果,金地藏是杰出代表。对外开放后20余年持续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从形式到内涵,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展示了地藏文化,九华山地藏文化是九华山保持青春永驻和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文化特色。

     二、海纳百川,融合性强,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成一体,魅力无限。    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相互抗衡,进而互相影响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九华山是以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名山,佛教文化融合作用更为明显,海纳百川,融各方文化于一体,神光异彩,魅力无限。
     就自然方面而言:九华山山灵水秀,怪石峥嵘,由于佛教文化的融合,把山灵、地灵和神灵结合在一起,使得九华山更为神奇。比喻把自然山峰,冠以佛教名称,如文殊峰、弥勒峰、莲台峰、罗汉峰、钵盂峰等。把天台和拜经台之间的奇峰怪石与金地藏在此诵经联系起来,使人感到佛国神奇,叹为观止。据传金地藏初到九华山时,曾到拜经台诵经49天,天台和拜经台处数十座奇峰怪石组成一幅形象逼真听经的场景,足印石、大鹏听经石、观音慈航石、金龟石、仙人击鼓石、蜡烛峰等,惟妙惟肖。九子岩山巅直立9方形态各异盼巨石,酷似九童子相携嬉戏,情趣横生。七贤峰巅直立石柱7座,传为七贤游蓬莱。近年来九华山在花台景区发现教尊天然石佛栅栩如生,尤以1999年发现的巨大“天然睡佛”引起轰动。九华山佛化奇景,既是天公造作,又是佛笔生花,妙不可言。
     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可一些儒学大师和学者来到九华山,也深深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刘禹锡作《九华山歌》,称九华山“疑是九龙天娇欲攀天”,“自是造化一尤物”。陈岩长期隐居九华山双峰下,自号九华山人,所著《九华诗集》辑诗210首,全面描绘了九华胜境。王阳明两上九华,仿效金地藏“东崖宴坐”,并和周经和尚结为亲密朋友。一些名流在九华山作的山水诗文,大多是颂山、颂佛、颂菩萨,具有明显的佛教空灵色彩。九华山作为佛教名山,吸引大量的儒家大师和学者来山,融合儒文化之精华,推动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九华山就有道家驻足。《福地考》称九华山为“三十九福地”,九华山先为道家福地,后为佛教圣地。现在九华山道教影响甚微,但道教遗址尚有二十余处,道、佛相抗相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这些传说故事中,既有道士与和尚争斗的动人传说,但更多的还是道、佛融和的方面。据传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在剪茶峰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与道人边饮茶边谈心,和睦相处。灵官殿本为道教神刹,可地藏菩萨还接纳王灵官为卫士,护卫佛教道场。天台西侧道僧洞,传说道、僧同住,只住一道一僧。十殿阎罗的故事本为民间传说,后被道家吸收利用,金地藏来山后又以“幽冥教主”的身份掌管十王殿,这是道、佛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融和的典型。九华山寺庙建筑、佛教供品、祭品、地名和故事传说诸方面,既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又含有很多道教遗风。佛道融和,道僧合一,共同推动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
     就民风习俗而言:由于佛教文化的融合,九华山宗教习俗与民风习俗融成一体。九华山寺院以民居式建筑诸多,寺院与民居浑然一体,寺院僧众与当地居民同住一方净土,同顶一片蓝天,共欣荣、同忠难,素来关系和睦,僧俗共处。例如:九华山居民过春节,有过“荤年”和“素年”的习俗,腊月二十八过“荤年”,菜肴丰盛,有鱼肉荤腥;三十晚上过“素年”,一律全素,禁用荤腥。这样既欢度传统的春节,又尊重佛教素食习俗,此俗延续至今。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前后,僧俗共办地藏法会,全山要大忙七、八天,共庆地藏菩萨圣诞和金地藏成道日。腊月初八各寺庙都要煮“腊八粥”,僧俗共享,有的寺庙还把斋粥送到行动不便的居民家中。除此,还有九华山庙会、“阴鹭大会”、“百子会”、“观音会”、“放荷灯”、放生等宗教习俗,僧俗共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佛教文化融合作用,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它融合各方之长,充实壮大自身,又促进各方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实质是儒、释、道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璀璨斑斓,多姿多彩。

     三、资源丰厚,涵盖面广,文化品味高,具有一批享誉中外的世界级文化品牌    九华山是以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蕴含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之中,佛化的山,佛化的石,佛化的旅游设施,佛化的观光产品,“草木皆文化,处处有佛缘”,其中不乏建设国际佛教道场和世界旅游胜地知名的世界级品牌。主要有:

     莲花佛国
     莲花佛国是九华佛山的别称,与莉普陀山为“海天佛国”相同,既是九华山外在美的形容,又是对九华山内在美的赞誉。天公造作的九华山,极似一朵绽放的莲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涉登九华,观九峰如莲花,赞日:“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至今广为传唱。九华山有上、中、下三座莲花峰、绵延数十里,最高峰海拔1042米;“莲峰云海”为九华古十景之一,三座莲花峰紧紧相依,抽蕊析瓣,如天工琢成的莲花,在云海中有亭亭出水之感,构成“莲花开天崖”之奇观,陈岩诗云:“风动云开净容颜,三千丈石锦碉斑。淤泥不是花开处,擢书天河绿水间”。九华山计有20余处放生池,多植荷莲,水碧、花红、叶绿,有纯净清新之感。一些步行道上刻有莲花和铜钱的图案,喻意“步步生莲”、“步步生财”。佛教视莲花为圣洁,许多佛像都镌雕在莲花宝座上。用莲花形容佛国,象征九华山美丽、纯净、圣洁。莲花佛国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现有各类寺庙96座,其中国家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50座,有僧侣700余人。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广大僧侣爱国爱教,热情高涨,“农禅并重”,“禅净双修”,为保护文物、管理寺庙、佛教交流、利益众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九华山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王子菩萨
     “新罗金乔觉,中国地藏王”金乔觉弃王位舍王室、落发、涉海、历经磨难,来到九华山创建道场,终成正果。这是中韩两国佛教交往的盛事。在中国佛教史上,以真身应化菩萨灵迹者,唯金地藏一人。金地藏是历史伟人、佛教大师和文化使者。他的人格和僧格,为人之楷模、僧之楷模。王子菩萨惟九华独有,惟九华荣耀,是九华佛山区别其他佛教名山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佛教史上,异国王子成为菩萨的,惟独九华山,它是九华山走向世界的一张最亮丽的品牌。

     肉身文化
     从唐时金地藏成为九华山第一尊不腐肉身后,明、清至民国时期相继出现无瑕、隆山等9尊不腐肉身,对外开放后20余年,九华山又先后出现了大兴、慈明等5尊不腐肉身。九华山计有15尊不腐肉身,有僧、有尼,还有道士,数量之多,实为罕见。肉身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未进行任何药物处理;金地藏肉身至今还深藏在肉身塔下,无暇和尚被崇祯帝敉封为“应身菩萨”。肉身是如何形成的?是佛教传承,还是灵山感应?社会广为关注。肉身现象是九华山佛教特色的反映,肉身文化为九华佛山增添了神异色彩。

     寺庙建筑
     九华山寺庙建筑以皖南民居风格而闻名,主要特点是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巧用不规则地形,不强求对称格局;白墙褐瓦,就地取材为主。闵园区集中20余座尼庵,一般规模较小,庙舍合一,“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巷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中供佛居两厢”,别有情趣。九华山有20余座寺庙建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上,寺与悬崖绝壁相融,构思奇特,气势非凡。九华山寺庙建筑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具有精湛的建筑艺术和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一道奇丽的风景线。

     佛教文物
     九华山为文物大山,现已收藏各类佛教文物2000件,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南宋铜质铸佛“毗卢佛”重达900余公斤,馆藏一块植物化石距今10万余年。唐至德宝印、明藏经、明神宗敕谕(圣旨)、贝叶经、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等被誉为镇山之宝。1996年10月至1997年8月,九华山曾赴韩举办“佛教文物展”,观众达50万人次。九华山佛教历史文物数量之多、品味之高,充分展示了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特色。

     九华山佛学院
     1990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在国家重点寺院甘露寺创办九华山佛学院,“为众生开智海,依正教转法轮。”佛学院开设佛学概论、佛经、佛教史、佛门医学、哲学、古汉语、英语、书法等课程,已毕业10届学僧和两期全国执事进修班,为全国寺院培育600余名僧才,其中有十余名学僧先后出国深造。佛学院坚持“学修并重”的方针,办学富有特色,学院环境清幽,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是九华山佛学教育、参学旅游的重要基地。

     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
     原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和尚,为弘扬地藏精神,庄严佛教道场,发愿在“莲花佛国”建造一尊99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这项将九华山建设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的形象工程,得到了广大僧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1998年国家建设部、宗教局批复九华山佛协筹建。铜像选址于柯村新区刘冲与蛇冲之间狮子山地段。铜像造型为地藏菩萨比丘立像,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左持宝珠,表满众生愿;脚踏莲花,铜像连同莲花座高99米,这与九华山99峰、金地藏享年99岁的寓意相一致。瑞相面朝西方,端庄慈祥,表“昭示众生,国泰民安,世界和平”。铜像工程于2005年12月动工,现已完夯」こ蹋ぜ?008年竣工庆典。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是“莲花佛国”形象标志,光照千秋,功德无量,是九华圣境又一辉煌的品牌。

     除此,九华山国家重点寺庙祗园寺、百岁宫、肉身宝殿、天台寺,化城寺、百岁宫、甘露寺及拜经台,柯村新区、九华老街、凤凰古松等景观,风格各异,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深受游人青睐。

     九华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又是著名的风景名山、文化名山和生态名山。“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在12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和,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对外开放后,九华山管理部门在狠抓规划、基础设施和观光景点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着力挖掘和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创办佛学院,开办文物馆,整理和编纂了《新编九华山志》、《九华山大辞典》、《九华山导游词》、《九华博览》和《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等丛书,推动了九华山文化建设。多元文化的九华山,各种文化在地藏道坊这块平台上,竞相展示,百花齐放,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肉身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异彩纷呈。对外开放二十多年,九华山一步一脚印,从地市级、省部级到国家级,跨越许多台阶,获得了诸多荣誉;近入新世纪后,实施“二次开发”,加大了跨越步伐,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光荣称号。目前九华山正着力实施建设国际佛教道场和世界旅游胜地工程,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国际旅游大舞台。

     四、交往频繁、事誉四海。既是中国佛教道场,也是国际佛教道场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和佛教文化具有国际性。我国唐代玄奘和尚“西天取经”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是历史上中外佛教重大交往活动,与此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盛事是金乔觉卓锡九华。金地藏是一位入唐求法修道的新罗圣僧,又是一位早期来华的新罗文化的友好使者,他开启了新罗与中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先河,为中韩两国人民架起了友谊的金桥。他卓锡九华、弘法布道、广结善缘、利益众生。“他化协神州,风衍东国。”新罗僧众闻之,桐与渡海来从,一时山中东僧云集。据载:唐末,新罗僧净藏朝礼九华山,并建有双峰庵,又名“新罗庵”。清光绪末年,高丽国(今韩国境内)贡臣赵玉坡(字荆峰)朝礼九华山,由青阳县教谕周誉陪同游访,两人互有唱和并留下诗作,歌颂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与文化交往。自唐至清,新罗高丽等国知名人士来九华山朝礼的计60余人,至今保存完好的九华山娘娘塔和二圣殿是中、新(韩)友好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中韩建交十余年,中韩佛教和文化交流步八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掀起了轰动热湖。十余年问仅池州和九华山地区访韩人员达千余人次,韩国各界造访和朝札九华山已达数万人次,相互开展团体访问、学术研讨、文物展示、书法交流、缔结友好城币、友好寺庙、赠送铜像、茶禅表演、高校联谊以及各美商贸活动,大大增强两国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九华山佛教除了同韩国殊胜因缘之外,对外开放后,同世界佛教国都建立了广泛联系,特别是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尼泊尔、美国等佛教界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互访频繁,联谊广泛。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地藏信仰遍及世界各佛教国家,尤其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十分盛行地藏信仰。地藏道场在中国,地藏真身在中国,因而九华山成为世界佛教信众向往和朝札的蛊地。九华山既是中国佛教道场,又是国际佛教道场。

     五、关于弘扬佛教文化的思考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有其适应社会某些积极功能,也有不适应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弘扬佛教文化,是利用其积极功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九华山旅游和经济服务。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集中反映了利益众生的地藏精神。在当时无法抗拒自然和无法摆脱苦难的情况下,地藏菩萨发下救度众生的大愿,金地藏为救度众生“辞荣就苦”落发出家。这些精神是彻底的无私奉献,与任何社会都是相融的。当今,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而努力,这种精神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地藏精神中的孝道和报恩的主张,孝敬父母和师长,报“三重恩”、“四重恩”以及慈悲为怀、因果报应、五戒、十戒、六和敬等,也是与社会和文明相适应的。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倡导“八荣八耻”,激励为社会奉献精神,倡导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戒除不良恶习,发扬社会新风,创建和谐社会。这与弘扬宗教文化中积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弘扬佛教文化,建设佛教名山”,是九华山多年前提出的富有特色的发展口号,推动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为加快实现建设国际佛教道场和世界旅游胜地的目标,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作如下建议:
     一要抓住特色: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名山共有的特色,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是:个性突出,应称为地藏文化,地藏大愿为大乘佛教的精髓;融合性强,与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成一体,魅力无限;资源丰富,含盖面广,具有一批知名世界品牌;交流广泛,内涵丰富,在国际具有重大影响。在宣传中应着力弘扬地藏大愿精神,利用交流广泛的优势,提高九华山知名度。
     二要打出名牌:九华山具有一批世界级知名品牌。要着力宣传这些品牌,打造九华优势,树立九华形象,招揽四海游人,发展旅游经济。
     三要重视和加强佛学研究:要为研究创造有利条件,适当资金扶持,吸纳研究人才,尽快出一些精品,以适应国际旅游形势。
     四要恢复一些重要人文景观:建议恢复阳明书院和“东崖宴坐”景点,太白书堂设立李白展馆;尽快搬迁历史文物馆;在柯村创建佛教文化园。
     五要在现有的文化氛围和研究基础上,加强协调,积极创新,着力打造和建设九华山和谐文化,推动大九华快速发展。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