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玄奘大师:西行5万里 历时17年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玄奘大师:西行5万里 历时17年

发布时间:2015/09/23 佛史人物 标签:法显西行取真经浏览次数:2659

佛旅网讯 玄奘(公元607—664年),俗姓陈,名讳,法名玄奘,后又被称为唐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教哲学理论家。

佛门千里驹

公元607年,玄奘出生于洛州缑氏县陈堡谷的一个陈姓家庭里。祖父陈康,因为学识渊博,在北齐担任过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其父精通儒家经典,风度儒雅。隋末政治腐败,他便隐居乡里,边耕边读,朝廷几次请他去做官,他都以有病推辞不就,广为当时的人民赞扬。陈慧生了四男一女,玄奘是最小的。玄奘自小就表现出了超群的智慧。八岁时,父亲坐在凳子上给他讲解《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时,他忽然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恭敬地站了起来,父亲感到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曾子听到老师的教诲,就立即避席,现在我听父亲的教诲、训导,又怎么能安坐不动呢?”父亲听了很高兴,知道他以后必定能成大器,亲友也夸奖他,说他以后前程无可限量。以后他通读经典,爱古尚贤,不是正经的书不看,不是圣哲的行为不学,不和别的儿童混在一起,不去喧闹的场所,即使大树上的钟鼓震响,街坊里巷里百戏喧闹,男女聚集,他还是连门都不出。而且从小就懂得如何体察侍奉父母。

玄奘所处的隋朝,佛教相当盛行,全国各地寺院林立,为了逃避赋税和徭役的负担,许多人都出家为僧。玄奘的二哥陈素,早年就已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看到弟弟聪明好学,可以教授佛经,于是带他到道场,教他诵习佛经。公元619年,朝廷又下令在洛阳剃度二十七名僧侣。当时学业优良、参加预选的有几百人。当时玄奘只有十三岁,因为年纪不大,没有列在预选之列,他便站在公衙门边。当时被委派主持此事的大理少卿郑善果善于识别人才,他看到玄奘气宇不凡,他便问了玄奘几个问题,对小玄奘的回答,郑善果十分满意,而且对他的志向也极为赞赏。又见他气度相貌不凡,因此破格录取了他,说他定能成为飞升云霄、普济天下的佛门大器。

玄奘出家以后,和二哥陈素同住在净土寺。进寺院后,他开始发愤学习佛典。当时寺里有景法师讲授《涅槃经》,他扶案捧读,废寝忘食。又向严法师学《摄大乘法》,更为喜欢。听过一遍之后,他就能掌握要旨,听第二遍后,就可以完全理解。大家感到惊异,就让他升座复述,他的语调抑扬顿挫,剖析流畅自然,与老师讲的毫无出入。他的嘉名美誉,从此播扬。京师洛阳在隋朝时是个人才荟萃的地方。隋炀帝在此建有四大道场,招徕天下名僧。到了隋朝末年,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废墟。为了寻求学问,玄奘对他的二哥说:“这里虽是父母之乡,但是已丧乱至此,怎能坐而待毙?我听说唐王已率晋阳之众,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归父母。我愿意和你一起去投靠。”公元618年,玄奘和他的二哥一起来到了长安。但这时的李唐王朝正忙于东讨西征,长安甚至连讲席都没有设。唐初,四川地处西南,又据有长江之险,战火还没有波及,两京名僧高士大都流落四川,四川也因此佛教大盛。玄奘又和哥哥商议,二人应该到四川求学,二哥听从了他的建议。两人于是经子午谷南下,从长安到了成都。他们在成都住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在名师的指导下,玄奘兄弟二人学业进步很快,已经精通了佛教的主要典籍。但玄奘并不满足,又想到京城求问最高深的学问,但因受唐廷条令的约束,又遭到二哥的阻拦,没有如愿。于是玄奘便毅然独自与商人结伴,乘船穿三峡,沿江而下,来到荆州天皇寺。

当地的僧侣名士都知道玄奘的大名,现在玄奘亲临,大家纷纷请他讲经。他于是给他们讲《摄论》、《毗昙》,从夏天讲到冬天,各讲了三遍。当时汉王李环是李唐宗室,德高望重,坐镇荆州,他得知玄奘来到的消息,十分高兴,亲自去拜见。在玄奘开始讲经的那一天,他率领属下官员和懂得佛理的僧侣,都来观看。当时听讲的人提出种种问题,他答疑解难,提问的人没有不辞穷心服的。其中真正领会要旨的人,更是为之感动得流泪,汉王也极为称赏,施舍的东西堆积如山,玄奘却一件也不肯要。

半年之后,他又由荆州北上,遍游大江南北,遍访高僧名流,最后又辗转来到长安,就学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这时的玄奘已誉满京邑,成为长安的名人。两位大师将他推评为“佛门千里驹”。

 西游天竺

玄奘青少年时期遍游大江南北,遍访名寺高僧。广泛地吸收了各家的学说,但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他感到各家学说对佛典的解释不尽一致,而且已经翻译成汉文的典籍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原意。为了解决这些疑难,玄奘决心前往印度取经,但是贞观初年正是唐朝和突厥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唐玄宗正准备全面出击突厥,严禁人们出国,玄奘向唐政府申请出国,固此未获批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公元627年,他混在难民中,西出长安,从此开始了闻名中外的万里孤征。

在海上交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之前,我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进行的。唐朝的丝绸之路从敦煌往西可以分为三道:北道由敦煌至哈密,向北越过天山,沿天山北部,西至吉木莎尔,由此往西,直抵南俄草原,由北道也可以在锡尔河南下,经过河中地区到达天竺。中道由敦煌至吐鲁番,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经库车、喀什等地,越过葱岭,到达中亚。南道则由敦煌至且末,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由于阗等地,向西翻过克什米尔到达印度。在这条路上有渺无人烟的沙漠,有鸟兽罕至的雪山,有出没无常的强盗,异常艰险。但是,困难虽大,玄奘决心更大,他发誓不入天竺,决不东归。

他先到兰州,后又抵达甘肃河西走廊的重要城市凉州。这时大唐基业初创,疆界尚未拓展到远方,朝廷严禁百姓出境入蕃,当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已收到这个禁令,因此防范特别严。李大亮听到报告后,马上把玄奘找来,逼他返回长安。

当地有个慧威法师,是河西地区的佛教领袖。此人聪明睿智,很看重玄奘的言词哲理,知道他一心求法,十分高兴,于是秘遣两个弟子慧琳和道整护送玄奘西行。从此他们不敢公开露面,往往白天躲藏,夜晚赶路。这样到达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知道玄奘到来,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他。玄奘又向人探询西去的路程,但别人告诉他要西去还必须经过大唐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才能走出大唐国境。他听后极其忧愁,一时无计可施。在默默地停了一个多月后,他将慧威法师的两个弟子打发回去。这时李大亮得知他仍在西行,便令沿途州县,边防哨兵严访捉拿,在这种气氛下,他只得昼伏夜行,到了玉门关。玉门关往西,有唐朝边军守卫,五座烽火台首尾相连,每烽相距百里,除了烽火台附近的一点泉水外,中间根本没有水草,无法通行。在玄奘到达之前,驻扎烽火台上的唐军已经得到捉拿唐僧的命令。当他在烽火台下取水时,被唐军捉住了。幸亏有位笃信佛教的小军官相助,唐玄奘才摆脱了边防的捉拿,进入浩无人烟的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东西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道路的标志只有饥渴而死的人骨残骸。往来的商旅、僧人都视莫贺延碛为死亡之地。玄奘只身一人,环顾四野,黄沙漫漫,只有一匹孤零零的老马与自己相伴。他走了不久,就不幸迷路。在饮水时,又不慎将盛水的皮囊打翻,水全部泼在地上,这时的玄奘,茫然四顾,不见人迹鸟兽,夜间鬼火飘舞,像星星一样明亮,白天狂风夹着沙石,如急雨一样吹来。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他只得返回,但回走了十多里后,他自思我当初发愿,若不到印度,决不东归一步,如今怎么来到这里?宁向西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又拔转马头,继续向西北前进,经历了四夜五天,他滴水未沾,口干舌燥,几乎倒毙。这样又走了近十里,马忽然走上了岔道,拉都拉不回来。走了几里路以后,他忽然看到几亩青草,玄奘下马让马吃饱,在离开草地十来步远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小池,清水甘美清彻。这样,玄奘才保住了性命,经过如此九死一生,他终于走出了这片沙漠,到达新疆哈密。

这时的玉门关以西,都属于西突厥的管辖范围,玄奘要往印度,首先必须到天山西北部的王庭,得到突厥王的允许和支持。所以他准备取北道。但是他西行取经的消息,早已传遍了西域,当时的吐鲁番国王派专人在伊吾迎接玄奘,一定要请他到高昌,盛情难却,他只好改走中道,先到了高昌。他受到了高昌王的殷勤接待。高昌王执意要他留在高昌,主持高昌的寺院。为了表示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他以绝食明志。高昌王终于被他矢志不移的精神感动,在自己母亲面前与玄奘结为兄弟,请玄奘回来一定要到高昌住三年。玄奘答应了高昌王的要求,又踏上了西征的旅途。高昌王热情地为他准备行装,还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作为他来往二十年的旅费,另外他又给西突厥可汗写了一封信,请他命令西方各国给玄奘提供方便。为了使玄奘顺利到达,高昌王还给沿途的龟兹等二十四国的国王写了信,附带给西突厥可汗和沿途各国的礼物,派殿中侍御史欢倍和二十五个士役护送玄奘。玄奘对高昌王的一片盛情非常感激,他上书致谢。出发那天,高昌王和诸僧侣、大臣、百姓等倾城出动送到城西,高昌王抱住玄奘痛哭,僧俗都深为悲切,告别的哭声,响彻郊外。高昌王令妃子和百姓等先回城,自己与各位高僧骑马送出几十里才返回。

从高昌出发后,玄奘度银山,经焉耆,到龟兹。又从龟兹过姑墨转而北越凌山,凌山四季积雪,山峰险峻,气候严寒,终日飞雪。玄奘一行席冰而卧,悬釜而炊,历尽艰辛,七天后翻过凌山。随行的人当中,冻饿而死的人将近一半,牛马冻死的就更多了。翻过凌山,就到了热海,沿热海往西北走,他在素叶城碰上了西突厥可汗。可汗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派懂得各国语言的人作为玄奘的翻译,又派人护送玄奘,玄奘由西突厥南下,到达河中地区,经过铁门关,渡过阿姆河,越过兴都库什山,到达北天竺境内。玄奘万里孤征,历经一百一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最后终于到达了他向往已久的佛教圣地———天竺。

播誉天竺

当时的印度寺院星罗棋布,学者云集,正处在佛教全盛时期。

玄奘到达著名的佛教“犍陀罗艺术”的发展地犍陀罗国,之后又来到小乘佛教的发源地克什米尔。在这里学习了两年,他又沿恒河到达摩揭陀国的夜罗磔迦寺。寺中有通晓三藏的僧侣几十人,听到玄奘到来,都出来迎接。从这里再南行一百多里到达菩提树,树周围环绕着砖墙,高峻牢固,东西长,南北稍窄。正门向东对着尼罗禅河,南门接着大花池,西门地势险要,北门通向一所大寺院,围墙内圣迹连接,或是精舍,或是塔,都是各国君王、大臣、富豪、长者追慕圣者之迹所营建的。正中间有金刚座,菩提树干呈黄白色,树叶青绿光润,秋冬不凋,只有在如来涅?之日,树叶子一下子都凋落,过了一夜后又复生如初。每年到这一天,各国国王与群臣一起来到树下,用乳汁浇灌清洗,点灯散花,收起落叶才离开。玄奘来到这里,礼拜了菩提树和慈氏菩萨作佛成道时的像,瞻仰后,五体投地,悲哀惧恼,感伤叹息,说:“佛成道时,我不知漂泊沦落在哪里,而今只剩有佛像的时候,我才来到,想我的业障是多么深重。”说着热泪盈眶。当时正值众僧解夏,远近来到这里的有许多人,观者无不为之呜咽。

到第十天,那烂陀寺僧众派遣四位高僧前来迎接,玄奘便立即与他们前往。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学术文化中心,聚积着一批最优秀的学者,不但保存大量大、小乘佛教经典,而且有许多天文、地理、医药典籍。那烂陀寺有僧众一万多人,每天有一百多个讲座,僧众研究的内容有佛教的大、小乘经典,因明学,声明学等,甚至婆罗门教的《吠陀经》,以及民方、术数都有人研究。主持该寺的戒贤法师已经近一百岁,备受人们尊敬,被称为“正法藏”,是印度佛学的权威。

他到达那烂陀寺时,一千多人手执幢盖、华香夹道欢迎。玄奘拜戒贤法师为师,受到极高的礼遇。不但供给十分充足,而且寺院里专门派一侍者,一婆罗门,还免去了他的各种杂事,出入可以乘象舆。

玄奘在王舍城观礼圣迹后,返回那烂陀寺,开始请戒贤讲《瑜珈论》。在那烂陀寺他听讲《瑜珈》三遍,《顺正理》一遍、《星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两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余《俱舍》、《婆娑》、《六足》、《阿毗昙》等已经在迦湿弥罗等国听过,在这里只阅读解决疑难而已。玄奘在这里还兼学印度的语言文字。玄奘这样钻研诸部经论并学习梵语,经过五年的学习,他已是那烂陀寺通五十部经论的十人之一,但他并不就此满足,又辞别戒贤,到印度各地游学,之后又回到那烂陀寺。这时,他的学问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时戒贤要派玄奘为大家讲解《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当时高僧师子光已为寺众讲解《中论》、《百论》,阐发其中要旨,攻击《瑜珈》理论,认为弄懂的人对此不能融汇贯通,反说是有所矛盾。这只是传法者的过失,它和教法本身无关。玄奘为师子光的见解狭隘感到可惜,几次前去辩难,师子光回答不了,因此跟他学习的人渐渐离他而去,转而归附到玄奘门下。玄奘为了调和贯通两家学说,使他们不相违背。于是撰写了《会守论》三个颂,完成后,呈送给戒贤以及众僧审阅,无不称好,并立即宣传颁行,师子光感到羞愧,到菩提寺找了自己的一位同学旃陀罗僧诃来与玄奘辩论,想让他给自己雪耻。此人来到后,因惮于玄奘的威名而不敢开口说话,也不敢向他诘难,他因此获得更高的声誉,经过几次与学者的辩论,他的学问得到了公认。

后来,戒日王专门为玄奘在曲女城召开了一次学术辩论大会。到场的人有几千,来自各国的高僧,也来参加集会,这样连续经过了十八天,没有人能站出来辩难,玄奘终于取得了胜利。戒日王对玄奘益发器重,施舍给他金钱一万枚,银钱三万枚和上等细棉被布衣一百件,十八国国王也都施舍珍宝,玄奘却丝毫不取,戒日王叫侍臣装饰了一头大象,张起幢盖,请玄奘乘坐,叫贵臣随丛保卫,到大众中进行告唱,以表示玄奘所主张的教义无人能驳倒,还遵照印度的惯例,凡是在辩中取胜的都如此,玄奘谦让不就,戒日王坚持让他乘坐,并说这是旧规,不宜违反。对此,大家十分高兴,争着为他送上各类美称:如“大乘天’、“解脱天”,而且还向玄奘烧香散花敬礼。

从此,玄奘声名卓著,名誉天竺。

名垂青史

转眼,到了公元642年,玄奘离开祖国已有十五年。他不时地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达摩王愿意为他造一百所寺院,条件是要他留在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众也苦苦挽留他。但他归心似箭,婉言谢绝了他们的请求,毅然踏上归程。回来时,玄奘取道南道,翻越克什米尔,直抵于阗。在于阗,玄奘因为以前渡河时失落了部分经文,到这里后,又派人到龟兹、疏勒国去求访。再加上于阗王盛情挽留,他因此未能即刻回国,于是他便写了表文叫一个随同商队到长安的高昌少年带去,向朝廷陈述自己当年前去天竺国求法,现在已回到于阗,他在表中说:“玄奘当初考虑到佛教兴于西域,佛教虽传入中国,而且也传来了一些经本,但大乘要旨尚有欠缺,常立志访求,不顾身命。于是于贞观三年四月,冒犯法令,私往天竺。从长安神京出发,到达王舍新城,中间经过五万多里,游历学习了十七年。如今已从钵罗耶伽国经过迦毕试境,跨越葱岭,穿过波迦罗川回国,到了于阗。因为所乘坐的大象已淹死,所带的经书又多,又没有马匹,因此只好暂时停留,不能马上遏见皇上,只能引颈远望,心中十分急切。现谨派昌俗人以玄智随商旅奉表先奏陛下。”

此后,玄奘给于阗僧侣讲解《瑜珈》、《对法》、《俱舍》、《摄大乘法》,日夜讲说,依次讲完这四论。王相僧俗都皈依佛门,每天来听的有上千人。这样过了七八个月,派去的人返回来了。太宗皇帝敕派使臣前往迎接慰勉。说:“听说法师去异域求法,现在归来,我十分高兴,希望你前来和我相见,外国僧人,如果懂得梵语和经义,也全部带来,我已下令到于阗等处,命令各国护送法师,人力、马匹应不缺少,还命令敦煌官吏去流沙迎接,叫鄯善派人去沮沫迎接。”玄奘接到敕令后,立即起程回国,于阗王为他饯行,资送极为丰厚。

这样,玄奘于公元645年顺利抵达长安,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回国之后,他便住在长安弘福寺,潜心进行翻译工作,把梵语经文翻译成汉语。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六百七十五部,直到他664年去世,这十九年间,他一直翻译不辍。总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的翻译不仅数量浩繁,而且力求既忠于原文,又通俗易懂,在我国的翻译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

他的经论被交付雍、洛、并、兖、相、式、扬、凉、益九州辗转流通,让天下臣民都来听过去所没有听过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原先已答应为新译的经论作序,但由于国务繁忙,无暇考虑,这时玄奘再次呈请,太宗方才动笔,很快写成,名曰《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由太宗亲自书写,并下令置于众经之首。太宗坐在庆福殿里,百官侍卫,请玄奘就坐,叫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将御制序文向百官宣读,其文词华美,对玄奘大加称扬。

玄奘得到序文后,上表言谢,太宗看后,后又作书相答。

玄奘还将印度失传已久的《大乘起信论》和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由中文译成梵文,流传于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玄奘翻译的因明学(形式逻辑)著作,大大地推动了我国逻辑学的发展。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玄奘崇奉印度大乘有宗的佛教哲学,他忠实地把这一派的学说介绍到中国,从而创立了中国佛教的法相宗,成为唐朝前期极其显赫的佛教宗派。这一外来思想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但在当时也多少增添了些哲学思维的活力,对唐代的佛教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玄奘回国以后,由他口述,弟子辩机记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细生动地记载了玄奘的亲身经历和得自传闻的近一百三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记载对研究中亚、南亚各国的历史,尤其是对研究印度的历史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王舍城、鹿野苑、阿旃陀、那烂陀等重要遗址。《大唐西域记》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广为流传。另外,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惊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详细记载了玄奘一生的主要活动,被梁启超推许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大唐西域记》以地域为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人为主,被当今学者称为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及中亚、印度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的“双璧”。而且它们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其基础上产生了饮誉中外的小说《西游记》。

由于积劳成疾,玄奘在公元664年2月初5,溘然长逝,消息传开,为他送葬的有一百多万人,住在墓旁的人有三万多。收藏玄奘法师顶骨的石函,现今仍保存在南京历史博物馆中,供人们凭吊瞻仰。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