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佛教雕塑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它的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据说是在公元5世纪初,今天山西省雁北重镇大同市作为北魏国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44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疑为灭法所致,大悔,杀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一位着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
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17米。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当时刚刚传入中土,所以早期的云冈石窟,受到印度、波斯,甚至希腊等西方艺术的影响。每尊佛都体积很大,但不做什么细节处理;在佛的胸部与肩部,刻出一些半圆形的密集纹路,代表衣服的褶皱,这种做法,基本上是对印度佛刻的仿效。
云冈石窟中最早的五个洞是“昙曜五窟”。由北魏和尚昙曜主持修建,这5个洞都呈马蹄形,里面供奉着硕大无比的巨佛。学者认为五窟佛像为北魏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之肖像。文成帝恢复佛法后,佛教为巩固自身地位,宣扬皇帝即“当今如来”以取悦当政者。于是揭开了佛像以君王为模本的风气,直至唐代,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也传以武后则天为原形雕塑。
云冈20窟佛像都是肩宽体厚,几乎占据整个身躯的三分之二,其粗壮短小下肢,与全身比例失调。这种躯体的变形,它体现北方游牧民族原始野性的生命追求,加以夸张,加以变形,尽力追求一种宗教内在力量。唯其如此,它比起明清时代俗丽、娴熟到“太合比例”的成熟美,更具古拙粗犷的艺术魅力。
最饶有趣味的是第八窟拱门东侧雕刻的摩醯首罗天和西侧的鸿摩罗天,一个骑神牛三头八臂,一个乘神鸟五头六臂。这一组新奇神异的浮雕,不再是生命的写实,而是精神的写意。游牧民族用审美的艺术形象折射生命现象中的“多头多臂”,内化为人类幻想生长出更多的智慧头脑和勇敢的手臂,去征服自然,以获得自身生命的拓展与延伸。
上一篇: 龙门石窟佛雕
下一篇: 中国汉传佛教雕塑与佛教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