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收藏爱好者谈佛教文物鉴赏推论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收藏爱好者谈佛教文物鉴赏推论

发布时间:2012/08/29 佛教文化(禅者说) 标签:雕塑浏览次数:1766

  一、 概述

  文物的内在价值是先天固有的,也就是说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研究价值是固有的。历史性是指其生产、制作的年代;艺术性主要指其纹饰、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而科学研究价值主要指其生产、制作的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文物能保值、增值,除了自身的固有价值基本因素外,受后天因素– 社会因素影响极大。“盛世文物,乱世饥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文物让人们趋之若鹜,价格自然攀涨。

  文物鉴赏也就是去发现、挖掘文物的固有价值,将其展示于世,使人们能分享他的美,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在这里“鉴”字我认为有二层含义:一是断代,也就是首先断定文物的生产、制作的朝代、地点、大约生产制作的时间。二是甄别,也就是辨伪。

  二、 历史文化在鉴赏中的应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就造就了我国的文化的多彩和绚烂,也使文物鉴赏工作复杂了很多。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上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对艺术鉴赏方面的影响,尤其艺术品鉴赏与传统文化基础是不可分割的。抛开传统的鉴赏思维习惯——笔墨、章法、款识、印记、材料等,而是从古人的衣食住行入手来剖析其间的文化内涵,从中建立一种新的鉴赏观念。如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观点,却从建筑的布局与构造论证这幅中国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不是隋之原本,应是宋之仿品。虽然这是美术界的基本知识,却提示了艺术鉴赏与传统文化的紧密性。 “也许,你不是一个鉴赏专家,但是,如果你知道一件艺术作品上的内容与历史不相符合,你即是一个鉴赏家。”

  三、 佛教历史文化在佛教雕塑文物鉴赏中的推论

  佛教传人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其固有的经典、教义、仪式、图像、语汇、建筑……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经过了中国化、世俗化、神秘化几个阶段。其文化早就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这融合的历史过于久远漫长,我们有时会对自己身边的那些佛教因素浑然不觉。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品中的佛教雕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几乎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佛教造像在各个时代,在形象与内容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它通过雕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南北朝经历了370余年的动乱和分裂,直至隋代才又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局面,接着唐王朝又在此基础上把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时代。佛教伴随着370余年的分裂和动乱,作为当时一些人们的精神信仰也逐渐根深蒂固下来。佛教造像艺术在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速度迅猛发展起来。不论是铜铸的造像,石制的雕像,泥质的塑像,都把佛的崇高慈祥,菩萨的和善端丽,罗汉的温顺诚恳,天王的威严孔武,力士的强横暴戾刻划得神灵活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之概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与功能的形象化的表现。

  宋代,佛教雕塑在这一时期的雕塑领域里虽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禅宗的影响,佛教雕塑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减弱了,总之被称为“世俗化”的现实性成份则大大增加了。唐代盛行的“释迦佛”、“菩萨”、“力士”等雕像,已逐步为更加世俗化的罗汉造像所代替,这种更为接近当代人情味的佛教雕塑,对于佛教的传播起着积极作用。

  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仪轨,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同其它时代的佛教造像,但也明显地显现着不同之处。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无一处不显露着不同的样式与特点,从而显现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规模石窟开凿的日渐衰败,寺庙内供奉的佛教造像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甚至有的完全因袭着前代的样式,或曲意求其真实。同时由于明清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以佛教造像在技法处理上,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在面相气韵上表现不出多少特性,但以全体的比例与轮廓的构图,都能达到恰如其分,衣饰与衣纹的表现也运用了很现实的手法,成为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

  在进行鉴定、鉴赏的时候,要加以对佛教造像的雕刻手法、艺术风格进行对比,只有注重参考同时代的佛教的特点才会对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雕刻手法有着较深刻的影响,进而达到鉴定鉴赏的目的。

  四、 光华耀世的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在艺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成就,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佛教造像所蕴涵的历史、艺术价值以及其本身的神圣性,佛教的虔诚信奉,我国的佛教造像一直便是世界艺术品市场的珍品。

  掌握和了解上述的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鉴赏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难的工作,但我们只要掌握其文化规律,认真学习和细心观察研究,就能够达到掌握和了解的目的,就能成为这方面工作的行家里手。市场充斥着的赝品虽能仿型却仿不了其材质,仿其材质却仿不了精神文化,也就是这个道理。近代佛教艺术最多仿品如西藏与邻近的尼泊尔、不丹和印度边境一带的人们多信奉藏传佛教,至今仍在大量制作鎏金藏佛,

  但尼泊尔制作的忠实仿造古代克什米尔、东印度和西藏西部的佛像,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极高,自然就有人仿造,这些几可乱真的佛像在市场上和收藏界就可以说是仿品、伪品。

  实对于那些伪作,肯定有其破绽之处。首先他们为了获利,在做法上也就不会太精细,从新旧工艺上可以看出,例如新仿的尼泊尔铜佛,它的手感偏重,铜质发死、发硬、发脆。假的终究是假的,经不起推敲。佛像的鉴定要从造型、质地、款式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如果购买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与佛教史知识就能更好地辨别佛像的真伪。

  从造型上来鉴别真伪佛像,伪造佛像有两种类型:

  第一,似有所本,综合创作

  清末民国时,古玩商伪造佛像,专仿唐代以上到北魏的佛像,唐代以后的佛像仿造较少,但南北朝的佛像本身就不太多,古董商缺乏好的标准图样,往往就凭空捏造,不伦不类,或者是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猛一看似有古意,稍加推敲便漏洞百出。这就要我们平时多翻阅石窟造像的图版材料,多看看博物馆的实物,将可靠的标准器的各时代样式大致心中有数,遇到佛像可以有目的查阅资料,对比异同。应该说仿品尽管费尽心机,但总有似是而非的地方,特别是衣饰上、光背形制上、莲座上、铭文字体和内容上等细节上都可能出问题,绝对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替作伪者作解释,发现某个破绽,穷追不舍,肯定能弄个水落石出。

  第二,移花接木法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数件残器拼合法。大致为数件残佛部件组成一件,例如石佛像,北朝的佛像有的是像身及光背是一块整石头雕成,光背下部有榫头,莲花台座另行雕刻,座正中有卯眼,榫头插入组成。出土时往往某部分失落,古董商将不同佛像的数部分拼合为一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首先石质不会完全一样,即使是同地所产的石头,因年代和保存状态不一致,石质的颜色等也有区别。又佛像与像座一般不是同年所制,风格上必不一致。例如将北齐的佛像插于唐代的莲花座上,若台座上有唐某年的发愿文,则此佛像就被认为是唐代佛像。但北齐造像风格与唐代造像风格有很大区别,对各时代的造像风格大体心中有数,就能一眼看出这佛身与台座风格的不一致。铜佛上也往往有这种情况,尤其是光背,北朝和唐代铜佛光背多是另铸后再组合的,失落的残件又拼合为一尊佛像,是常可发现的情况。因此佛像的款识是个很重要的鉴定方法。现存的伪造款识有这么几种情况:1真器伪款.2伪品伪款.3用庙号署款。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