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佛一家人雕佛像声名远播
雕刻五米多高的佛像比雕刻小佛像难得多
■寄居西安的浙江造佛一家人
走进古城西安西郊一个偏僻的院落,随着民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雕凿声,偶然也传来几声机器的轰鸣,原来这是一家小型加工厂。掀起门帘,屋里六七个工匠正忙碌着:有的给佛像涂彩上色,有的正在雕刻佛像的手指,有的正在细细打磨佛足……
屋子的一角整齐堆放着成排四棱木板(这是雕刻佛像的备用木料),中间散放着五尊还未完工的佛像,虽未完工,形象却已生动传神。
“这些椴木是从俄罗斯进口的!”34岁的陈伟阳说起木料来头头是道。他介绍说,可用于雕刻佛像的木头有紫檀、红松、香樟木等,他们雕刻佛像使用的是椴木,椴木具有木质柔、细、光、变形小等特点。陈伟阳说,这几年国家加强了环境保护,国内很难买到合适的木料,现在他们雕刻用的椴木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这个院子每月租金1000多块,一楼最大的房子是雕刻佛像的工作间,有100多平方米,二楼五间房子住人。“我们是一家人啊!除了亲戚之外,其他几个是我的师兄弟,男的都是技术工,女的负责做饭洗衣服和一些杂活。”陈伟阳说。
■17岁入藏学艺结缘雕刻佛像
陈伟阳出生于浙江宁海,从小喜欢画画。初中没有毕业的他在同学的介绍下,拜当地着名雕刻艺人蔡贤会为师,之后他们一起去了西藏,开始了苦行僧式的雕刻佛像生活。三年多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及了四川、青海和西藏的不少地方。“要想雕刻出好的图案,就要用心、勤奋、多想,把一些图案牢牢印在脑海中。在雕刻时合理应用木料本身的纹理结构,把心中的图案用刻刀在木头上呈现出来。”他时刻记着师傅的话。“那时一个人,雕刻一个五六米高的佛像,白天黑夜地干要两年才能完成。”在西藏三年,他学会了选料、构思、初雕、精雕、组合、抛光、油漆、彩绘、贴金等全套雕刻工艺技法。
出师后,陈伟阳开始一个人在藏区飘荡。直到1998年,他把妻子从浙江老家带到西藏,他雕刻佛像,妻子做饭洗衣服,有时也帮他做一些打磨的轻活。
2004年,陈伟阳来到西安开始雕刻佛像。他熟练的手法、纯熟的技艺声名远播,找上门雕刻佛像的活儿越来越多。人手不够用,妻子的两个哥哥任青康、任青产本来就是木工,陈伟阳便邀请他们一起雕刻佛像。之后陈伟阳的师兄弟纷纷加入,如今一起雕刻佛像的有十多人。
十七年了,经陈伟阳雕刻过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已有近千尊了。令他引以为荣的是,他雕刻的佛像被安放在陕西的法门寺、青海的拉卜楞寺、西藏的大昭寺等大寺庙里,有的佛像还被运到印度等国,供世人供奉膜拜。
■传统木雕技艺面临危境
现在,陈伟阳正在雕刻千手千眼观音,这尊观音佛像全身高5.5米,佛像将直立于金刚宝座和莲花宝座之上。“雕刻大佛像比小佛像要难得多!大佛像的比例比较难把握。”陈伟阳感叹道。“你可是这手艺的最后传人了。”记得当初学艺时,师傅蔡贤会开玩笑对陈伟阳说。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愿意学习木工的人也越来越少。“我学木雕的初衷是养家糊口!”但是目前国内雕刻佛像的人不多,尤其是能熟练雕刻藏传佛教和内地佛教佛像的人就更少了。他希望自己能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目前,陈伟阳收了一个四川徒弟,对于这个徒弟,他充满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