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经典 >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发布时间:2016/11/11 佛教经典 未分类 浏览次数:1225

 

 

 

 

QQ截图20161102153548_副本

QQ图片20161110171844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有一比丘,名曰甚深勇猛,美妙音聲,善問法要,初中後善,利益自他,能修梵行,清淨圓滿,敬禮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如來往昔鹿野苑中,所說法乘決定之義,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敷演分明,開示眾生,皆令悟入。」

世尊歎言:「善哉比丘!汝如是問甚深法要,最勝利益不可思議,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我於爾時,說四諦法,義無窮盡。所謂:五蘊、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支、四聖諦法、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禪天定、四無色定、四三摩地、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六心念、聲聞四果、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相好。」佛言:「比丘!如上所說,是名法乘決定之義。」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五蘊?」

世尊答言:「所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比丘!是名五蘊。」

「云何五取蘊?」

佛言:「所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比丘!是名五取蘊。」

「云何十二處?」

佛言:「所謂眼為內處、色為外處;耳為內處、聲為外處;鼻為內處、香為外處;舌為內處、味為外處;身為內處、觸為外處;意為內處、法為外處。比丘!是名十二處。」

「云何十八界?」

佛言:「所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比丘!是名十八界。」

「云何十二緣生支?」

佛言:「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盡、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盡、憂悲、苦惱滅。比丘!是名十二緣生支。」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明?」

世尊答言:「所謂癡惑暗蔽,無他明慧故。前際無智、後際無智、現在際無智;內無智、外無智、內外無智;業無智、果無智、業果無智;善作業無智、惡作業無智;因無智、果無智、因果法無智;緣無智、緣生無智、緣生法無智;無佛智、無法智、無僧智;苦無智、集無智、滅無智、道無智;有恥(chǐ)無智、無恥無智、有恥無恥無智、有恥無恥法無智,乃至愛支有恥無恥法無智;世無智、出世無智、世出世法無智;依止無智、非依止無智、依止非依止法無智;有為無智、無為無智、有為無為法無智;過去無智、現在無智、未來無智、過去現在未來法無智。比丘!是名無明。」

「云何無明緣行?」

佛言:「所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無明緣行。」

「云何身行?」

「動轉所作,身為濟渡,任持諸法,為依止處。是名身行。」

「云何語行?」

「能詮(quán)能顯(xiǎn),分別校(jiào)量,諸法實性。是名語行。」

「云何意行?」

「心所愛樂、心所思惟、心所攝受、心所依止。是名意行。」

「云何行緣識?」

佛言:「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是名行緣識。」

「云何識緣名色?」

佛言:「名謂非色四蘊(受、想、行、識);色謂形質,體即四大。是名識緣名色。」

「云何四大?」

佛言:「所謂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云何四大體相差別?」

「所謂: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濕潤為性,火以溫熱為性,風以輕動為性。比丘!是名四大體相差別。」

「云何名色緣六入?」

佛言:「所謂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比丘!是名名色緣六入。」

「云何六入緣觸?」

佛言:「所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比丘!是名六入緣觸。」

「云何觸緣受?」

佛言:「所謂:眼觸生受,謂生苦受、樂受、非苦非樂受。耳、鼻、舌、身、意生受,亦復如是。比丘!是名觸緣受。」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受緣愛?」

佛言:「所謂: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云何色愛?」

「所謂:一切有色,可愛可樂,深心戀著,無有厭離。是名色愛。聲、香、味、觸、法愛,亦復如是。比丘!是名受緣愛。」

「云何愛緣取?」

佛言:「所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比丘!是名愛緣取。」

「云何取緣有?」

佛言:「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

「云何欲有?」

「謂:欲界五趣及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

「云何色有?」

佛言:「所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jí)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極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比丘!是名色有。」

「云何無色有?」

佛言:「所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名無色有。比丘!如是三種,是謂取緣有。」

「云何有緣生?」

佛言:「所謂:一切眾生,以愛取為緣,潤生五蘊,住世動作,隨順流轉,種種差別所與及取,皆從蘊起,身之所生,以命為本。比丘!是名有緣生。」

「云何生緣老盡?」

佛言:「所謂:四大遷(qiān)變(biàn),諸根衰朽,身體羸(léi)弱,動輒(zhé)疲苶(nié),博識多知,智已昧劣。一切眾生,身識欲離,諸根欲滅,性境冥昧,無所覺知。比丘!是名生緣老盡。」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四聖諦法?」

佛言:「所謂:苦聖諦法、集聖諦法、真聖諦法、道聖諦法。」

「云何苦聖諦法?」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壞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求不得見、五盛陰苦。比丘!是名苦聖諦法。」

「云何苦集諦法?」

佛言:「所謂:眾生愛著世間一切有及有具,隨順貪欲。比丘!是名苦集諦法。」

「云何苦真諦法?」

佛言:「所謂:以智慧刀,斷除愛著世間一切有及有具,隨順貪欲永盡無餘,入勝義諦,證寂滅理。是名苦真諦法。」

「云何苦道諦法?」

佛言:「所謂:八聖道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是名苦道諦法。」

「云何二十二根?」

佛言:「所謂:眼等五根,謂:眼、耳、鼻、舌、身。信等五根,謂:信、進、念、定、慧。五受根,謂:苦、樂、憂、喜、捨。三無漏根,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及意、命、男、女。比丘!是名二十二根。」

「云何五三摩地?」

佛言:「所謂身支五體,可喜可樂,無毀無損,深生戀著,於一切身,皆生愛樂。由如是心,隨順染欲,種種愛著,不了虛幻,妄執為實。是故應當如實觀察,如是五體,皆從四大緣會而生,一心思惟,安住悟入妙三摩地,名身定智。譬如山上散水於下,流布四方,如是散已,不見其水,地復乾涸。時有天人,空中告言:『汝若須水,我有天水大泉,自然湧出,潔淨清涼,甚可愛樂,濟渡潤益,無有窮盡。』身生定智,利益無窮,亦復如是!」

復告比丘:「當審思惟觀察籌量,此身不實,勿應愛著。譬如優曇鉢羅華、鉢頭摩華、俱勿陀華、奔茶利迦華。如是青黃赤白四種蓮華,眾色殊好,甚可愛樂,皆生於水而壞於水。此身變異,虛幻不實,亦復如是!」

復告比丘:「身語意業,圓滿清淨,獲得勝解,如實安住三摩地門,以清淨心,觀一切身,皆非堅固。譬如長者及長者子,以眾珍寶新淨妙衣,嚴飾其身,色相雖好,體非堅固;能以清淨身語意業,而為莊嚴,是名堅固。」

復告比丘:「如是觀察,善思念之!此身五體,有為無常,應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繫念思惟,清淨定智,堅固攝受。比丘!是名五三摩地。」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四禪定地?」

佛言:「所謂:離生喜樂地:離諸欲染一切煩惱故。定生喜樂地:已離尋(xún)伺降伏障染故。離喜妙樂地:安住方便作利樂行故。捨念清淨地:苦樂已離,善惡心伏,非苦非樂,念已離故,方便修習圓滿清淨。比丘!是名四禪定地。」

「云何四無色定。」

佛言:「所謂空無邊處定:一切色想俱已遠離,平等持心,如實安住故。識無邊處定:內識無邊,如實安住故。無所有處定:於一切法,皆無所有故。非想非非想處定:麁(cū)想非有,細想非無故。比丘!是名四無色定。」

爾時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四無量心?」

佛言:「所謂: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云何名為慈無量心?」

「謂:一切時處,慈心隨順,利益眾生,不損害他,離諸冤結,以廣大心等示眾生,愍念救護猶如赤子,於冤親所而無差別,令斷纏蓋皆得解脫,如是名為慈無量心。悲心隨順、喜心隨順、捨心隨順,亦復如是。比丘!如是名為四無量心。

「復有四種苦樂,皆應了知。所謂:了知眾苦、了知有苦、了知眾樂、了知有樂。」

「云何名為了知眾苦?謂:觀一種補特伽羅,所著者貪、所著者瞋、所著者癡。於貪不怖,因貪故生苦憂悲隨順;於瞋不怖,因瞋故生苦憂悲隨順;於癡不怖,因癡故生苦憂悲隨順,皆悉了知。於出世間五種善根,精勤修習。所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眾苦。

「云何名為了知有苦?謂:觀一種補特伽羅,少貪少瞋少癡,雖少分貪不懼貪過,故生苦憂悲隨順;雖少分瞋不懼瞋過,故生苦憂悲隨順;雖少分癡不懼癡過,故生苦憂悲隨順,皆悉了知。於出世間五種善根,精勤修習,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有苦。

「云何名為了知眾樂?所謂:一種補特伽羅,皆悉了達此貪、瞋、癡三不善根為生苦本,能永除斷,於出世間信等五種無漏善根,精勤修習,次第獲得三摩地門,名曰漏盡比丘!此則名為了知眾樂。了知有樂,精勤修習,次第獲得三摩地門,亦如上說。比丘!如是四種苦樂,皆應了知。」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四三摩地?」

佛言:「所謂:信解受持,如法修行,能斷貪欲故;信解受持,如法修行,通達一切諸妙法門故;信解受持,如法修行,獲得一切甚深智見故;信解受持,如法修行,獲得一切清淨妙慧故。」

「云何能斷貪欲?」

佛言:「比丘!汝等應當於顯露處,或林間、或樹下、或空寂處,常坐不臥,安住禪定。應觀此身,三十六物和合而成,體非清淨,虛幻不實,不應妄生愛念戀著,如是思惟,深生厭離。比丘!如是名為能斷貪欲。」

「云何三十六物?」

佛言:「所謂外相十二:髮、毛、爪、齒、眵(chī)、淚(lèi)、耵(dīnɡ)聹(nínɡ)、涕、唾、垢汗、大小便溺。中相十二:皮、膚(fū)、血、肉、筋、脈(mài)、骨、髓、肪、膏、腦、膜。內相十二:脾、腎、心、肺、肝、膽(dǎn)、臟(zàng)、胃、赤白二痰、生熟二臟。比丘!是名三十六物。」

復告比丘:「又諸世間,地中所生,百穀苗稼,須假耕種,亦非清淨自然而生,是故汝應於顯露處,或林樹下,一心安住,如實觀察,此身不淨,虛假浮脆;眼耳等處,常行垢濁,而不堅固,極可厭離。如是安住三摩地門,信解受持,如法修行,永斷貪欲。」

「云何通達一切諸妙法門?」

佛言:「比丘!汝等應當於顯露處,或林樹下、或空寂處,常坐不臥,修習禪定,護念憐愍一切眾生,而為引導,皆令了悟。一切有為,虛幻不實,譬如優曇鉢羅華,顏色殊好,既開敷已,非能堅固。此身非堅,亦復如是!是故汝應於顯露處,或林樹下,寂靜之處,安住禪定,觀一切身,有為不實,如夢如幻,方便開示,引導眾生,皆令信受愛樂禪定。比丘!是名於三摩地信解受持如法修行,通達一切諸妙法門。」

「云何獲得一切甚深智見?」

佛言比丘:「安住禪定,悟此甚深微妙法已,深心愛樂,決定堅固,晝夜繫念,精進無懈,智光遍照,無明暗蔽,永盡無餘。譬如虛空密雲暗蔽,於日中時雲忽退散得見日光,普照一切無有障礙。三摩地門一切智光,除其煩惱無明暗蔽,亦復如是!是故汝應善思念之,如實安住,晝夜無懈,於一切智,堅固攝受。比丘!是名於三摩地門信解受持如法修行,獲得一切甚深智見。」

「云何獲得一切清淨妙慧?」

佛言比丘:「汝等應當於顯露處,或林樹下、或空寂處,常坐不臥,正念安住三摩地門。苦受、樂受、憂受、喜受及與捨受,皆已離故,勝定熏修,圓滿清淨,則為安住四三摩地,悉能了知四種信解,攝受通達作大導師。若攝受者、若通達者,則為安住善平等地,觀察度量,一切智智,如是如是!」

復告比丘:「汝應於顯露處,或林樹下、或空寂處,苦已離故、樂已離故、憂已離故、喜已離故、捨已離故,勝定解脫,圓滿清淨,如實安住四三摩地。比丘!是名於三摩地門信解受持如法修行,獲得一切清淨妙慧。比丘!如是名為四三摩地。」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