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华东地区 > 安徽地区 > 九华山游学 > 九华山朝圣意义 > 【九华山朝圣】浅议九华山地藏信仰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九华山朝圣】浅议九华山地藏信仰

发布时间:2017/06/30 九华山朝圣意义 九华山游学 浏览次数:2095

【九华山佛教旅游】人格化的菩萨和菩萨的应化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较之于文殊菩萨道场、普贤菩萨道场和观音菩萨道场,因其供奉的地藏菩萨确有所指、实有其人,使地藏成为人格化的菩萨,地藏信仰也是独树一帜。
地藏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十分赞叹的大愿菩萨,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多有提及。佛经记载:地藏菩萨是古佛化身,在释迦既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就已证得佛的法身,现无量身,遍及十方世界,为是度脱众生,神力智慧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后人概括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是地藏菩萨济世宏愿最显著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地藏信仰在信众心中有其独特的尊崇地位。此其一。其二,地藏菩萨尤其关注在地狱中受苦受难的”罪鬼”,被人们奉为”幽冥教主”,地藏信仰深深扎根本土文化,信众把他和中国民间信奉的”冥府十王”放在一起祭供,劝喻积善行德。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摄会通,使地藏信仰更为中国化,在汉文化圈佛教界,地藏信仰也就更能深入人心。
唐代以前,地藏像是一菩萨像,手持锡杖,慈悲庄严。唐以后,在寺院里以金地藏为标准,地藏变成了比丘形象,光头或头戴风帽,身着袈裟,双手各持宝珠或锡杖。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和持戒精严,握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侍立他身边的是一对父子,年轻的是道明和尚,年长的为闵公闵让和尚,他们是本土最早跟从金地藏出家的徒众。金地藏从故土携来的白犬也就变成了其座骑”善听”、”地听”、”谛听”。
从地藏塑像的变化演绎,到信众认为地藏菩萨与古新罗金地藏的关系,学者们多有研究,成果硕丰,本文不想赘述,但正是这种关系,使人们普遍认为九华山供奉的地藏菩萨既为人格化的菩萨,又为菩萨应化,使地藏菩萨”应化在阎浮东土之九华”有其理论根据。《地藏十轮经》中佛说”此善男子(指地藏菩萨)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于十方界,或现天身,或佛身,或菩萨身,或独觉身,或声闻身–为诸有情,如应说法”,常居秽土,现出家僧相,让信众可亲、可敬、可信,地藏信仰自唐以来,渐为隆盛,风行中国,波及海外。
    从释译名议地藏信仰
地藏菩萨久成佛道,悯念众生,获得了无量的功德。民国版《九华山志》《释名》篇载:”地藏者,有二义,一以喻德,二以显行。一所谓喻德者,地如大地,有住持、生长、负荷三义,因此菩萨于久远劫来,分形说法,教化六道众生,令众生得所依止,此住持义也。所化众生,除已成佛者外,或尚行菩萨道,或仍滞乘小乘界,或终在凡夫,流浪生死。菩萨不舍教化,令众生道力增长,此生长义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婆娑众生,于弥勒下生以前,殷勤付托。嘱令度脱,此负荷义。地藏如宝藏、有伏藏,足用、赎命三义。谓此菩萨具有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秘藏。众生虽同具而鲜发现,不得受用,如宝藏之隐伏,此伏藏也。此之秘藏,具足无边功德,应用无穷,如宝藏之足用,此足用义也。众生性具无价宝珠,为烦恼六贼所覆,意识恶王所害,菩萨教化,令开宝藏,用赎常住慧命,此赎命义也。喻之以藏。又地,即心地。能载能生,即性藏。可出可纳,无不从此法界流,名之为出。无不还归此法界,名之为纳。此菩萨证如来藏性,入一实境界,全体大用,互摄无遗,故名地藏也。二所谓显行者,谓大菩萨多从所观境而立名,此菩萨,观地狱苦,发菩提心,证得地狱界之三德秘藏,能救十方大地狱苦,故名地藏。又此菩萨,常发大愿,普任持一切大地,普任持一切种子,普令众生随意受用,其威神力,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加生长,药苗果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因此菩萨以大地为所观境,而证得如来藏性,故名地藏也。”此释名,究其实质,简约地说,就是地藏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用方便说法的法门,教化众生,令众生增长道力,开发自己体内的宝藏,认识到自具的无量宝珠,不为烦恼所覆,心内有佛,获得解脱,自由出入,随意受用,证得菩提觉悟。
地藏菩萨译名也有其演绎变化,晋时称大地藏菩萨(《华严经入法界品》),也有称持地藏菩萨(《维摩伽经即入法界别译》),唐时称地藏王菩萨(《本生心地观经》)”以名召德,以德彰名”,功德无量无边,名号也是无量无边,地藏菩萨是般若大智慧,已经达到了”能天能人”的最高境界,他既对广大众生泛施佛法,同时也在践行不施的菩萨正行。
作为地藏菩萨的应化身,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弘法数十载,没有创立学派,也鲜有佛教著述,在佛教里,视布施为其主要功德之一。布施有法施和财施,”法施”是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劝人事佛,这其中包括著述,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金地藏无”法施”史料(指著述)可查,这又怎么解释呢?般若智慧不著相,不二法门是般若智慧的精髓,《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一云:”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规章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其为治也,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二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释曰,菩萨舍自爱,摄一切众生为自体,一切行道一切财物,悉属众生故。财非己有,用者非他,彼物彼用,岂关于我。若能如此运心,则是善能行施。复次菩萨舍自爱,摄一切众生为自体,一切众生行施,即菩萨行施故。菩萨起随喜心,得无量施福,亦是不损一物,不施一人。名善能行施。”可见,以”不损一物,不施一人”作为菩萨道的境界,要求行使”不施”的人要从”心”上用功,抛弃”我”执,到”无我”的境界;做到的舍弃”自爱”,体现了更大的泛爱,也就与众生融为一体,我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我。”无我”从佛教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利他”的崇高道德观的体现之一。
究上述《释名》”喻德”、”显行”二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如从喻德来讲,他”分形说法”,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去感化众生,于无形中变有形,这就做到了”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地藏菩萨用一颗净心,舍去自爱,摄一切众生为自体,用无我的智慧,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的宏愿去广度众生,实现以让众生得益的前提,因此他”不损一物,不施一人”,但是却施与千人万人。
从显行来看,地藏菩萨以观境立名,重在开发人的心性,还原证得自己的如来藏性,将能缘与所缘两者统一,观境与得果合一。所以,地藏菩萨大愿圆满,他就是不施一物,也践行了广施善度的无上愿力,具有了无量的功德。金地藏、地藏王菩萨、地藏信仰,是中韩友谊的见证,也是两国间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本文参阅民国版及新版《九华山志》、《金地藏研究》和《金地藏研究续集》、黄夏年先生著述,也蒙本会同仁斧正、赐教。

(作者: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九华山佛教旅游资讯

来源|网络

关注佛旅网公众号更多精彩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