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华东地区 > 浙江地区 > 普陀山游学 > 普陀山朝圣景点 > 【普陀山佛教朝圣】普陀山法雨寺概况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普陀山佛教朝圣】普陀山法雨寺概况

发布时间:2017/06/30 普陀山朝圣景点 普陀山游学 浏览次数:2451

普陀山朝圣:普陀山法雨寺,又稱後寺,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又名護國鎮海禪寺,為浙江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台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禦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護國鎮海禪寺,明萬曆八年(1580年)僧人大智真融始建。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刹。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建大殿時,賜“天花法雨”額,因改名法雨寺。現寺宇龐大,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禦碑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印光法師紀念堂等。

 

九龍觀音殿

法雨寺曾多次發生過火災和海寇,造成無可估計的損失。後經幾代主持的努力,進行不斷修復、修繕工作。“文革”間全部佛像被毀。

1983年開始由普陀山佛協大規模修復,重建拜經樓,大修九龍殿。

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龍壁和石經幢2座,1995年在蓮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樓閣,氣勢非凡。現寺宇龐大,有殿宇194間,計8800平方米,分列六層台基上。其中以九龍觀音殿建築最為輝煌,殿中“九龍盤拱”等建築系康熙時由金陵(南京)明舊宮九老殿遷移於此,甚為珍貴,殿分7間,深5間,琉璃頂,內槽九龍藻井,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搶珠圖案。

天王殿

進山門,過九龍壁,對面是一座重簷歇山式建築,簷間額題“天王殿”,現有的兩座五層石經幢塔為1988年重建時設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兩側豎有旗杆兩根,這也有別於山上其他寺院。據說,其中一根已變換過七八次,而另一根雖常被香客當作神物,剝皮作藥,但仍然巍峨高聳,故有“後寺活旗杆”之稱。殿內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與眾不同,據說是為了避免與普濟寺重複。

 

玉佛殿

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闊三間,外加圍欄,黃琉璃頂,是一座小巧玲瓏的重簷歇山式建築。大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各一,月臺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後來被毀,如今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禦碑殿

殿宇五間,黃瓦蓋頂,西側樓屋內有門可通上佛頂山的香雲路。

大殿面寬五間(寬約32米),進深四間,前有外廊,斗拱承擔,殿中供三世佛。殿東耳殿三間,為“三聖殿”,供三聖立像。西耳殿三間為“關帝殿”,供關公金坐像。兩側配房(客堂)各五間。

方丈院

為全寺最高處,二層簷樓房一排共27間,分隔為五個院。中間七間過去為印光法師方丈室,後改為紀念堂。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在法雨寺潛心著述40年,文章風行全國,被推為“淨土宗第13代祖師”。

普陀山佛教旅游资讯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