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法相千变化 大慈大悲渡众生
发布时间:2020/02/22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1547
佛教供奉的菩萨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美名远扬的观世音了。在观音俗世文化中,有本《鱼篮宝卷》中有一个这样版本的提篮观音故事:
据说在宋代,金沙滩村有几户人家。他们以打猎、捕鱼、屠宰与偷盗维生,不相信有神灵,也不尊敬父母,做尽恶事。
突然有一天,村里出现了一位卖鱼的妙龄女子。这个消息很快便轰动了全村。当地一个姓马的恶人,生平冷酷无情,却被女子吸引,誓要抱得美人归。而女子发愿要嫁给一位能够熟诵《妙法莲华经》并且吃素行善的人。
女子把鱼放在篮子里,鱼下面便放着这部经书。马郎最终背得经书,妙龄女子也答应了婚事。女子却在婚礼当天突发重病。在劝告大众持诵这部经,继续吃素、行善后,她便去世了。
马郎请人画了这女子的像,奉祀在家中。白天在画前诵经,晚上则虔诚礼拜,从此改过自新。三年过去了,由于马郎的“弘法利生”,这个村庄成了善地。
这卖鱼的提篮女子便是观世音菩萨为了引导大众向善而在人间变幻的身份。
据《楞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适应不同根性、类别的众生,可化现三十二种身份。如: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童男身、童女身等。
《法华经·普门品》所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与《楞严经》三十二身大致相同。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数,实则应化无量。
这三十三种化身又是站卧坐皆有,或动或静。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音菩萨要普度众生、超脱世人,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寻声救苦,做到千处有求千处应。
现今,我们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多作女相。其实,在早期,观音多作男相。观音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宗教、社会审美和价值、以及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观音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
一直到了唐朝,特别是武则天时期,由于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信佛的女性越来越多,在这一政治家艺术家的女皇的影响下,观音像就演变成了一尊女神,而且体态婀娜多姿、美丽大方。这也符合当时唐人的审美观。
在敦煌所发现的菩萨塑像中,学者们注意到年龄增大的现象。敦煌学学者史苇湘解释:
从十六国到元代,无论绘与塑,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年龄表现次第增长。从北魏到北周大多以纯洁、稚嫩的童女来表现菩萨的天真无邪;到了隋唐逐渐成熟起来,表现为丰满圆润,婷婷玉立,顾盼多姿。使观音菩萨一词在社会上成为妙龄少女的代称;到了宋元,逐渐变成一个沉着练达的妇女形象,特别是披帽观音的出现,使这位菩萨渐入老境;到了明清,民间甚至称她为“观音老母”。
而白衣观世音、高王观世音、送子观世音、鱼篮观世音都是观音菩萨在流传千年的故事中不同的形象。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据《楞严经妙心疏》记载,以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是错误的,观世音菩萨的真像是寂灭的无相之像,而能现一切相。《金刚经》也说:如来具三十二相,其实”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同样地,若能见诸相非相,也即是见观世音菩萨。
上一篇: 为什么佛菩萨的塑像都是半闭着眼?
下一篇: 合十的意义, 你真的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