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从佛教文化看桐柏山旅游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从佛教文化看桐柏山旅游

发布时间:2013/03/13 佛旅研究 标签:佛旅前沿浏览次数:1762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社会和人类的最高表现。人使自然演化为文化,文化又使人找到了人的真正的本质。宗教是一种受制于历史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实体,又是一种理论体系。尤其是佛教,其高深的宗教哲学思想,构成了佛教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格。然而,使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向旅游产品渗透甚至成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涵,则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程度的结果与要求。

  一、 佛教文化奠定了桐柏山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基础

  佛教产生的时代与中国儒教萌芽的时代差不多同时,都在公元前6-5世纪。作为一种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却是几百年(两汉之交)之后的事。

  1.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积淀。

  文化尤其是宗教及其传播是与接受民族宗教的渗透和同化,是两种文化的双向重构过程,而同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两汉之际战乱频仍、政治动乱,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为佛教传入中国创造了较适应的历史条件,也开始了中国儒、释、道三教矛盾、斗争、吸收、融合的历史。

  佛教为在中国立足,竭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对教义作迎合中国儒家传统的解释,使之与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尤其是其关于人生无常、因果报应、来世佛国等说教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而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植。魏晋时期佛教又被玄学化。玄学是魏晋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提倡的唯心主义学说,其理论特色是用老庄思想诠释《易经》和《论语》,以欲在儒、道学说中探求保持儒家道德标准的新形式。然而,玄学最终还是陷入了世界本源问题的迷宫,这一不足在佛教那里得到了补充,其超物质世界的精神本体论,既迎合了社会上层的兴趣,又麻醉了整个社会,由此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且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能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积淀的历史过程,即迎合与融合的过程。迎合是寻求进入与发展的契机,融合是两种文化的双向重构。

  2、佛教文化在桐柏山的曲折经历及区域文化特征。

  佛教最早传入我县在南北朝。唐宋以后修建的寺庙有慧照寺、清泉寺、桂泉寺、永庆寺等。大量史料证明,清代以前桐柏重道,佛教寺院尽管也有零星分布,但均不成势力。直至清干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四川宁远府紫微山宗林寺长老端德和尚以佛法感化了太白顶山上几位道长弃道皈佛,宣扬佛法,始创立了临济宗白云系。自此,太白顶、桃花洞、水帘洞等相继成为佛教圣地。鼎盛时期,桐柏山有寺庙50余处,僧众600余人,素有”南普陀,北云台”、”桐柏佛裔遍天下”之美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以水帘寺为代表的一批寺院相继得以重建、开放,桐柏山再度成为豫南地区的佛教活动中心,水帘寺也挤身中原”四大名寺”。现今全县共开放登记寺庙6处,共有出家僧尼110人,信教群众约7900人,皈依教徒约3721人。

  佛教文化在桐柏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临济。临济禅宗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干隆四十九年,临济禅宗四十一代接法传人端德和尚来桐柏山弘法,临济禅宗在桐柏山开始扎根并发扬广大。桐柏山临济禅历代高僧辈出,清同治年间,云台禅寺和尚马哈耐曾作为主僧奉诏入宫,佛事后独受御赐千佛袈裟和金钩玉环。上个世纪30年代,桐柏山法一、达法两位法师分别在上海、北京弘法,时有”南法北达”之称。建国初期,通性法师访问印度,受赠玉佛一尊。原水帘寺方丈、县政协副主席印恭法师接法为临济禅宗四十五代传人,被尊为一代宗师,印恭法师虽已去世,但桐柏山临济禅风在中原、在全国甚至在海外的影响仍然很大,因此,临济不能不说是桐柏山佛教文化的”品牌”。

  二是农禅。”农禅并举”是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提出的出家僧人生活修行标准,主张僧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现今在全国仍按此模式的寺院已经廖廖,然而以水帘寺为代表的桐柏山各寺院仍然较好地继承着这一传统, 这让不少来桐观光、参学的海内外佛教徒肃然起敬、顿生向往。

  三是丛林。桐柏山一山多寺,寺庵林立,错落有致,点线结合,或耸于峰顶,或伴与瀑侧,或匿于深谷,或现于竹林,与山水辉映,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佛教文化载体数量大、精品多,”桐柏五十寺,撒在云雾中”虽是一种文学的夸张,但却反映一个基本事实,丛林众多。

  正因为如此,佛教文化在桐柏山才得以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步入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并成为旅游文化重成部分的发展轨道,为桐柏山旅游业的再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

  二、 佛教文化是桐柏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

  从资源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桐柏山最重要的高品位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从市场和营销的角度说,佛教文化是桐柏山最为重要最有吸引力旅游吸引物;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看,佛教文化是桐柏山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桐柏山已形成了其特有的旅游功能,能满足游客求知、求美、求奇的旅游动机,还能满足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1、佛教文化的知识内涵。马克思指出,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由此不难理解,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没有同社会历史相脱离的独立的历史,不能离开社会的物质基础本身的发展而孤立发展,人类活动的一切文明必然向佛教渗透,佛教文化不可不吸收和反映人类改造自然力量。所以,佛教文化中包含着的大量的经过佛教教义整合的人类文明,从中可以了解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同时,佛教经卷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也颇具有知识的吸引力。

  2、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一魅力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的载体上。可供游人欣赏的佛教文化载体主要有寺庙、佛像、佛事用品、佛教组织、佛教节日、佛事活动等,桐柏山现有寺院20多座,寺院建筑风格各有千秋,有很强的观赏价值,是游览的重要目标。寺院内还有很多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于一身的佛像及千佛袈裟、舍利、大藏经等佛教文化载体,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美的艺术珍品,是吸引游人进一步接受佛教文化薰陶和产生审美感受的旅游吸引物。佛教文化载体在向游人传递信息的同时调动其审美愉悦,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3、佛教文化的猎奇引导。以佛教文化为旅游产品重要内涵的旅游区域,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世界,这种神秘感对游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历代高僧的离奇传说,及其他一系列的佛事活动、佛教节日,都因为能满足游人的猎奇心理而具有极强的旅游功能。

  4、佛教文化的情感满足。对佛教信徒和佛教信仰者来说,佛教情感需求是他们与佛教联系的纽带,这一情感纽带是吸引他们朝圣桐柏山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对桐柏山的不断朝拜才能获得宗教式情感满足。然而桐柏山的游客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属基本意义上游人,他们只追求对佛教意识的超脱,正是这种超脱触发了他们的旅游动机,通过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得到心理补偿,获得心理平衡。从旅游的意义上说,无论是宗教式情感满足还是通过追求佛教意识超脱而获得心理平衡,都是因为佛教文化的支撑。

  佛教文化的旅游功能决定了佛教文化是桐柏山旅游产品的重要内涵,是推动桐柏山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同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桐柏山佛教”香火”旺盛,佛教文化也必然会因此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桐柏山旅游再发展定位的几点思考

  1、对桐柏山旅游资源价值的粗略判断:

  从美学观赏的角度看,桐柏山作为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域,在给游人以人文美的同时,也能给人以自然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桐柏山拥有饮饮誉海内外的佛教文化知名品牌,佛教文化特征显着。从规模与组合状况看,佛教文化载体与自然景观交融一体,充分体现”深山藏古寺”神秘意境,以及西游记原型等,宛如天造地设。

  2、关于桐柏山旅游再发展的几点思考:

  旅游市场同样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桐柏山的旅游再发展定位必须按照市场导向原则,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准确定位客源目标市场,获得最大的旅游社会经济效益。结合前面所述,对桐柏山旅游再发展定位作以下几点浅显的思考。

  思考之一:树立品牌意识。佛教文化使桐柏山旅游产品拥有与周边其它景区同中立异的文化含量,这是商品市场任何一种商品都无法与之比及的,桐柏山旅游业所呈现的繁荣局面与管理层、决策层有较强的品牌意识密切相关。然而,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中国已是wto成员国,旅游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还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佛教文化的旅游功能还有很多潜力尚待挖掘,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思考之二: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地域分异广泛地存在于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之中,自然、人文、社会旅游资源都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在地表分布的。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导致了不同旅游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旅游者的流动正是在这种区域差异所产生的驱动力下形成的,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是旅游活动形成的重要因素。地域分异规律提示我们,不同区域旅游资源有着不同的特质,其旅游产品的主要构成要素都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应该最能体现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个性与特质,主打旅游产品只有唯一的拳头产品。按照地域分异规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淮河源文化正是桐柏山旅游产品中的拳头产品。

  思考之三:重视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旅游产品营销较之于其他各类商品的营销有其特殊性。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是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桐柏山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市场大格局中的地位、优势与劣势,进行目标市场的战略选择。从河南旅游业目标市场战略选择的总体状况看,桐柏山在进行目标市场营销战略选择时,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做好按照地域范围和数量规模等不同指标将市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需求类型顾客群的市场细分工作。市场形象也是市场营销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形象是在市场中树立的。由于旅游产品消费的特殊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旅游结束消费终止。对旅游产品不同的构成要素,消费方式也不相同–旅游消费者的地位和所承担角色不一样,如对文化要素的消费旅游者是受体,对服务要素的消费旅游者又成了服务对象。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是直接的接触和交往,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服务形象,服务形象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市场形象。所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树立、塑造、保持旅游产品良好市场形象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市场营销成功的基础之一。

  桐柏山旅游业兴起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是桐柏山旅游再发展定位的重要支点。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