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做佛教文化旅游要避开的四个误区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做佛教文化旅游要避开的四个误区

发布时间:2015/10/06 佛旅研究 标签:佛教文化旅游浏览次数:1579

峨眉金顶绕佛

  佛旅网讯 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这些佛教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分布区域广泛,是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与之相应,佛教文化旅游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佛教旅游文化在中国的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不少地区已成为当地的核心旅游文化。

  但是,在旅游实践中,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大多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

  传统旅游从业者对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使游客对佛教景点造成单调的印象和枯燥的心理感受。同时,传统旅游业的导游传递给旅游者的佛教文化呈现僵化、庸俗化和表面化特征。因此,有必要认清和界定佛教文化旅游的正确内涵及使命。

  一、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误区

  1.错把一般民间传说当成文化内涵

  佛教在中国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大多具有地方性和通俗性,不少是地方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曲解和附会,与真正的佛教文化内涵有着很大区别。

  但是,有相当多的佛教旅游文化开发者没有搞清楚这种区别,大多把民间传说当成了真实的文化内涵。例如,全国不少地方的佛教景点在介绍千手千眼观音来历的时候,大都讲了一个“国王与妙善公主”的故事…我们并不反对穿插一些传说,但必须要交待具体佛教文化的真实内涵,不至于误导旅游者。

  2.错把艺术形象当成文化内涵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佛教文化有许多的艺术加工,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普通百姓对佛教文化的一知半解,最后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如中国古代神怪小说中有所谓的佛教。法宝、佛、菩萨就被描绘成了法力无边的神仙等,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3.错把封建迷信当成文化内涵

  当前,中国宗教景区伴生的迷信文化消费剧增,不断增长的迷信市场需求催生了社会对佛教旅游文化的曲解和误解,迷信在很多地方的佛教景点中被当成了文化内涵去传播。

  各地佛教景点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诱导游客烧香的问题。由于一些利益相关者能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回扣,从而,一些迎合游客低级需要的负面迷信文化产品得到了深入的开发。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烧香和开光。

  充斥其间的烧高香得好报、求财有财、求官有官、天下第一龙头香等等宣传,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和巨大的力量,使旅游者不自觉地认为烧香便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得到佛菩萨的特殊关照和礼遇。

  从本质上讲,这是对佛菩萨的低俗贿赂,是对烧香宗教意义的严重曲解。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菩萨的尊敬、感激与怀念;还有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燃烧自身,普香十方的意思。

  4.错把文化符号当成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入。挖掘出来的大多是佛教旅游文化的感性层面,对其理性层面缺乏关注和把握,实际上把文化符号当成了文化内涵。

  在中国佛教景点的旅游解说中,大多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讲解内容。如这是什么殿,是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建于何时,里边供奉的是什么等等,对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往往涉及不到。

  二、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及使命

  1.教育内涵

  佛教文化旅游首先应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突出佛教文化的教育内涵,使佛教文化旅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

  因此,佛教旅游文化内涵应弘扬其中的社会感化和教育内容。例如大乘佛教

  所倡导的利乐有情、慈悲普渡、善巧利他等精神,是人类恢复本有真、善、美等人格特性,唤醒人们伦理道德思想之良药。

  佛法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的目的,通过对它的运用,建立起社会大众与佛教徒相互融洽的关系,建立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养成家庭关爱互重精神,培养工作敬业精神,树立互利互惠的共享精神,从而化解当今物质文明及科学技术进步带给人类负面的人与他人、人与自我间不断剧增的矛盾。

  其他如佛教文化中有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就被称为佛门的孝经;佛教文化中的爱国爱教、八正道、非暴力等思想均有相当的教育价值。

  2.文学内涵

  佛教自传入中国,汉译的佛经可谓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佛经,如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等,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国佛教史上名僧济济,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艺理论的内容,而且影响了历代的文学创作。从中国的文学发展史来看:自魏晋的玄言诗、田园诗、南朝山水诗、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直至现代的影视文学,均有佛教的题材。

  历代诗人和文学家中有不少人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佛经的很多典故被中国文化改造和吸收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和重要内容。

  3.艺术内涵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以寺塔、佛像为主要内容的印度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相互激荡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庞大的佛教艺术体系。

  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并由此衍生出二门艺术,即佛教建筑和佛教雕塑。目前,中国古代建筑中存留下来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特别是一些石窟寺,如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等,以其光辉的艺术形象享誉世界,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线或地标。

  以壁画为主的佛画艺术同样著名,梁张僧繇创佛画“张家样”、北齐曹仲达创“曹家样”、唐吴道子创“吴家样”,后两者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思想很有关系……公元三世纪,中国就有了梵呗。唐代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4.历史内涵

  佛教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朴初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就不能不研究佛教。事实上,自148年安世高来华译经算起,至1175年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这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辉煌时期,也就是中外学者盛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时期。恰恰在这一时期中,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主流的却是佛学。”

  因此,不少历史遗迹型佛教景点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留下了丰富的精彩史实故事。

  5.宗教内涵

  宗教内涵通常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内涵并生共存,是需要重点挖掘的内容。例如,中国佛教最为常见的供奉是一主尊、二胁侍的三尊像。常见的三尊像有一佛二弟子、华严三圣、西方三圣、观音与善财和龙女等,这些都是用来表法的,实际上都是佛教教义的象征。即必须采取解行合一的修持方法,解行相资并重,方能克显能仁、寂默之德。

  又如,汉地佛寺一般在天王殿内供奉大肚弥勒佛,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其他方面,如佛教的法器、祥瑞、绘画、服饰等等,无不包含着特定的宗教内涵,对此应有充分的重视。

  综上所述,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客观现实,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是目前当务之急。

  深入了解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佛教旅游文化就一定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健康形象,对佛教自身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编辑:蝉友圈•佛旅网 清风)

标签:蝉友圈 蝉友素猫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蝉友圈素猫 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印度佛教旅游 印度尼泊尔佛教旅游 西藏游学 西藏佛教旅游 五台山佛教旅游 峨眉山佛教旅游 普陀山佛教旅游 九华山佛教旅游 梵净山佛教旅游 终南山佛教旅游 鸡足山佛教旅游 南华寺云门寺佛教旅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