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南岳怀让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南岳怀让

发布时间:2010/10/20 佛史人物 标签:南岳怀让浏览次数:2151

一提到怀让,我们就会不自主地想到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有特色的宗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可以说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但禅宗却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赵朴老曾说过,“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谈南岳,离不开怀让,怀让是南禅的祖师……”他的这番话足以说明怀让在禅宗史上的地位。

七祖降生

怀让禅师,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金州安康即今陕西省安康地区的石泉县南一带)。据说禅师出生之日“白气贯天”而惊动地方政府,并有史官观天象以验证,最终引起最高统治阶层(当时的天后)的注意而得到官方的抚恤。
  杜家共有三个儿子,怀让最小,据说他因生性友爱谦让而取名怀让。怀让从小资质聪慧绝伦,风度出众,十岁就特别喜爱佛书。有一天,一位高僧玄静法师忽然到来,对怀让的父母说:“这孩子相貌超然,出俗不染,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法器,如果能够出家,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而且可以广度众生。他的才识和前途是非常殊胜的,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

出家修行

在玄静法师的引导之下,唐武后天授二年,怀让十五岁,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座下出家。万岁通天二年,满二十岁受具足戒。弘景律师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律师,指示怀让用心研读律藏。每日钻研于文字般若的少年怀让,不免感叹:“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同门坦然法师了解怀让的志气超迈,于是劝怀让一同前往拜谒深受隋炀帝和唐高宗尊崇的嵩山慧安大师。

怀让与坦然二师慕名而到嵩山,得到了慧安长老的悉心教导。怀让与坦然得到了安长老的真传,已证得“身心自在,超出尘垢”的境界,为了使学生能更进一步,慧安长老遂举荐怀让到南宗曹溪,以广学多闻。怀让与坦然在安长老处找到了归宿,但怀让仍然感到“机缘不够”,才转而南下曹溪参谒慧能六祖,而不是在安长老的推荐南下的。

怀让在慧能六祖的弟子中,资格比较低,但他诚诚恳恳,默默无闻地承事恩师,终于得到了六祖的印可,成了禅宗第七代祖师。怀让在留在六祖身边侍奉十五年之久后,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年,六祖入灭后一年,怀让禅师才离开曹溪。

南岳传法

怀让禅师云游四方后,来到湖南衡山般若寺,在此弘扬佛法时,四方的僧人都前往归敬,禅师于此大弘禅宗心法,更随机教化,令弟子得悟心性。

怀让禅师在南岳二十多年的化缘了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八月十日圆寂,享年六十八,僧腊四十八。道一大师为纪念先师,建立最胜轮之塔。唐敬宗时,追谥“大慧禅师”。他的弟子将怀让禅师的法语,编录成《南岳大慧禅师语录》,通行于世。

怀让禅学

怀让禅师的禅学思想风貌以任运自然而洒脱灵活为特色,主张当下明心见性,而此心性人人本有,即潜在成佛的可能性,于一切众生是平等一如,无有差别。在修行观上,怀让禅师提倡修习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无相三昧,在一切处体证微妙的心地法门,以泯灭对待法,力主世间出世间的真俗二谛的融通,即所谓“无待而常”之法,从而在随缘不变的洒脱禅风中体悟诸佛之真理。
  怀让禅师诸弟子之上首马祖道一,后来继承南岳禅法,更高扬“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等理趣,将禅宗的直指心性而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发挥的淋漓尽致,既丰富了中国的禅学文化,又为中国禅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怀让禅师是佛教中国本土化后产生出来的高僧,他身居承先启后的地位,开启了禅法在中国普传的先河,不仅促成了日后禅宗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大,影响深远,传播广的宗派之一,也促进了整个佛教的兴盛。更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怀让禅语

一物即不中

当六祖大师看到怀让禅师时,就问他:“从哪里来的?”

怀让回答:“嵩山来的。”

六祖大师又问:“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当时,怀让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经过了八年的参究,忽然间,怀让有所领悟,便对六祖大师说:“我终於明白了!”

六祖大师问:“你明白了什么?”

怀让禅师回答:“说是什么都不对!”

六祖大师听了,马上追问:“那还须不须要加以修证呢?”

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六祖听了之后,印可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磨砖作镜

开元年间,马祖道一在衡岳山常日坐禅,怀让大师察其可成大器,便去考问他:”请问,你坐禅为何?””为了成佛”道一答道。怀让即拿了一块石头,在庵前的石上磨。

道一问:磨砖做什么?
  师曰:磨砖作镜。
  道一曰:磨砖岂得成镜?
  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
  道一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人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法无住,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
  道一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
  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也(矣,原文作乎)。
  道一曰:可有成坏不?
  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

道一听了这番话,如醍醐贯顶,连连向怀让大师礼拜。

像成不鉴照

有一大德问:如镜铸像,像成后镜明向什么处去?
  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
  曰:只如像成后,为什么不鉴照?
  师曰: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大意是有人云:“用铜镜来铸造佛像,请问佛像造成后,铜镜原来的光明在哪里去了?”光明是镜的特性,而觉悟是佛性的特性,这里意思说凡夫迷情,那他的觉性还在吗?怀让不作正面回答,反诘问:“请问你年青时的形相,现在啊里去了?”这个回答很巧妙,即以反诘问难的方式,回答了他:年青时的相貌虽然随着岁月风霜而改变,但此人的本性是不变的。镜的特性也不会因为被铸成了佛像而失去光明的本性,同理,心性也不会因人生岁月的变化而改变其觉悟的本性。

附录:禅宗的五宗七派

《怀让禅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

禅宗的五宗七派

怀师开悟以后,又到湖南衡阳南岳居住,在那里大阐宗风。又青原行思禅师(公元?–740年)来参礼六祖,恭敬虔诚的问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祖开示说:“汝曾作什么来”。就是说汝来这里做什么呢?答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就是说,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汝看究竟落什么阶级呢!答曰:“圣谛尚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六祖知道他是佛门法器,又传法印与青原行思。他从六祖会下得法之后,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扬禅宗。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把如来正法眼藏微妙法门付给与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最显著大德高僧的历史。
  在六祖惠能禅师把正法眼藏的如来慧命,传付给怀让和青原以后,禅宗的法派就从这二支发展起来,一是从南岳怀让禅师再传与马祖道一禅师(公元709–788年)二是从青原行思禅师再传与石头希迁禅师(公元700–790年)。又从马祖和石头二位大师以后,法水长流,智灯永耀。我们中国佛教的禅宗就分为五家宗派,闻名天下。一是临济宗,二是曹洞宗,三是沩仰宗,四是云门宗,五是法眼宗。这就是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所预先嘱付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语的道理。现在把禅宗五家宗派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分述如下:
  第一是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蘖,黄蘖传临济义玄禅师,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临济宗。
  第二是石头传蔼山,蔼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介禅师,师传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第三是百丈传灵佑禅师,师传潭州伪山,沩山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沩仰宗。
  第四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师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
  第五是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火禅师,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这真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圆瑛大师有一首诗。揭示了曹溪门下的禅风。“轰轰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圆相。曹洞宗的传宝镜。云门宗的一字关。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笑的一天。
  伪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这个宗派,就已经不大闻名了。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源远流长。到现在中国有n多名山古刹,多属于这个法派。再说云门宗。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是非常旺盛。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更加得势。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最后就烟消云散了。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两位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宋时代。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它对于法脉传承,是仅次于临济宗。

怀让禅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化。而怀让禅在释教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对儒、道文化产生了相当影响。

唐宋时期,士大夫等知识分子竞相探讨禅学,研究心性。柳宗元乃一介大儒,但其出入禅门甚密,并曾为六祖写了《曹溪第六祖赐溢大鉴禅师碑》的铭。白居易曾问道于鸟窠禅师,宰相裴休曾依止黄檗大师,王维由于对禅领悟至深,使其山水画意境幽远,禅味甚浓。后人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与佛印禅师过从甚密,他在后来参访东林禅师时有省,并留下一偈: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黄庭坚曾参黄龙祖心禅师,并在师直指下悟人,成为其法嗣弟子,苏轼与黄庭坚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由于他们有极高的禅学修养,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米芾、董其昌等书画大家更是开了大悟之人,且有极高的证晶、证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朝时,受禅宗影响,儒家出现了“理学”思想,代表人物是程灏、朱熹。他们主张以孔孟之学作为儒家“心学”而宣扬,实是受怀让禅“以心传心”思想的影响。而且受禅门公案的影响,也产生了“学案”与“语录”等文体。程灏曾云:  “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心下无事,道理始出。”在这里,与怀让禅要放开一切妄想执著才能体悟本性的道理是融通的。元朝理学已成未落之势。迨至明朝,出现了一位重振理学的大儒王阳明,学过怀让禅。其著名的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思想与怀让禅极为相近。

怀让禅对道家文化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吕洞宾师从钟离权,在他的《百字铭》中曾有一名句: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可见吕真人的见地已臻奥境。实际上已到了“明心见性”之边缘。

一日过黄龙山,见黄龙禅师在讲经。乃问禅于黄龙,在禅师指点下顿契本心,并写下诗句:  “弃却瓢囊掷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错用心”。后世张紫阳的《悟真篇》,白玉蟾的《指玄集》皆以怀让禅传授丹道,直指心法。清雍正皇帝,曾以圆明居士自号,对《悟真篇》甚为推崇,认为丹道之学终归于怀让禅。

以上所说,只是沧海一栗,总之,不懂怀让禅,就不懂中国文化。

那么,你要问了,怀让禅与当代人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首先是借历史名人,提高安康知名度,从而在“游”字上做文章,发展地方经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怀让禅在“心理健康”方面,确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有言道:  “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心身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心理社会因素或压力可以引起身体的各种生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躯体疾病,如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注重自己心与身的关系,有意识地增进心身健康。事实上,学怀让禅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受用,首先,你会有一个平常心、感恩心和惭愧的心,当然也有一个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

其实,怀让禅就是解决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建设以人为主体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心理健康在起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很多,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平等,良好沟通,互相帮助,相互谦让等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一个与周围环境、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人,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群众基础和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i

编辑:几根竹条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