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之居士(西元751~793年)
梁敬之,,名肃,安定(今甘肃定西)人,「资质异人,睿敏好学,能文章」,(《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梁肃》)唐建中年间中文辞科,官至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兼秘书官,有「内相」之称)、守右补阙(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员),故世人也称「梁学士」。作为佛教居士,学士的主要贡献是系统地阐发了天台止观学说。
学士尝以荆溪湛然法师学习天台教,「深得心要」,(《居士传》传十三)於天台教尤精於止观学说,著有《天台止观》六卷,又撰有《止观统例》,对天台止观学说作了全面阐发。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创立於隋,盛行於唐。因该宗是由智觊法师在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境内)开创的,故後世称为天台宗。自智觊法师以後,天台宗代有传人,先是灌顶继承了智觊之学,入唐後,又有智威、慧威、玄朗。此时,因新兴的慈恩、华严宗等势力所掩,天台宗黯然不彰。及至玄朗弟子荆溪湛然,该宗才始有中兴之象。居士梁肃就是湛然法师的在俗高足。在梁肃看来,自智者大师以後的天台五代祖师中,灌顶堪称慧解第一,他忠实地继承了智觊法师的思想,智觊法师为天台教奠定基础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摩词止观》、《法华文句》)就是由灌顶记录、整理而成的,智觊法师的思想,多经他的传播才得到流传。但灌顶所整理、集成的「师训」,「或失则烦,或得则野」。「二威」之时,天台宗没有大的发展;左溪朗公虽然开始对天台教义作了进一步发挥,但知者甚少,影响不大。至於荆溪湛然以後,知道其说教的只剩下数人而已。学者们难得其学,所以天台教义未能光大起来。梁肃常为此感叹不已,於是发愤著书,将天台教义的精髓「止观学说」,进行了重新取舍、引伸、润色,使天台止观学说得以重新展现。
「止观」本来是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一种,它要修行者通过止息散心,观想简择,获得般若智慧。天台宗将此上升到解脱的根本途径,认为唯有通过止观才能把握事物的「三谛」实相,获得解脱。梁肃著重就什麽是「止观」和「三谛」进行了说明。关於「止观」,他说∶「夫止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於实际者也。」「实际」就是事物的实相、真相,「止观」的方法就是观察、认识事物,使事物显示出其真如实相。人们往往不能把握事物的实相,原因在於「妄动」和「迷惑」,「圣人有见於惑足以丧志,动足於失方,於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即通过内心的专注、静虑来明显事物的实相。关於「三谛」,就是事物的空、假、中三相。他说∶「空也者,通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者,妙万法而为言者也。」他特别强调指出「三谛」并不是事物的三种存在或认识的三个过程,而是一物中、一心中同时存在的,是即空即假即中,彼此圆融,所以又叫「三谛圆融」或「一心三观」。他还指出「三谛」就是事物的实相,并不是谁强加给事物的,而是事物的「自然之理」。
梁肃的文集後人编为二十卷,好友崔恭为其作序,在序言中总结了梁肃的佛教著述生涯,说∶「公早从释氏,义理生知,结意为文,志在於此。言谈语笑,常所切 ,心在一乘,故叙释氏最为精博。公之文章,粹美深远,无人能到。」(《唐文粹》卷九十二)北宋名僧赞宁也称赞梁肃对天台宗湛然的理论达到了「登堂入室」的程度。(《宋高僧传.湛然传》)
(史向前编著)
上一篇: 密勒日巴尊者(西元1040~1123年)
下一篇: 李之纯居士(约1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