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杨杰居士(约10世纪)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杨杰居士(约10世纪)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东坡墨宝秀风采六榕寺里寻舍利浏览次数:1741

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故世称杨无为。无为(今属安徽)人。宋神宗时官太常,哲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故又称杨提刑,历参天下名宿,其中与天衣义怀、芙蓉道楷最为相得。

天衣义怀是雪窦重显法嗣,属云门法系。他每引庞居士机缘语句,令杨杰研习深造。杨杰後来奉嗣泰山,某日闻鸡鸣,「睹目如盘涌,忽大悟」,便作偈呈义杯,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义怀表示满意。其後杨杰又遇道楷禅师,相互酬问,更有所见(见《五灯会元》卷一六)。

宋熙宁末年(一○七七年),杨杰以母忧,归乡闲居,阅读藏经,遂归心净土。据载,他既「悯诸众生,溺心五浊,轮转无已,不知出离」;而见禅者又「视净土为权教,妄生异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故决心以净土为所归。为此,他画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认为∶「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因此,「人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居士传》卷二二)。这表明,他是禅净双修的代表,故宗晓评述他「遵崇佛法,明悟禅宗,江西临济下棒喝承当之辈,犹谓常流。复阐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乐邦文类》卷三)。他曾为王古的《净土决疑集》作序,竭力宣扬净土往生思想。又临终说偈,表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居士传》卷二二)像他这样热心净土往生的居士,在当时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宗晓认为,「本则士大夫弘赞净土,入正定聚者,唯公及王敏中侍郎二人而已」(《乐邦文类》卷三)。王敏中,即居士王古。

考察杨杰的净土信仰,既有其师天衣义怀所倡「唯心净土」的痕迹,也有永明延寿主张「念佛净土」的影响,并最终脱离禅的心性学说而归於念佛往生修行。这与他由禅而净、归心净土的学佛道路是一致的。一方面他认为,弥陀净土并非真实存在,所谓往生净土,其实「去实无去」,意谓净土只是自心,自心外并无净土。他在《净慈七宝弥陀像记》中说∶「纯固定力,了达智慧,此净土之因也。」「一身清静,则一切身清静;一念清净,则一切念清净。然则不离娑婆,顿超极乐。」(《乐邦文类》卷三)这显然重申禅宗心性修养的顿悟成佛论。但一方面他更强调,净土念佛「近而易知,简而易行」,是依弥陀他力而往生的「实教」,决非为钝根者而设的方便「权教」。

对此,杨杰曾与他的故旧、光州司士王仲回有过一场论辩。王仲回持禅宗「心即净土」之说,故发问道∶「经典多教念弥陀生净土。祖师则云∶「心即净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杨杰的回答是∶

实际理地,无佛无众生,无乐无苦,无寿无夭,又何净秽之有?岂得更以生不生为心耶?此以理夺事也。然而处此界者,是众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则非众生,又何苦乐寿夭、净秽之有哉!试自忖思,或未出众之境,则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弥陀而求生净土哉!净则非秽,乐则无若,寿则无夭也。於无念中起念,於无生中求生,此以事夺理也。(《大宋光州王司士传》,《乐邦文类》卷三)

意思是说,从根本上来说,世界只是一实相,无佛无众生,更无净秽之别。但就现实众生看,存在著净秽、苦乐、寿夭等差别相,所以要按照净土经典所说,实践念佛往生法门。

杨杰居士的净土归向,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由禅向净土方向演变,净土念佛日益发达的历史趋势。不过,他的净土往生说始终不宣传称名念佛,而在提倡唯心净土的同时,主张「一心观念」、观想念佛。

(潘桂明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