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绒松巴.却吉桑波(约11~12世纪)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绒松巴.却吉桑波(约11~12世纪)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东坡墨宝秀风采六榕寺里寻舍利浏览次数:2278

绒松巴.却吉桑波,意为「法贤」、系绒苯.仁清次程之子,在西藏四翼(注1)中的雅翼後藏下部的孔绒地方诞生。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三宿尔」是同时代或稍後的人,生活在十一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期间。

这位大德年满十一岁时,就开始学习「法相」(注2)教法,大约在十三岁就圆满完成了闻法事业,而成为大通者。据传他的学识渊博,人们誉称他为「大班智达」(注3)。因他具有天赋的深广而无垢的智慧,对於所有印度的显密经论和典籍,即是过去从未阅读过的,只须读一两遍,也就全能通晓;而且对与其中所有句义皆能牢记心中,人们称赞他已获得一切不忘「陀罗尼」(注4)。此外他还精通量论、内明论、成义颂词、修辞学等。他为了以善法解脱众生轮回之苦,使之常处於安乐之中,编撰了诸论,经常将善男信女聚集起来,亲口讲说以利大众的许多佛教道理而毫不厌倦。他对於戒律和修持,如爱护珠宝和命根一样的守护,并引导他人也守护戒律和修持。他对於先辈的教法撰著,不管是不是已被公认而收入论典中,凡是能见到的,均无门户之见,皆爱不释手,虚心学习阅读。他自己所著述的教法诸论,在教理及教义上和上师的现教不相违背,而且无语义不善之病,使任何一位著名学者,皆难有非议。他开始学梵文时,对印度语的多种分别及声明论的文义没甚费大力而即能通达。他从童年时代就喜欢所有印度游方僧,并喜欢其语言,後来他研习「毗达」(有说是四十五种语)卷帙时无大难而知晓。当时所有西藏四翼的许多智者对这位译师大德都极为敬仰。然而有一位被称为精通各教派的大师--比丘却吉喜绕,却讥笑绒松巴说∶「在西藏出初茅庐的人,也妄自著述论说起来。」但是後来却吉喜绕亲眼看到绒松巴所著的《入大乘法理》论典後,顿升起敬佩之心,主动以许多财物对绒松巴作承事供养,以忏悔罪过而求摄受。後拜绒松巴为师,亲近师座听受了《妙吉祥密续》等教法。

绒松巴.却吉桑波大师曾拜印度的堪布曼殊西瓦玛、曼殊西连那、邬巴雅西弥扎、布达阿噶惹拜札、德瓦噶惹真札、巴惹麦萨惹、阿摩噶班智等许多智达为师,并且作他们的译师,翻译出《能怖金刚》、《阎曼得迦威猛续》、《女吉祥咒义》、《胜乐根本续》等许多经典,其译文可跟原文媲美。

绒松巴的论著很多,对後世影响较大的有∶他特依「三学」(注5)著出三种教授,即为使心中生起「增上戒学」,著有《三昧耶经教广论》;为使心中生起「增上定学」,著有《四种释论及十五支》;为使心中生起「增上慧学」,著有《大圆满见修教授》。还著有《净冶恶趣》、《能怖》、《语言门论》之注释。甚至关於世间的生活、农业、养畜、如何做乳酪等方面的论著也不少,对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绒松巴.却吉桑波所传承的宁玛派教法,又分为三个系统,即心部、自在部和教授部。这三个系统各有师承,但又彼此影响,宁玛派把最後的教授部称为「大圆满法」,以後便成了宁玛派的主要教义,又是这一派所特有的教法。

【注释】

1.西藏四翼∶是古代卫藏的地理概念。古代藏文典籍中把康青藏划分为上中下三区,上区阿里,中区卫藏,下区青康。中区的藏(即後藏)依东西分也如和如拉克,卫(即前藏)依河流分为夭如和乌如。十七世纪中,依次改名为也如、运如、布如和共如。

2.法相∶佛教名词。泛指客观事物的相状、性质、概念等等。各教派因对法相的理解不同,逐表现出其特有的教义。

3.大智班达∶梵文译音,是对精通五明的佛学大师、著名学者的尊称。

4.陀罗尼∶是梵语音译。意为「总持」、「执持」。泛指智慧之总持力,具体表现不同,如闻持陀罗尼,是说一切所闻之法,能忆持而不忘;分别陀罗尼是说分别诸法而不误;音声陀罗尼,是说不管任何人发生毁誉语言而不动心等。总之,是以持久不忘诸法词义的念力和神验不测智力为其体性,以受持善法,遮止不善法为其功用。

5.三学∶指戒学、定学和慧学,格鲁派的宗风注重实践三学。

(无心编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