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伯华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桂伯华居士(公元1861~1915年)浏览次数:2044
桂伯华居士(公元1861~1915年)
桂伯华、名念祖,伯华其字。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生。原籍江西九江,早年在南昌豫章书院攻读,通诸子百家之学。父亲丹严公晚岁病目,希望他在乡里设塾授徒,以养活家口。他觉得长在乡野将堕其志,乃全家迁居南昌,继续攻读。靠着书院中微薄的膏火之资,维持全家生活。由于他成绩屡列前茅,有奖金可得,使家中晨昏菽水不匮。他以苦学有成,为士林所重,为金溪县知县杜磷光聘为书院山长。
伯华学宗顾亭林,诗宗李杜,解经主今文家言。对注疏诗集,无不全部录读。尤工于书法,生平不写一草字。他教学生,以点书入门,辅以开合法。使学者篇开而章,章开而句,句开而字,必使开无可开而止。然后合字为句,合句为章,合章而篇,而筋髓毕露。故长书院后,诸生有末通文法者,数月之后,多斐然能文。
伯华有弟元度,有妹圆成,皆能文。伯华于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丁酉参加乡试,中了副榜,而元度于翌年参加戊戌科乡试,中式举人,与南昌梅撷芸光羲同年。
伯华以甲午年中日之战,中国割地赔款,受刺激颇深,故于戊戌年亦参加了康梁的变法运动,到上海沪萃报馆担任主笔,撰文宣传变法维新。梁启超离开湖南时,曾举荐伯华接他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的职位。伯华在上海尚未成行,而「六君子」事件发生,谭嗣同等人遇难,伯华亦仓皇潜回故里,乡居避祸。
是年岁暮,伯华患疟疾,中夜孤灯难寝,在书架上找到了一册《金刚经》,一读之下,不忍释手。于是晨昏诵读,恍然感悟于人生虚幻,自此不问世事,专心读诵佛经。次年病愈,举家迁居南京,于金陵刻经处,依杨仁山居士学佛。由于他学养深厚,精进不懈,故在佛学上进境甚速。
伯华是杨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在仁老早期的弟子中,谭嗣同是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在南京候补时入仁老门下学佛,而伯华是「戊戌政变」之后,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入于仁老门下,并且也是住在仁老家中学佛的。在《杨仁山居士遗书》中,有一封〈致李小芸书〉称∶
近年尝有就学于敝寓者,九江桂伯华为最猛利,已相依两载矣!现拟添造房舍,能住二十人,造就佛学导师,为开释氏学堂计也。「释氏学堂」就是后来宣统年间开办的「只洹精舍」。仁老那时已在预为学堂安置师资人才了。
杨仁山居士早期的弟子中,有许多是受桂伯华的影响而学佛的,如李证刚、黎端甫、李澹缘、梅撷芸,以至于欧阳竟无等,都是由伯华介绍到杨仁山门下。
欧阳竟无为伯华九江同乡,小于伯华十岁,初不信佛,且时以阳明学说与伯华诤论,伯华不与辩,以《大乘起信论》及《楞严经》两书授竟无曰∶「这两本书,姑置之床头做为引睡书如何?」竟无不觉受了他的影响,转而学佛,后来亦入杨仁山老居士门下,继仁山老居士主持金陵刻经处,创设「支那内学院」,卒成一代大师。
伯华做事果断彻底,他早年为了求学,全家由九江迁到南昌。后来为了学佛,全家又由南昌迁到金陵。早年以文学来化导他的弟妹,后来又以佛学来化导他的家人,以至父母弟妹,无不持斋念佛,断荤茹素。
江西临川人李证刚,初从经学家皮锡瑞治今文经学,后以桂伯华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