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梵呗与佛教音乐(下)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梵呗与佛教音乐(下)

发布时间:2012/08/29 佛教文化(禅者说) 标签:音乐浏览次数:1837

  佛教音乐藉由转化意义与实践,取消了梵呗的在地性,

  却无法取代其无法被消费的领域—梵呗或梵呗的寺院功能,

  它们皆有历史特殊性,以建构文化的认同,引发不同的实践与经验。

  现代主义、佛教音乐与政治

  十九世纪以降,中国佛教寺院传统采用‘音乐’一词,以联系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从此,‘现代化’对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已成为一个文化的视野,是巩固国家的基础,也是一个政治计划,以打破传统而开始另一种新生活的方式。

  然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文化转化过程中,实呼应了西化与技术统制。‘现代化’为佛教与社会、僧团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带入深远的转化。

  [社会运动与改革,转变寺院文化与政治次序]

  现代国家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深化了寺院的文化与政治次序的转变,这转变的过程反应在许多运动中。于其中,创发‘佛教音乐’一词以取代寺院‘梵呗’,正呈现了一个寺院文化实践上的重大概念转变,套用一句罗伯特?杨(robert young)的话,这名词‘保存了文化接触的历史状况’。

  十九世纪以来,清廷一连串战事上的挫败,以及后续的社会与政治危机,迫使中国人启开对‘现代’与外国的接触:新的社会与政治意识型态、新文化计划、新政府组织、新军事装备、新科学信仰、新宗教、新教育系统等。经由不同的社会运动与政治改革,这些接触承载着各类现代化的计划,许多传统寺院实践和规约,也受到这些事件与运动的直接影响,而导致衰微或产生剧烈的转化。

  在僧团开始感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之前,中国佛寺传统的许多特点仍然持续着。例如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僧伽是主要领导宗教活动的人。传统上,十方丛林由所有僧伽所共有,僧伽的日常生活由丛林清规所规范;另有一些小寺院,由该寺院的僧伽代代相传经营维系。民国建立以前,僧伽可免于赋税、劳役与征召入伍,也无须向皇帝礼拜。

  辛亥革命之后,清廷对寺院的保护与赞助也随之结束,佛寺面临被没收,以作为学校或政府办公室的威胁,而寺院的耕地也遭到充公以支付教师的薪资(welch 1976: 167)。在这段期间,许多佛寺为了自保,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校(即佛学院),以提供僧伽(尤其是年轻的僧众)有关佛教、科学、文学、历史与现代学科的教育。其他重要的自我卫护方式,包括建立中国佛教协会,透过众多佛教徒有效地游说以保护寺产;建立孤儿院、诊所与慈善、宗教机构,以促进僧团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僧团已做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以调适其在现代社会的地位,然而阻碍与威胁似乎并未停息。在中国,反宗教的运动于一九二二年开始展开,国民政府与共产党对寺院文化和规约的破坏更甚于前朝。在台湾与中国的新政府于文化建构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社会关系趋于由政府来管理的情况遽增,是当代社会与政治生活无法回避的视界(bennett 1998: 61)。赋税、司法、福利、军事与其他势力,在以往多属于地方管辖,而现在则由国家政府管辖(zhao 2001: 11)。国家的权力凌驾于社会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