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华东地区 > 安徽地区 > 九华山游学 > 九华山景点 > 九华山天台寺为什么又叫活埋庵|九华山朝圣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九华山天台寺为什么又叫活埋庵|九华山朝圣

发布时间:2017/07/04 九华山景点 九华山游学 浏览次数:4971

九华山佛教朝圣:出索道站经古拜经台,沿石梯一路向上,须仰望方见云端中的天台正顶。到得天台,正中央是新修的地藏禅林大雄宝殿,而其右侧平台上有一座白色寺庵,这才是天台顶的老殿,也就是传说中古称“活埋庵”的地方。

宋代开山有寺后,至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陈福泰捐资,住持僧昭遵重建,遂将天台顶的佛寺正式建为佛教丛林。清嘉庆年间,寺僧壐玉居山护林,享年110岁。到了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天台正顶来了一位名叫尘尘子的高僧,重建了佛殿,取的庵名与他的名字一样奇怪,叫作“活埋庵”。据清乾隆《青阳县志》载:“尘尘子,名杜多,能诗工书法。年七十犹坐蒲团,严冬着单布衣。圆寂后六年其形趺坐不仆,皮肉如生。”后僧徒在庵旁为其建舍利塔。康熙末年,清朝潘耒《活埋庵赠默安禅老》诗云:“九子山头第一峰,掩关枯坐有南宗。衔花罢供心离境,拨草无人路绝踪。脚下云生长似絮,膝边松偃欲成龙。挂瓢只合相依住,扫雪敲冰过几冬”。

关于尘尘子为什么将庵名取为“活埋庵”,后人有许多猜想:如清代僧人嵩亭曾为此玄机而题了一首诗:“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为从前死过来。”他认为是因为有人到天台顶摄身崖下,所以称为“活埋”。怀着一样的好奇,我也在天台寺前,看着周边景物苦思冥想。嵩亭的活埋乃取“活埋”形式之义,而我则认为尘尘子取此名不会如此浅显,而应当取自佛教中的义理。

联想佛教《心经》中的言简义赅,指的皆是万物皆空。只有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惟见于空,才能湛然常寂,得道解脱。我想,尘尘子历尽艰险,攀上九华之颠绝不会是来看人家跳崖自尽的,而是他自己想远离红尘,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从此犹如将自己活埋于这个世上,不再与烦恼沾边,不再动心起妄想,是为“活埋”之实质也。

能在尘世中不起心动念的是大德行,但你我凡人却总有诸多七情六欲、爱情、友情、亲情,念念不住,心有所执,心无清凉。如果真有这样一座高达一千三百零六米的高峰天台,可以避开人世,远离妄想,得常清静,不正是人间仙境?这岂非尘尘子的建庵初衷?当年此处山高水远人迹罕至,更无物资供养,因此明朝的曹学佺才有“天台寺僧皆苦行”的记录,但是也正因为无人到此高处,所以境色清绝,使人真离一切垢浊,而入寂乐国矣。这种“活埋”活埋的是人的欲望和妄想,可以使人得到内心的清静。一晃人间又是几百年,如果现在真能有这样的世间活埋,现世的我也同尘尘子一样十分地心向往之。

尘尘子往生后,后人不解其雅义,将“活埋庵”改名为“天台寺”。至清朝中叶,天台峰周围四十八座寺庙已形成“八剎”,均属天台寺,香火旺盛。可惜至清咸丰年间,天台寺被毁于兵乱。陈蔚《九华纪胜》卷十四载:“云峡下,面阳阿中,印信石畔,旧有天台寺。天台寺遗基侧其上有金铜千佛塔。”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佛寺题额“天台正顶”。1983年国务院批准天台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并为佛像上漆、贴金。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青龙脊东侧新建六层民居式寮房,1998年拆旧大殿,在原基上重建大雄宝殿,只留下了在其东侧的白色老殿,记述着活埋庵的历史。到九华山却不至天台实属憾事,但能在天晴云散之时上得天台,也是机缘巧合。

人间有活埋,但活埋的并非身躯,而是人的妄想和欲念,如果凡人能够将自己的痴心妄想,六欲七情都活埋掉,那么也就能真清静而得大解脱了。幸福之时,往往也伴随着惘然的悲意;失落之际,又会有多少温暖的回想。曾记否“当初不合种相思”,无奈于“两处沉吟各自知”,怎奈何“人间别久不成悲”,人生之虚无、修行之艰难,我们这些深陷轮回的凡人又还能在这世间做些什么呢?

古人活埋庵,今日天台寺。

九华山佛教旅游资讯

来源|网络

关注佛旅网公众号更多精彩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