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圣游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印度朝圣游学 > 佛陀故事 > 印度佛教故事—清辨欲见弥勒(清辨比丘)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印度佛教故事—清辨欲见弥勒(清辨比丘)

发布时间:2017/07/08 佛陀故事 浏览次数:3340

龙树的中观思想经提婆传至罗(目++侯)罗,後来的线索便不清楚了。据估计,中观学此後可能逐渐衰微下来,极少有人研习,尤其是到公元四、五世纪无著、世亲的唯识学说发展起来之後。然而,到了公元六世纪时,中观思想又一度盛行起来,清辨是当时恢复这一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清辨是南印度株刺耶山人,刹帝利种姓,曾至中印度学习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典,尤其偏好龙树的中观学说。学有所成,便回南印度传教,弘场中观思想,曾做过南印度五十馀所寺院的住持。然而,清辨生活的时代,无著、世亲的唯识学说是印度佛教的主流,门风之盛,传播之广,绝非其他各宗各派可比。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唯识学说已代表了佛教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无出其右者。然而,清辨以龙树的中观考究唯识学说,却发现了这一理论有许多难通之处。为了弘扬中观,清辨便想寻找唯识学者护法进行讨论。

护法是当时唯识思想的最高代表,也是有名的高僧,我国的玄奘曾经在其门下受业。

护法当时住在摩揭陀国旧都波吒厘城,清辨打听到确信後,便带领弟子北上万里,来到此地。他派人送信给护法说∶「久闻护法菩萨宣扬佛陀遗教,化导迷徒,声名早著,为人仰赞。今有清辨前来请教,与你讨论几个疑难问题。而且必要在这番讨论中得到个结果,以不负相见一场。」语气虽然委婉,清辨却藉此表明论辩的决心。

但不知是何缘故,护法并不愿与清辨面决高低,他对清辨的来使说∶「人世如幻梦,才醒便无;身命若浮云,过眼成空。人应抓紧有生之年,勤奋修习才是,哪有闲工夫争来辩去,徒费口舌呢?」遂不与清辨相见。

清辨无奈,只好返回南印故里,但心中的疑问仍不能忘,时刻都在想著与唯识学判明是非。然而,护法不愿与自己辩论,自己又能怎麽样呢?清辨心中抑郁不已。

有一次,他静下心来想∶我的疑问,只怕除了弥勒,再也无人能解决了。弥勒是佛教传说的未来佛,将於後世来人间成佛传教,救渡众生。清辨想到此处,立即有了主意。心想∶就等弥勒成佛时再解决自己的问题好了。他於是来到一尊观音菩萨像前,虔诚诵念《随心陀罗尼》咒,历时三年,绝食饮水,至诚祈祷,终於感动了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问∶「你有什麽志愿吗?」清辨回答∶「愿留此肉身,以待弥勒成佛出世。」观音菩萨说∶「人命危脆,世间浮幻,你留肉身有什麽好处。不如努力修行,转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不但可以见到弥勒,还可见得更早呢。」清辨说∶「我早就发了誓,必要以现在的肉身面见弥勒。此志不可夺,此心不可动。就请你将办法告诉我吧。」观音菩萨於是告诉他说∶「既然如此,你可以到驮那羯磔迦国南山的执金刚神处,虔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必能遂你心愿。」

清辨於是来到执金刚神所,虔诚念咒。一晃又是三年,执金刚神出来对他说∶「你这样精勤念咒,有什麽请求?」清辨说∶「我欲留此肉身,待见弥勒。观音菩萨指示我前来你处,望你予以帮助。」执金刚神说∶「此山岩路之中有一座阿素洛(译作非天,佛教宣称的一种恶魔)宫,如按一定办法祈请,石壁自开。石壁一开,你就进去,便可待见弥勒了。」说完,又将祈祷的办法教给了他。清辨又问∶「我幽居洞中,怎能知道弥勒佛出世与否呢?」执金刚神说∶「届时我自会通知你。」

於是,清辨依法祈祷,精勤不怠,一晃又是三年。三年之後,清辨以神咒之力,运芥子撞击石壁,石壁洞开。他跨在洞口对围观的人群说∶「进入此洞,便可於来世见弥勒佛了。有愿意者,可与我同入洞中。」观众惊骇不已,以为是毒蛇之窟,不敢同入。只有六人比较大胆,随之而去。清辨等人一进洞内,石壁自然关合,与原来一般无异了。清辨经过九年的努力,终於实现了他的志愿,可以肉身待见弥勒出世了。

上面故事所述的实际上是清辨晚年的情况。按此故事所说,清辨晚年的活动虽仍出於与唯识思想论辩的需要,但其活动本身已与原来有重大差异,转成为对密咒的诵持了。如果除去其神话成分,则可以说清辨已成为密教的修持者。是否有这种可能呢?如从佛教史上考察,密教作为系统的教派虽然出现於公元七世纪之後,但密教的某些基本方法却一直贯穿於佛教发展的历史之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清辨生活於六世纪间,其时代距密教的时代已经不远,他的晚年修习密咒是完全可能的。然而,作为一个大学问家,清辨之接受密教方法的影响,却预示著佛教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密教兴盛期的到来。

清辨之後,印度许多中观学者都奇特地转入密教之中,加入密修者的行列。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中观思想实际上是佛教密宗的理论源泉之一,其发展的极境自然有向密教演化的趋势。所以,清辨的晚年修密可能与护法的唯识学无太多的关系,而是他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至於故事所说的清辨是为了与唯识学派判明是非才修密咒,可能便是古老相传的误说了,是把他的前期思想与後来的思想混同的结果。

西藏材料对清辨的记载,就只说他晚年皈依了密教,并未说其修密是为了要与护法论辩的关系。比较看来,这一说法可能是正确的。

蝉友圈佛旅网佛教朝圣线路:1、印度尼泊尔,2、西藏,3、五台山,4、普陀山,5、峨眉山,6、九华山,7、梵净山,8、鸡足山,9、终南山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