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唐宋佛教文化的“世俗化”与“文人化”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唐宋佛教文化的“世俗化”与“文人化”

发布时间:2020/02/25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1268

六祖慧能(唐代)以后新禅宗的崛起,给中国佛教带来新的变革。慧能对禅宗改造的基本方向就是“世俗化”。慧能立教,标榜“不立文字”,声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也正因为此,慧能传法40年,最后只留下一部分由他人记录整理而成的仅万余字的《坛经》。

除了使教义趋于简易通俗之外,慧能对禅宗的修行方式也进行了重要改造,形成了“顿悟”说,提出“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强调成佛与否,只在悟与不悟之间,佛国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心静,便可立地成佛。这种观点完全消除了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差别,更容易被当时的百姓接纳。另外,慧能公开声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这对修行地点的放宽,是佛教入世最明确的宣言。

世俗化的教义、简易便捷的顿悟法门、入世的宗教精神,是新禅宗能够在宋代以后的平民社会中风靡的原因。

在佛教平民化的过程中,平民妇女对佛教表现出了格外虔诚,这与佛教教义中宣讲的平等观是密不可分的。平等观念,佛教的经典中讲得比较详细,如:“非是虚妄。问。前云得决定心故与受记。后明依佛性平等故与受记。”在封建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备受压迫,因此佛教的平等观念吸引了当时很多女性信仰佛教。

南宋定都杭州之后,佛教一度繁荣起来。当时南方比较富庶,加之江浙一带山水秀丽,吸引了僧人在此建立寺院。佛教的繁荣,对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文化发达,南宋时期的僧侣出现文人化倾向,这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高僧的禅诗禅语、颇具文采的高僧传,以及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上。

禅僧传,自北宋惠洪“镕众说以成文”的《禅林僧宝传》,到庆老的《补禅林僧宝传》,以及祖琇的《僧宝正续传》,都更加关注佛教的义理,并对高僧所处的时代、寺院状况及因何因缘出家以及开悟、修证、弘法的状况都有详细记述。禅宗的大慧、虎丘二派以及杨岐派都有大量的禅僧诗流传下来,细细研读,不难发现,这时期的禅僧传呈现出了文人化的特征。

《指月录》中有一段记录大慧宗杲禅师和前来求学弟子的对话:“临济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三千里外绝诸讹。进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拔出眼中楔。进云。临济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可以看到,禅师们才思敏捷、妙语连珠,散发智慧的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文人气息。

南宋时期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也呈现出时代特征,有代表性的是禅宗的顶相图,也就是祖师画像,以及用于记录佛事活动的水陆画。禅宗的顶相图相当于衣钵传授的一种信物,画中要有传承本人的题赞,以此作为对传人的印证。从北宋、南宋至元代,江浙一带的祖师画像非常盛行,这极大促进了南宋的禅画创作,并带动了各类鉴赏活动的出现。绘制这些画像的科仪、仪轨还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地。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