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养生 > 揩齿养生,洁齿净心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揩齿养生,洁齿净心

发布时间:2012/08/29 佛教养生 标签:揩齿养生洁齿净心浏览次数:1740

     佛家为讲经、念经、修禅,必须注意口腔卫生。
     东汉传人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已经谈到用杨枝洁齿,可令人“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有“朝嚼齿木”一章,详细论述了齿木的取材、形状、使用方法、揩齿的效果以及揩齿在印度流行的情况。印僧“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洗清静方行敬礼”。
     齿木可用柞条葛蔓,楮条槐柳皆可,“一头缓须熟嚼很久,净刷牙关”。《大正藏》卷五十四《释氏要览》中要求食后漱口,指出“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饮”。并认为杨枝有清热利口因之功效:“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
     敦煌石窟壁画中就记载着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即在中唐159窟一幅“梯度图”中,一和尚赤裸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杯,杯内放着一个类似于现代牙刷之物,右手则二指伸在嘴内揩齿。  
     另有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的196窟“劳度叉斗圣图”,画一受戒者蹲在地上,左手执一长颈水瓶,右手用食指放在前齿上,状如今天的刷牙动作,形象生动,西壁还有刷牙图。牙刷是由柳枝做成的,它成为现代人们使用的牙刷的雏形。
     这些都表明,清洁口腔在僧侣中是普遍的。这一习俗亦为我国医家所重视。
     刷牙是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方法,《寿世保元》引《金丹全书》说:“凡一切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中国医家把佛教徒的方法用医学来解释,并向民间提倡,成为中国民众的卫生习惯。
     刷牙能洁齿爽口,除去牙缝里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繁殖和异物、异味刺激口腔。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牙膏上市,使用药物牙膏时,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牙齿和口腔,从而发挥药效。但是,在古代还没有真正的牙刷时,人们又是怎样清洁口腔和牙齿的呢?
     古代佛教僧侣外出化缘时,总是携带一根长短为十二指(25厘米左右),约小手指粗细的木条——杨枝,作为洁齿之“牙刷”。杨枝是其必备的“牙刷”,它又叫“齿木”。据晋《法显传》载,释迦在沙祗国“嚼杨枝,刺土中,即生长七尺”。因此“齿木”被列为僧人必备的18种日常器物之一。僧人每天早晨及食罢,都要在屏处,将“齿木”的一头嚼成絮状,以剔除齿间滞垢,再将“齿木”撕开刮舌,用后即弃。
     《华严经》卷十一说:“初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病,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佛家以杨枝治病,《僧祗律》说:“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陀罗尼杂集》卷五载:“牙痛咒杨枝七遍,嚼之。”
     当然,佛家的“齿木”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杨枝”一种,凡“苦涩辛辣”的树木,如楮、桃、槐、柞条、葛藤等,均可作为“齿木”。
     从“齿木”的功用来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刷牙疗法的起源。佛教从杨柳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并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记载,在196窟西壁就有晚唐时期刷牙的壁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刷牙史料。刷牙发展至今,虽然佛教的“齿木”洁齿无法与今日的药物刷牙相比,但其“齿木”的药用功效至今仍可运用。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