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养生 >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发布时间:2015/01/07 佛教养生 标签:佛家养生佛教知识佛旅网蝉友圈浏览次数:1867

 

养生须调和:调食、调眠、调身、调息和调心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生疾病,或外界因素所致,或自身饮食起居、情志调摄不当。如《摩诃止观卷六》所言:“众生病缘种种不同,诸病苦痛种种不同,诸药方治种种不同,病瘥因缘种种不同。

佛教认为,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均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构成的。既然人类是这四大物质所构成的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就必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活动。假如四大和合,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人体则健康无恙。假如四大不顺,处于一种失调、失衡的状态,人体也相应出现种种不适与病变。

佛家还常常以“妄想颠倒”、“攀缘六尘”等词来形容内因致病,说明人们如果被世俗烦恼所束缚,为名色所诱惑,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与此同时,体内诸种病变,像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发白齿弱、高血压、失眠健忘、早衰等等就会反映出来。所以懂得祛除烦恼,注重调摄心情,这也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但是,佛教养生观认为,宇宙万物均由心造,觉悟解脱之道绝对不能向外在世界追求,这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所言:“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的意思。

宋代诗人苏轼曾与禅师佛印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觉得奇怪,便问:“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拂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苏轼与佛印的对话体现了禅宗“菩提向心觅”的特色。

惠能指出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能悟此性,就可以获得无上智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从养生角度来讲,人类自身的疾病不是不能自我解决的。人体自我潜能得到开发,人体生理功能得到协调,一些心身疾病便会不药而愈。正如元·邹铉所录偈语所说的那样:“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因此,佛教养生以“调和身心”为根本,提倡“养生须调和”。佛教意义上的调和是指调五事:即调食、调眠、调身、调息和调心。《法句经》言智者调身,当如“弓工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小止观》作者智顗更形象地阐述道:“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亦如弹琴,前应调弦。”调和身心,当贯彻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简言之,日常生活起居无不关乎身体和心神的健康,人们当自善调摄。

佛门对于僧侣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典型的有《勅修百丈清规》。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规定僧侣必须从事耕种、自食其力的制度。在百丈怀海看来,吃饭穿衣、砍柴挑水都是佛法,僧侣日常劳作既利于寺院经济的节俭自足,又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使其筋骨得以舒展,气血得以流畅,还摆脱了依赖他人生活的行乞方式,培养了劳动观念,真可谓调身又调心。又如,佛门弟子每天修行功课之一——径行,对他们的健康长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径行可以帮助消化,能够促进下肢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使大脑供血量增加,脑细胞得到更多的氧,还能使中枢神经得以松弛,心情得以舒畅,从而防止了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劳动也好,径行也好,都使僧侣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运动,增加和提高了僧侣对于疾病的防御能力。据现代医学分析,运动可影响血液中两种脂肪的含量,一是降低了甘油三酯水平,二是减少胆固醇含量。所以,适当的运动可将疾病消灭于无形之中,防病去病推迟衰老。

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因为心与身、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只有“放舍诸缘休息万念”,才能把握身体益寿延年。

调心则应“摄意惟行”,“除去阴盖”。摄意,收摄散乱心念于一;除荫,除祛色声等六尘之荫,使人心明神清引发智慧。假如不善调心,为尘世烦恼缠身,“心处六情”则“如鸟投网”,自毙其命。

调心还应尽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养成平和自然、宠辱不惊的心境,正确对待各种环境事情,努力排除生活当中所遇不顺心、不遂愿的思想包袱及任何干扰,该吃饭时就专心吃饭,该睡觉时就安心睡觉,胸襟开阔,无愧于己。心调则身也调,心不调“虽息外缘,身内有疾”。

调身、调心,其修行之道并不神秘难学,其实只在人们的食眠日用之中。

(编辑:蝉友•佛旅网 静静)

标签:蝉友•佛旅网 蝉友素猫 佛教文化旅游 佛教朝圣 佛教名山 佛教知识 佛家养生 调和

蝉友•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之旅 印度尼泊尔朝圣 五台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岳衡山朝圣 南华寺云门寺朝圣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