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修行者的临终关怀须知
佛旅网编者按:本文是针对美国藏传佛教修行者的临终关怀的须知,藉此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藏传佛教修行者临终关怀工作的相应特点和注意事项。
在美国,修习藏传佛教的人群,正迅速增加。他们临终时所需的照料,与传统的临终关怀有很多不同之处。临终护理的专业人员,有必要了解这些需求,以便帮助那些接受其服务的佛教修行人。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护理程序,以安排好相关的临终关怀;并为临终护理团队的每个成员提供建议,以满足这些临终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并非一脉单传。佛教的两大源流,一支是在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所修持的南传佛教;另一支为大乘佛教,遍布世界各地,如中国、日本、越南。隶属大乘佛教的密宗,包括本文所讨论的藏传佛教修行,都源自后者。有很多极富盛名的大师居住在美国,能够帮到这些临终关怀的提供者。由于佛教徒的一些要求迥异于当地的主流文化,所以本文旨在和临终护理人员之间创建一些对话,以探讨相关的临终需求。本文对于藏传佛教徒临终实践的描述,应视为一次开端,而非结论性的。
藏传佛教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藏族人和新修行人的主要聚居地,在纽约、明尼苏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等地。但很多佛教导师,已经将佛教渠道拓展至全国各地。大多数临终关怀院的周边,可能就有一家修行中心。在网上搜索“佛教”一词,并输入你的城市或地区名,你会发现离你最近的一家中心。
修行者们敬仰的佛陀或“觉悟者”,出生于大约2500年前。他在印度“觉悟”,并终其一生游历各地。他生为王位继承人,但是当意识到在自己的宫殿周围,人们正在遭受痛苦时,便转而致力于寻求证悟。他的教法,强调众生皆苦,力主以禅修方法调伏内心和情绪。在此教法的不同传承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有时候,为死者所做的特别仪式或祈祷,历时100天;而在密宗里,一般为期49天。这似乎只是一个细微的差别,但在临终关怀中,它和个性化的悼亡服务密切相关。
在所有佛教传承中,有四种基本思维是见解和禅修的基础:其一,人身极其难得,故应当致力于实现其最高的精神潜质;其二,所有和合现象皆是无常,而生际必死;其三,较之根本实相,众生所体验的相对现实,产生并相应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其四,众生皆苦,而人类尤其身受生老病死之苦。
虽然佛教对于生病和死亡的痛苦,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它的教义决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安乐死。如果病人要求结束自己的生命,除了启用传统的护理干预(那些适用于亟需及时心理关怀情形的措施),还应该立即联系一位上师。
鉴于消除痛苦是临终关怀的核心,这里做进一步的解释很有必要。索甲仁波切讲述过一个著名的故事,以阐述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痛苦普遍存在,生命中不可能远离痛苦。乔达弥生于佛陀时代,她在自己的孩子死后悲伤欲绝,为此她走遍国土,寻求让她孩子复活之人。一位智者告诉她,佛陀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于是她去见佛陀,请求佛陀让她的孩子复活。佛陀示意,如果她能在当地村子里,找到一户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家,从他们家中讨得一些芥菜籽,就能让她的孩子复活。乔达弥找遍整个地区,也找不到一户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家。当她的寻找被证明是徒劳无力时,她明白了痛苦是普遍的,而她应该致力于精神实修。
所有密宗的修持,都专注于心的训练;明智的选择,是尽早开始这一训练,尤其是对死亡的准备。一位西藏的喇嘛,恰度康卓仁波切,曾经说:“当你内急的时候,再建造厕所,显然是太迟了。”为死亡做准备,是此传统的核心内容;而所有修持,都在提示修行人,对于如何死亡以及死亡何时到来,人们毫无把握。临终关怀的专业人员,在帮助不同宗教不同需求的病人方面,经验丰富;尽管藏传佛教徒的很多临终需求,与一般情况不同,但这些完全在临终关怀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
《西藏生死书》是这方面最广为人知并且最实用的书,该书从佛教视角对死亡与临终做了引导,书中详细描述了死亡的每一个步骤。该书有很多版本,各自作了不同风格的阐释,并以各种印刷或多媒体形式广泛流传。志愿者或家人可以念诵此书的基础版本。如果找不到人为病人念诵,则可以播放磁带或cd,作为临终关怀计划的一部分。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藏传佛教对“死亡”的定义。正如恰度康卓仁波切所说,这一定义相当精确,它基于对体内微妙能量的感知(此处的“微妙能量”,即藏文的rlung,通常译为“风”,但其范畴从呼吸之气直至神经元突起)。
根据藏传教义,呼出最后一口气后,身体的微妙能量会向心脏区域收摄。之后,阳性的微妙能量,会滴落到心脏;此即白色明点,它于受孕的那一刻得自父亲,并于一生中住持于头顶心。相应的,死者会产生月光般的视觉体验。之后,阴性的微妙能量,会上升到心脏;此即红色明点,它于受孕那一刻得自母亲,并住持于肚脐下方。相应的,死者会产生红色的视觉体验,如同黎明或日落时的天空。阳性和阴性能量会合,人则昏厥不省人事,仿佛进入一个清明,漆黑的夜晚。这便是死亡,无法复苏的死亡。
然而,据信,意识和此生的联系,会以其最微妙的认知和运动形式,在死者体内继续停留长达3天甚至更长,具体取决于死亡的情况。如果死者死于事故或暴力,或者死者的身体未受到干扰,或者行持了特定仪轨帮助死者的意识从体内解脱,那么意识可能会立即离开。在此情况下,身体只是一具尸体,不需作特别考虑。但若是安详过世,藏传佛教徒会格外关心死亡当下和死后几天内身体的变化;他们会努力确保意识从头顶心离开。
在对病人作初期评估时,护理人员可以和病人讨论面对死亡时他们的个人心愿,并记录下他们的渴求。在走向死亡以及经历死亡的路上,不同病人渴求的特别引导是不同的,有时差异会很大。尤为重要的是,应当询问病人是否有自己的上师或“喇嘛”,以及他们是否希望临终牧师和其上师联系。还需要特别留意,病人的上师住在哪里;如果离得很远,“僧众”或者病人所在的佛教团体,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供帮助。
在确立了宗教关怀程序的细节后,还需要考虑病人临终时可能会身处的环境,这一点很关键。当临终关怀不是在病人家中,而是在长期护理机构内或其他地方进行时,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条件允许,应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举办临终仪式。
许多藏传佛教修行者,受过有关超度仪式和破瓦法(意为“迁识”,即“意识的转移”)的特殊引导,作为其常年精神修行的一部分。在死亡来临前,他们可能已经持诵了很多年破瓦祈祷文。这些祈祷文激励修行者思维各种中阴场景,探索真实的死亡体验究竟如何。事先预习死亡经历,给了修行者一个机会,以适应死亡不可预知的特性;并学会接受死亡,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理想的临终状态,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对于正在经历的死亡保持全然的清醒,于此清醒之中完成“迁识”或其他特殊修习。当濒临死亡或刚刚死去之时,若有亲友在旁哭喊和干扰,将有害无益。为此,亲友们如果无法保持平静,或将心安住于禅定中,他们往往会离开房间。
护士应探寻临终关怀团队和其他看护者(有偿或无偿的)对这些要求的感受。如果护理者觉得某些做法违背了常情,比如,让病人独自面对死亡;此时,护士应该为病人坚持其需求,她们是病人此刻最好的代言人。寻求团队成员对宗教习俗的看法,很有必要,这也为她们自己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探究自身的想法,和对护理计划的反应。
虽然佛教徒们明白,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只要有可能,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避免痛苦折磨。与其他病人一样,在评估此类病人时,需要确定镇静止痛所需达到的水平。为控制疼痛而采取何种干预措施,不同病人的要求差异极大。有关镇痛的这些考虑,和自然分娩的情形非常相似:有的女性喜欢镇静,有的则尽量避免。一般来说,人们希望尽可能既舒适又清醒,那样他们才能继续修持,并和亲人们交流。
对其他药物的使用进行评估同样重要。尤其要仔细留意护理计划中的其他药物。许多佛教修行者,使用各种草药;除西医之外,他们也看藏医。因此,应鼓励病人,同他们所有的医护人员之间,保持沟通。
一旦团队成员完成对病人的评估,即可制订计划,以尊重其偏好。如果病人身处长期护理机构或公共寓所中,则往往需要最细致的计划,才能确定保持安静的最佳方案以及谁在场。在此,有一些”议:
1.制订一个探视的时间表,以便病人掌控时间,在自己的宗教修持期间不被打扰。病人也许希望护理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探视。
2.布置一个供桌,摆放宗教相片和圣物,可能还需要蜡烛和香。
3.按照病人意愿,确定临终时在场的人。病人有可能不希望任何人在场,尤其是在其家人或朋友感情太脆弱或不支持宗教仪式的情况下。
随着临终关怀护理计划的实施,护理团队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方式的帮助,这些方式在病人的档案里应该有记录可查。诸如此类的许多策略,适用于所有病人,有可能是临终关怀的常见做法(见表1所列)。
团队成员 重点关注领域
医生及护士 提供尊重病人需求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以对敏锐性和其他保证生死质量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临终关怀助手 默默而专注地工作,有幽默感(与其他人相处时皆是如此)。
牧师 能与病人安静的呆在一起,如病人有导师在时联系病人的导师。要注意很多病人只是从书本,录像,研讨会上的演讲得到学修指引,而并没有当地的导师可以给予实际指导。
社会工作者 协助病人调和并解决过去的问题,宽恕自己及他人;同家庭成员和朋友们倾谈;帮助病人实现心愿,这将有助于他们放下执著。
志愿者 保持供桌清新整洁,每次拜访可携带一小捧花摆放在供桌上;写信;协助病人制作一个总结人生积极成就的剪贴簿。
注意事项:在对病人宣读佛教类文章时,请记得提前询问是否适当,某些文章只有得到特别许可的人才能阅读。
团队成员
重点关注领域
医生及护士
提供尊重病人需求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以对敏锐性和其他保证生死质量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临终关怀助手
默默而专注地工作,有幽默感(与其他人相处时皆是如此)
牧师
能与病人安静的呆在一起,如病人有导师在时联系病人的导师。要注意很多病人只是从书本,录像,研讨会上的演讲得到学修指引,而并没有当地的导师可以给予实际指导。
社会工作者
协助病人调和并解决过去的问题,宽恕自己及他人;同家庭成员和朋友们倾谈;帮助病人实现心愿,这将有助于他们放下执著。
志愿者
保持供桌清新整洁,每次拜访可携带一小捧花摆放在供桌上;写信;协助病人制作一个总结人生积极成就的剪贴簿。
注意事项:在对病人宣读佛教类文章时,请记得提前询问是否适当,某些文章只有得到特别许可的人才能阅读。
表1
除了对安静环境的特殊要求,病人还可能要求为其管理探访者,不论来访者是否为僧众。如果临终关怀的地点,是一个集体寓所或长期护理机构,那么在为病人安排房间时,需要格外注意。很多人会要求住在离护士房最远的房间,有一个安静的室友。
其他建议还包括:
1.探视病人时,请把呼机和手机调成振动模式。
2.临终护理成员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在进房间前,请做一次深呼吸,以清醒头脑和保持放松。
3.在房间外接打电话。
4.在每次探访中,试着保持几分钟沉默。可以用自己的宗教方式祈祷。
5.确保供坛整洁,并处于病人视线内。
6.建议病人在白天的某些时候,播放磁带,或使用其他多媒体设备,以帮助他的宗教修行。
7.当临近死亡时,联系宗教导师及病人家属。
8.建议护理团队的成员为病人的修行提供特别提示。比如:
(1)给予和接受
(2)放慢速度
(3)注意细节
死亡过程中,还需要额外的计划(见表2)。
任务 为完成任务,临终关怀团队的具体活动事项
能理解并转化病人的痛苦 制定针对死亡时刻的医疗和临终指引章程,让病人表达恐惧,并对此进行确认,根据减轻病人痛苦的原则鼓励用药。
连接,修复关系 推动病人宽恕自己及他人,并建立爱的关系,对己对彼产生同情心。
为迎接死亡做好精神准备 修习破瓦法——以在死亡时转换意识;按照沿袭下来的传统方法,在具体指引下听磁带以及阅读经文。
发现生命的意义 让病人积极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接受并包容自己及他人,做一些传达爱的行动,例如参与调查,捐献器官以及财产。
任务
为完成任务,临终关怀团队的具体活动事项
能理解并转化病人的痛苦
制定针对死亡时刻的医疗和临终指引章程,让病人表达恐惧,并对此进行确认,根据减轻病人痛苦的原则鼓励用药。
连接,修复关系
推动病人宽恕自己及他人,并建立爱的关系,对己对彼产生同情心。
为迎接死亡做好精神准备
修习破瓦法——以在死亡时转换意识;按照沿袭下来的传统方法,在具体指引下听磁带以及阅读经文。
发现生命的意义
让病人积极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接受并包容自己及他人,做一些传达爱的行动,例如参与调查,捐献器官以及财产。
表2
“善终”的关键是“迁识”。为利于此,要做到:
尽量不打扰病人;尤其避免碰触其双手及下半身。
在死亡发生之际,轻轻拍打病人的头顶,以此引导其神识向上走。
视实际情况,死后遗体尽可能不受打扰,摆放得尽可能长久。佛教徒相信,在通常所认为的“死亡”之后,死亡过程还将持续3-4天。尽管很多法律不允许遗体在自然条件下停放3-4天,但牢记这一点,在家人走向死亡时,会有很大帮助。
你可能需要帮助病人坐起身,以便修行;或者朝右侧卧,如同佛陀涅槃时那样。
成功的临终关怀计划,是让病人能够坚持他(或她)希望的修行安排。询问病人的禅修能力和祈祷能力,将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关怀计划。确定计划是否有效的另一个方法,是记录下病人在衰弱和进入死亡过程中保持宁静的情况。那些修行人在死亡时刻的表现,他们的行为,遗体不受打扰的时间量,所有这些描述,都将丰富有关个性化关怀计划的记录。
如果死者的家属是藏传佛教徒,在其死后49天内,家属会进行特定的祈祷和仪式。此时,可以向家属提供一些款项,以资助这些仪式。一旦病人确定已经去世,葬礼随时会举行,多半会采用火化。49天内是否需要吊丧,则不一定。这些旅居在西方的藏族修行人,因为很多人语言困难生活贫困,因此一个典型的情形是,大多数病人在其死后一年内,都会需要一些帮助以处理身后之事。这些身后之事,包括拜访抚慰其家人,以及帮助其亲友申请社会救济。
藏传佛教是一个正在迅速壮大的宗教传统,需要特殊的关怀计划。而临终关怀的专业人士,是一些奉献者,致力于提供尊重病人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关怀护理。本文乃此项努力中的一小步,旨在为临终关怀团体提供相关指导。本文着眼于修行人临终时的特殊需求。在佛教徒之间,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本文仅仅是一个总体框架。建议您找一位当地佛教团体的修行者,请他为你们的护理团队作一次讲解,以了解更多当地习俗。
(本文的印刷版,获得ce许可。相关细节,请与出版商联系:美国费城胡桃街530,利平科特,威廉姆斯和威尔金。)
(编辑:佛旅网 常用)
标签:蝉友 蝉友素猫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西藏佛教旅游 佛教朝圣 佛教名山 临终关怀 藏传佛教 修行者 蝉友素猫 佛旅网
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印度尼泊尔朝圣 五台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岳衡山朝圣 南华寺云门寺朝圣
上一篇: 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追福超度
下一篇: 濒危病人临终关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