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释迦牟尼——佛教始祖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释迦牟尼——佛教始祖

发布时间:2010/10/20 佛史人物 标签:释迦牟尼浏览次数:4870

       现如今在世界东方的一大片辽阔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寺庙里有一尊佛,它的香火总是绵绵不绝,它就是人们常称的如来佛,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祖简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如来是他的十个称号之一。释迦是一个部落的称谓,意即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寂”。二者合起来的意思是”能仁”,”能寂”。说得更通俗一点,释迦牟尼亦即是释迦族圣人之意。世人常称他”佛”、”佛陀”、”佛爷”等,其实也是”觉悟者”、”智者”的称谓。释迦牟尼还有一个很流行的称呼:”如来佛”。其意是:从如实(绝对真理)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是佛教最高无上的老师,被佛教徒尊为:佛祖;世尊。

成佛之前

在历史上,确有释迦牟尼其人。他生活的年代与中国的孔子的时代大致相同。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该国国王白净梵又称净饭,母亲叫白净,又称:摩耶莫耶。传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是夜梦白象飞入其右肋而怀孕的。在世尊出生的时候,王宫大放光明,地上涌出二泉。释迦牟尼生下来就举足行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都出现了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齐鸣。天地间显现出一派吉祥如意的景象。

白净生下释迦牟尼七天后就与世长辞了。释迦牟尼七岁开始读书,在五六年内便博通了一切学问。他十六岁的时候,由父亲净饭王作主,取邻国王女耶轮陀罗为妻,其妻生有一子,名曰:罗候罗净饭。净饭王为了使释迦牟尼能继承王位,特地为他建造了:寒、暑、温三时宫殿,并且挑选了很多美丽的宫女来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是太子释迦牟尼面对着世间的富贵、快乐半点也不感兴趣。

释迦牟尼深深地知道,他的国家是处于强国之间,处境很是险恶。同时,他又看到了社会的残酷无情和人们的生老病死种种苦难。终于释迦牟尼在他二十九岁那一年,抛弃了王位和财富,在一个月圆之夜,只带着一个侍从,骑着白马离开了王宫,到深山旷野中去寻求痛苦解脱和人生的真理。在阿那河边,释迦牟尼自己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了他的出家人的修行生活。

佛陀觉悟

        极其刻苦的六年苦行生活过去了。有一次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冥思苦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十二月初八凌晨,明星出现在天上,释迦牟尼才豁然大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从此世民就尊称他为”佛陀”,圣号: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到的真理是什么呢?据佛经中记载,当时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为什么?因为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这就是释迦牟尼觉悟到的真理。

传教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 赏弥(拘 弥)。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 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
  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他伦理道德相龉,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的规定。
  起初,僧团以云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戒律内容。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槃。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印度北部、中部一带广为传教,讲授佛法(宇宙、社会、人生的真理)45年。他八十岁高龄的那一年,在拘尸那迦城郊的一片娑罗林中,在两株娑罗树(圣树)中间,头朝北,右手支颈,左手放置身上,两足并拢,侧俯姿势,面朝西方,右掌垫头,叠足安卧,对弟子进行最后一次嘱咐后,安祥圆寂(涅槃)了。

佛陀的影响

         此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从古印度向外不断传播,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一大教。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佛教派别。至今,世界上的佛教徒超过三亿。释迦牟尼也从最初的”觉悟者”成为尊贵无比的佛教第一大导师。

释迦牟尼不仅是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也是位建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宗教家.而且更是位力行证道、身教重于言教的人格楷模。池田大作说得好:“释迦固然是一位哲学家,他所获取的睿智闪现出熠熠光辉;但是.当我们读到各种佛教经典时,就会知道他决不是单纯的哲学家。与其说他是哲学家,不如说他是宗教实践家;作为后者,他被视为有史以来罕见的人物。可以说,即使把他说成是卓越的‘人生教育家’、‘人类的导师’,也不会过分吧!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是医治人生百病的名医吧!因而,如果不认真领会释迦的这种实践家的形象及其本质,那么对于释迦的悟究竟表现在哪里,即使以大量文献为依据、也会感到不很了然。”

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对他高尚人格的祟拜,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佛教徒确立信仰的基石。释迦牟尼也为他们树立了一个为道献身的榜样。

释加牟尼的佛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国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相关的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经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无专门的记述。三藏的结集者,主要记录释迦牟尼的言辞。但是经藏和律藏在记录言辞中,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段经教和制订第一条戒律的原委。这些记述,虽属片断,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触的那些人对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忆(其可靠性如何,已无法考证)。另外,在经、律中通过佛陀自己之口,记载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经历。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等;记载初转法轮时情景的,有《杂阿含经》中的《转法轮经》等;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长阿含经》中的《游行经》(异译《佛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般泥洹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

后来,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统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别,同时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部派佛教中出现了对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写为神通广大、威力无穷、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手长过膝、面颊如满月、梵音深远、胸表卐字等。这就出现了专门记载释迦牟尼生世行业,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类经典。如《修行本起经》(异译《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普曜经》等。它们的特点是把原先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但在内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崇仰对象。这些经典最长的也只主要记述了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几年的活动。以后马鸣写了《佛所行赞》,他根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

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祐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在宋志磐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佛砣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难”的问题,他每天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找出答案,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衣钵走到佛陀的住处,跟佛陀说:“佛陀,请为我解答十四难的问题,如果我明白了,就继续留在僧团。如果您无法为我解答,我就要离开您,另寻名师了。”
    佛陀看着这位比丘,感慨地说:“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说法度众,帮助所有众生解脱老病死的烦恼。此老病死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你问的十四难,只是无意义的辩论而已,对于实际的解脱烦恼而言,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解释给你听,既非真实道之理,对修行、解脱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陀又举了一个譬喻继续说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亲人急着帮他找医生取出毒箭治疗,但是这个人却说不行。他要先知道医生姓什么?住那里?父母是谁?今年几岁?还要问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么树木造的?用什么羽毛当箭翎?什么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么材质做的?箭上的毒药出自何地?药名是什么?……这位中箭受伤的人,非要等到问清全部的问题才肯接受治疗。”这时,佛陀停顿了一下,反问比丘:“这个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问题问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药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毒发身亡,命丧黄泉了。”
    听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继续说:“你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被邪见的毒箭射中了,不赶快求医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间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等十四难问题解答了,才愿意拔箭疗伤。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丧失法身慧命,堕入三涂恶道的黑暗深渊了。”
    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诚心领受佛陀的教导,昼夜依循佛法精进用功,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大智度论》中记载“十四难”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对于此类问题,佛陀一概不答,原因为: (一)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三)此十四难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故不答。

编辑:几根竹条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