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苏曼殊法师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苏曼殊法师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苏曼殊法师浏览次数:2015

苏曼殊法师(公元1874~1918年)

清末民初的时候,佛门中有一位特立异行、不从流俗的人物。非僧非俗,亦僧亦俗;奢豪爱客,肝胆照人,曾学习军事,从事革命,亦尝杏坛授业,着书立说,而身世飘零,天才早死,他就是人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曼殊上人。

曼殊俗姓苏,名戬,字子谷。后改名元瑛,亦作玄瑛。出家后法名博经,号曼殊。世称曼殊大师、曼殊上人。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父名杰生,旅日经商,母名亚仙,为日本横滨人。他于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出生于横滨。

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爆发,曼殊随父母返回广东原籍,杰生为香山巨族,家中固已娶妻生子,曼殊母子,颇不见容于大妇,族人亦有以曼殊为异类而摈斥者。杰生乃送曼殊至香港,从西班牙籍牧师罗弼庄湘学习英文。越四年,杰生家道中落,乃使曼殊母子东渡,依其亲属林氏以居,时曼殊年十四岁。

曼殊抵日之翌年(一八九九年),入横滨华侨所设的大同学校乙级就读,一九○○年春升入甲级。乙级所授者仅中文一科,甲级则中、英文两科。九○一年,曼殊获其亲戚林氏之资助,与学友张文渭,同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林氏对他的资助每月只十元日币,仅够房租与膳费两项,他乃不得不住最低廉之宿屋,吃最粗劣的伙食,省下钱来以缴学费买书籍,过着最穷苦的学生生活。到了一九○二年,林氏对他的资助忽告中断,曼殊面临失学的窘境。这时清廷驻日公使汪大燮许各省优秀学生改为公费生,曼殊赖横滨侨商的保送,转学到日本的振武学校。

振武学校,是专为准备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而办,中国早期的许多军事将领都读过这所学校。曼殊在振武学校时,加入了留学界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到了第二年(一九○三年),青年会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反对俄帝侵略我国东北。曼殊退学加入义勇队;后来义勇队受到清使馆的干涉而中止。曼殊动了归国之思,与他在大同学校时同学的革命人士冯自由介绍他到香港见陈少白。曼殊抵港,下榻中国日报社,也会晤了陈少白。

冯自由《革命逸史·苏曼殊的真面目》一文称∶

曼殊的父亲苏杰生在乡下为他定了亲,闻曼殊到了香港,就到香港去找他,要带他回乡完婚,曼殊闻悉,就避着不与父亲见面。陈少白误会他天性凉薄,力劝他随父回乡。曼殊就不告而别,忽然失踪了。几个月后他再在香港出现时,已经是身着袈裟,足登芒鞋,现出僧像。原来失踪这一段时间,是到广州慧龙寺从住持赞初和尚剃度出家了。

但是亦有资料说,曼殊十二岁在香港读书时,就在广州慧龙寺出了家,坐关三月后,在雷峰海云寺受三坛大戒。按佛制,十二岁出家,只算是「驱乌沙弥」——只有能力赶赶鸟雀的出家人。年满二十,始得受三坛大戒,称为比丘。故曼殊十二岁出家为沙弥,应有可能,但不会受戒。一九○三年,他再到香港时,年满二十岁,已具备了受戒的资格,也许失踪这几个月,他正在海云寺受戒。

曼殊受戒后回到上海,与一般革命朋友聚会。这时,《国民日日报》出版,他在报纸上撰写小品文字,在这一段时间,他撰写了《女杰郭耳缦》、《呜呼广东人》,并译出了嚣俄的《悲惨世界》,也结识了陈仲甫、章行严、包天笑、汤国顿等一班新朋友。

翌年他又回到香港,由于他早年的老师罗弼庄湘的资助,他南游暹罗,抵盘谷,驻锡龙莲寺,从鞠悉摩长老学习梵文,并在曼谷的青年会讲学,继而又到了锡兰(斯里兰卡),驻锡菩提寺,仍学习梵文。是年底,他又回到上海,未几他到杭州西湖,在灵隐寺从事著述,开始撰写《梵文典》。他在〈梵文典自序〉中称∶

如是我闻;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平等;学之书之,定得常任之佛智,观之诵之,必证不坏之法身;诸教之根,诸字之父母,其在斯乎?

夫欧洲通行文字,皆源于拉丁。拉丁源于希腊,由此上溯,实本梵文。他日考古文学,唯有梵文、汉文二种耳,馀无足道也!顾汉土梵文作法,久无专书。现存《龙藏》者。唯有唐智广所选《悉昙字记》一卷。然音韵既多龃龉,至于文法,一切未详。此但持咒之资,无以了知文义。

衲早岁出家,即尝有志于此。继游暹罗,逢鞠悉摩长老,长老意思深远,殷殷以梵学相勉,衲拜受长老之旨,于三年···适南方来,说鞠悉摩长老已圆寂矣!尔时,衲唯有望西三拜而已。今衲敬成鞠悉摩长老之志,而成此书。非谓佛刹圆音尽于斯着,然沟通梵汉,当自此始···岭南慧龙寺僧博经书于西湖灵隐山。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他到了南京,应陆军小学之聘,担任教习。虽然已是方外人,但交往的不是高僧大德,仍多是革命豪俊,在陆军小学任教这一段时间,他与江南陆军标统赵声最友善,所著的《燕子龛随笔》中,有一则与赵声(字伯先)交往的记事∶

赵伯先少有澄清天下之志,余教习江南陆军小学时,始与相识,余叹为将才也。每次过从,必命兵士携壶购板鸭黄酒。伯先豪于饮,余亦雄于食,既醉,则按创高歌于风吹细柳之下,或相与驰骋龙蹯虎踞之间,至乐也!别后作画,倩刘三为题〈定庵绝句〉赠之曰∶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诗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他在陆军小学任教的时间也不长,翌年到了长沙,在长沙的明德学堂任教一学期,夏天到了芜湖,主讲于皖江中学。光绪三十三年初春,他和刘申叔夫妇东渡日本,与章太炎、刘申叔夫妇同赁屋而居。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许多幅画作,如「岳鄂王游池州翠微亭图」、「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图」、「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孤山图」、「愁思图」、「江干萧寺图」等,他的女弟子何震(刘申叔的夫人),把他的旧作辑为图谱,欲付印而未果。他在日本住到光绪三十四年的秋天,回到国内,应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的聘请,到「只洹精舍」任教。

只洹精舍是近代第一所新式教育的僧学堂,杨仁山讲《楞严经》,李晓敦教汉文,曼殊教英文,谛闲法师任监学。以后复兴佛教的太虚、仁山、智光、开悟、惠敏等法师,都是当时的学生,但是学堂功课太重,一学期未教完他就病倒了。他在《燕子龛随笔》中,记载他在精舍卧病的事∶

十一月十七日病卧只洹精舍,仁山老檀越为余言秦淮马湘兰证果事甚详。近人但优作裙带中语,而不知彼姝生天成佛也。

这以后数年,他曾在日本任「梵学会」译师,继之南游星加坡、爪哇,在蕙班中华会馆住了一段时间,赴印度,驻锡中印的芒碣山寺。数月后,再度返回爪哇,在中华会馆讲学。

入民国(一九一二)后,他不时往返于日本、上海、南京、芜湖、江宁等地。屡任教职,唯均为时不久。这期间,他仍与革命人士相往还。袁世凯称帝,他曾参加发誓宣言反对。又参加文学团体「南社」,并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文章,像〈天涯红泪记〉、〈断鸿零雁记〉、〈焚剑记〉、〈绛纱记〉、《燕子龛随笔》、〈重译茶花女遗事〉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发表的。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夏天,曼殊以饮食无节,患病在上海霞飞路某医院,他的朋友程演生去探病,他出示当票多张,嘱程代赎。程亦在客中金尽,未能相助。事为曼殊的革命朋友蒋介石所闻,蒋命陈果夫送些钱去,并接曼殊到新民里蒋宅居住疗养。到了冬天,曼殊病又转重,乃住入上海的海宁医院。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春天,曼殊由海宁医院转到金神父路的广慈医院,致书柳亚子曰∶

亚子足下····病卧半载,未克修候,歉疚何似?至今仍不能起立,日泻六、七次,医者谓今夏可望痊可,此疾盖受寒过重耳。闻足下见赐医费三十金,寄交楚伧,但至今日,仍未见交来,不知何故?···古历二月初三日,元瑛伏枕拜白。

大约是二月的中下旬,他又有一封信给柳亚子,这可能是他临终前的绝笔∶

亚子足下····续手示,敬悉一切,台端春间不克来沪,为之怅然。尊款托友往催,前日始交友人带来,感激无量。贱恙仍日卧呻吟,不能起立,日泻五、六次,医者谓须待夏日方能愈,亦只好托之天命。

他的病未及等到夏日,就在三月二十二日(国历五月二日),即一瞑不视,与世长辞了。一代才人,享年仅三十五岁。

曼殊以身世飘零,心有隐痛,故生活反常,遂至不寿。他出家后不重视戒律,常着僧服而饮酒食肉,甚至混迹于脂粉场中。这也许是受到后期禅宗「饮酒食肉不碍菩提」的思想影响。

曼殊通英、日、梵文,长于文艺,工于绘事,且擅翻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他的小说创作,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书中主角最后均以遁入空门而告终,他的诗也每以佛教法义和语言融通而成。如〈春雨〉∶

春日搂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如〈过平户延平诞生处〉∶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崮可裰葩抛泳。卖暮屠岱啊?span lang=en-us>

他如∶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髟弟)时。

他的〈有怀〉两首,末首云∶

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成,

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

才人薄命,连「尚留微命作诗僧」的愿望也落空了。

他三十五岁短促的生命中,遗留的著作及译述颇多。佛学的如《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法显佛国记》、《惠生使西域记地名今译及旅程图》;文艺的如〈天涯红泪记〉、〈断鸿零雁记〉、〈焚剑记〉、〈碎簪记〉、〈绛纱记〉、〈非梦记〉、《燕子龛随笔》;译作的如《悲惨世界》、〈婆罗海滨遁迹记〉、《拜仑诗选》、《英译燕子诗笺》。又有《曼殊画谱》、《粤英辞典》、《汉英辞典》等多种。后人辑其作品为《苏曼殊诗文集》,行世最广。

(于凌波着)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