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遗民居士(西元352~410年)
发布时间:2010/10/20 佛史人物 标签:佛驮跋陀罗译师(西元359~429年)李士谦居士(西元523~588年)浏览次数:2569
刘遗民,原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仕至卿相。遗民自幼读百家书,善解《老》、《庄》,尤好佛理,曾任宜昌、柴桑二县令,因不苟同时俗,後隐居庐山,改名「遗民」。
遗民与东晋名僧慧远有深交,时值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弘教,遗民前去师学,远法师说∶「君官位亨通,俸禄丰厚,为何不就?」遗民答道;「晋室无磐石之固,物情有垒卵之危,吾何为哉?」(《居士传》本传)因其志在山林,从此便被留下来侍奉远法师。此时当在西元三九四年(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六二一页)四十三岁的时候。
遗民在庐山随慧远勤奋修学,著有《释心无义》(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义熙四年(四○八年)罗什弟子道生从长安到庐山,把同学僧肇所著的《般若无知论》给他看,他立即呈慧远,「共披寻玩味」,并致书僧肇质询疑难。(《高僧传·僧肇传》及《肇论》)慧远在庐山倡导净土信仰时,又鼓励他勤修念佛三昧(注1),对他说∶「六斋日宜间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後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与隐士刘遗民等书》载《广弘明集(卷二十七)可见提携之殷切。
慧远在庐山弘教时,名声日振。由於他提倡的净土信仰,简约切实,一时四方贫道趋之若惊;随著刘遗民的入学,其他一些知名居士如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莱民等也不期而至,前来听法修行。元兴元年(四○二年)在慧远的倡导下,包括刘遗民在内的一百多名僧俗弟子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社,誓相提携,共登西方神界。史称这次庐山集结为「白莲杜」或「莲社」,是为中国净土宗的开始。刘遗民授令为这次立社著文铭石,他首先记叙了这次立社的经过和盛况,「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接著又说∶「夫缘化之理既明,则去来之兆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谕,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朝勤,仰思攸济者也。」说明了社友同志笃信佛教、志在净土的共同追求。这里也表明了遗民对佛教义理,尤其是慧远的净土思想是深入理会的。
刘遗民晚年又在庐山别立禅坊隐居,「精研元理,兼持禁戒」。时与义学僧们书信往来,切磋佛经大义,并著有《念佛三昧诗》。西元四○一年冬,五十九岁时预知将逝,遗嘱儿子在他死後即土为坟,不要用棺椁;又与众人一一作别後,在床上面西合掌,泊然而化。(《居士传》本传)时人视他与周续之(道祖)、陶潜(渊明)三人为「寻阳三隐」。(《宋书》卷九十三)
知归子在《居士传.刘遗民传》後评语曰∶「佛法入兹土,始昌於晋,而士大夫之息心净土者罕闻焉。至遗民一唱,远近倾动,虽远师(慧远法师)实成之,亦由遗民精诚内激,冥孚众志。」对刘遗民以居士身份首唱净土作了较高的评价。
【注释】
1·念佛三昧∶「三昧」是梵文的音译,也译作「三摩地」,意译为「定」,意思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念佛三昧是净土宗倡导的一种修行方法,即指在修持禅定的过程中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达到正心息虑、进身净土的目的。它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观念念佛,也称观相念佛,即定中念佛,在禅定过程中思念阿弥陀佛的形象和所谓西方净土的景色等。一是口称念佛,即在禅定中口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慧远法师倡导的修行方法属於前一种。
(史向前编著)
上一篇: 陆法和居士(约五世纪)
下一篇: 李通玄长者(西元635~7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