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李通玄长者(西元635~730年)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李通玄长者(西元635~730年)

李通玄长者,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馀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於开元七年(七一九年)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後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开元十八年(七三○年,一说开元二十八年,七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圆寂,寿九十六岁。

他的著述除上述两种而外,还有「会释」七卷(後附论文)、「略释」(即「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均现存。此外还著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又「十门玄义排科释略」一卷、「眼目论」一卷等及诸诗赋均散佚。「新华严经论」在李通玄死後四、五年,才由僧人广超等传写弘通,到了宣宗大中年(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中,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又将论文会入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後又经思研整理,称为「华严经和论」,就流传的更普遍了。宋戒环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一卷,便是依据李通玄的学说而辅以澄观的学说而作。又有关於他的各论提要之书,有明李贽作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明方泽作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

他在智俨、法藏一系以外,别树一帜,於华严一宗传统的学说,有不少的变更,如志宁在「华严经合论序」中说∶「其论所明,与诸家疏义稍有差别。」通玄自己也说他的分宗立教,和先德所立有少分不同。但大体仍不出法界圆融的义旨。他在「新华严经论」的卷首,立十门解释「华严」一经的义旨∶一、明依教分宗,二、明依宗教别,三、明教义差别,四、明成佛同别,五、明见佛差别,六、明说教时分,七、明净土权实,八、明摄化境界,九、明因果延促,十、明会教始终。这十门都是自出机杼,特别是所立十宗、十教的教判,和法藏一系的五教十宗说迥不相同。十宗是∶一、小乘戒经,以情有为宗;二、「梵网」菩萨戒经,以情有及真俱示为宗;三、「般若经」,以说空彰实为宗;四、「解深密经」,以不空不有为宗;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七、「法华经」,以会权就实为宗;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九、「涅盘经」,以明佛性为宗;十、「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十教是∶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经」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迦经」明说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起信教;第七时说「涅盘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於刹那之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後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即闻共同法领解获益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即不共机闻共同法获益教。

他把八十「华严」一经的组织分作十段∶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品」。第二明举果勤修,即「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第三明信心成备(又作以果成信),即「佛名号品」以下六品。第四明入真实证,即「升须弥山顶品」以下六品。第五明发心修行,即「升夜摩天宫品」以下四品。第六明理事(又作智悲)相入,即「升兜率天宫品」以下三品。第七明蕴修成德,即「十地品」。第八明随缘(又作利生)无碍,即「十地品」以下到「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第九明诸贤寄位,即以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如来出现」、「离世间」二品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第十明令凡实证,即「入法界品」。他在第一「明始成正觉」中,不同意於法藏一系的佛七处八会或七处九会说「华严经」,而立十处十会说。他认为「华严经」是重重无尽圆满无碍的法门,所以他的说处,也应当用十来作为它的次数,以表无尽之意。但晋译「华严·十地品」次、「十明品」前,唐译「十地品」次、「十定品」前,都缺少说第十一地等觉位的一品一会。而「菩萨璎珞本业经」却说了第十一地。因此他把「璎珞经」看做「华严经」的一品,加在九会三十九品,而成立十处十会四十品。十处十会是∶第一菩提场会,第二普光明殿会,第三升须弥山顶会,第四升夜摩天会,第五升兜率天会,第六升他化自在天会,第七升三禅天会,第八给孤独园会,第九觉城东大塔庙处会,第十於一切国刹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会。此中第二会是把九会中普光明殿三会合作一时一处一会。第七会是依据「璎珞经」所增加。第八、第九两会是把九会中「入法界品」的说处分作两处。第十会是把诸会和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为一会。通玄在阐明第十「令凡实证」之後,更因法藏一系的五周因果说,而说「华严」一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以下六品,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十品。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四、行海遍周,即「普贤行」、「离世间」二品。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入法界品」。

他又将「华严」一经科为序、正、流通三分∶「世主妙严品」,总括全经,作为序分。「入法界」一品,总通前後四十品,作为正宗,而以馀品为伴。「如来出现品」,具说付嘱、流通,作为流通分。又品品之中、会会之内,都有序、正、流通三分。

又解释「入法界品」中,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内,说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非般若无以入法界,非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李通玄於此则在「新华严经论」卷八、三十一、三十二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之上中,倡导他独创的三圣圆融说,他说文殊、普贤、佛(毗卢遮那)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又说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体用相彻,成一真法界。又说文殊为法身的妙慧,普贤为万行的盛德,二圣合体,体用自在,即名为佛。又说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或互为体用。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互为因果。进而说一一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旨在互相成就;如帝释网,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诸佛菩萨,体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时无二。更进而说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众生自心(即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无异,无明本空,所以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即是信自心的根本不动智佛,从而用自心根本无明的体用,观不动智与诸佛及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即是发心;才发心时即於十方世界现身成佛。他还在「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中,说十二缘生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也是诸佛及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又是文殊、普贤常游止的华林园苑。这个一切诸佛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无有障碍。只由迷之则为众生,悟之即是诸佛,所以众生及十二有支皆无自性,随无明等而有生死流转。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诸佛智海。

李通玄关於十玄六相的专著,已经佚失不传,只在「新华严经论」卷八、二十三、二十四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下中有些简单的陈述。六相圆融义,本来源出六十「华严」初欢喜地十大愿中第四修行愿,所以他也在「决疑论」中就十地立说。他先说初地一地中,总摄十地及如来义,六相圆融,如天帝释宝网,自在无碍。次说地与地的关系,有六相。如十地修行,其智用地地逐步殊胜,为别相。一一地中智用都不离根本智,为总相。心从事修行,一切境界自体无作,为同相(原文缺异相)。一一位次能净除业障,智用增明,为成相。一一地中修行,不见修,不见行,不见成,不见菩提、涅盘等事,为坏相。後说一切诸法皆具足六相。

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中有不少独创的见解,所以能於贤首、清凉等华严宗师的著述外别树一帜。而论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

(黄忏华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