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金声居士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金声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邬坚巴.仁钦华浏览次数:1414

金声居士(公元1598~1645年)

金声,字正希,号子骏,湖南嘉鱼人。初好阳明、近汉之心学;及长,又学佛法,居古寺中,长斋苦参,一如老僧。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举进士,累迁至御史参军(办理纠察各级官吏的事务)。清兵南下时,正希慷慨奏言,陈述攻防之策,因不能被采用,遂托病谢归。后虽有多次征召,正希皆辞而不就。家居期间,益加锐志佛道,尝自言,「此生不能及早透彻大法,净尽群疑,..真是虚度,不成丈夫也。」(《居士传》卷五十二)

正希曾拜庐山宗宝禅师参究佛法,多有所得。他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撰写了《断五欲说》,在当时士林居士中广为流传。所断「五欲」,一是「色欲」,要戒除邪淫,令无纵滥。二是「食欲」,戒除肉食,宁饿死不食肉。三是「睡欲」,戒多睡眠,睡眠于身体、于修行皆不利。四是「财欲」,反对取不义之财。五是「名欲」,反对求文章、功业名,此皆是我见、邪见。以上五欲,是人们修行之大障,应发心断除,他还指出,人生最难识破的惟有生死关,能断五欲,也了死生。他认为人之生死只是因缘的合离,皆是虚妄之名。今日生时,因缘会合,异日死时,因缘别离而已。因此「智者无生可贪,无死可怖,可生则生,可死则死,惟义所在。」「义当死时,贪恋不死,其人心中隐然负惭,见人掩辨。」他把儒家的忠义之说纳入到佛家的了生死上,正是他本人乃至晚明居士佛教的一大特色。

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南渡,江南人民奋力抗清。正希应南明唐王之召,再度出仕,任右都御史(都察院长官)、兼兵部侍郎(掌管一国将帅与军队,位在尚书以下),率军与清兵作战,并光复了安徽宁国、旌德诸县。后清兵大至,战败被俘。清人屡劝其技降归顺,不听,遂遭杀害。终年四十八岁。

被俘途中,正希与长兄书曰∶「生死祸福,皆有天命。我等唯顺受之,不必逃避。我家为王事勤劳,死者死得其所,即流离散亡者,也流离散亡得其所。」又嘱曰∶「望兄仍时以佛法提撕一切,乃为来生大留种子耳。」正希还与书长子曰∶「我一生久如浮云,无丝毫系恋,但念郡事未定,此心实不安。倘百姓幸安堵,则我暝目矣。」(以上见《居士传》卷五十二)信佛、忠君、爱民之心皆发自肺腑,历历粲然。清人汪大绅在读其《传》后评述说∶「圣贤之学,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循乎天理,即此忠义,即此是道,非忠义之外另有甚么道也。」知归子亦曰∶「菩提心者,即忠义心是。」(同上)正希之心,既是菩提心,又是忠义心。他的一生事迹和思想体现了儒佛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宋代以来佛教内外所倡导的儒释一致乃至三教融合的理论发展到明末的因缘结果。

(史向前编着)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