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梁漱溟居士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梁漱溟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梁漱溟居士浏览次数:1680

梁漱溟居士(公元1893~1988年)

梁漱溟,字焕鼎,广西桂林人,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梁氏出身于一个世代诗礼仕宦之家,年少追慕梁启超之为人行事,青年时代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供职于北洋军阀北京政府。二、三十年代,为了救国救民,他积极宣传、推行所谓的「乡村建设」运动。抗战爆发后,他和同仁们发起成立了「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民主同盟」),做了些有益于抗日的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积极促成和谈,但在政治主张上,他既不同意共产党,也不同意国民党、企图走「中间道路」。九十六岁时在香港去世。

据梁漱溟的自述,他一生的思想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一是近代西洋的功利主义,二是印度佛教的出世思想,三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早年的梁氏主要受父亲思想的影响,他的父亲欣赏的中国思想史上以崇高实利、功用而着称的墨家和「颜(元)李( )学派」,在此启发下,梁氏进一步接受了西方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生要归于去苦、求乐,趋利、避害而已。但自二十岁后,梁氏的思想便折入佛家,专心佛典。他曾说∶「漱溟自元年(指民国元年)以来,谬慕释氏,语及人生大道必归宗天竺。」(《思亲记》,见《中国哲学》第一辑,第三百三十九页)此后的十年间,他切志要出家入山,只因老父尚在,才未即出家,但却坚守佛戒,茹素不婚。梁氏说他起初并非受了佛家的影响而倾慕出世,而是从思考人生苦乐问题转向的。他认为人生基本上是苦的,人们趋利避害只在于去苦求乐而已,而苦乐之究竟并不在外境,在于人的身心感受。然而古今中外的一切圣哲走的都是向外寻求的歧途,唯有佛家见到真谛,于是他才学习佛典。并在一九一六年发表了他的长篇论文《究元决疑论》。「究元」即究竟宇宙根本之真元;「决疑」即决解人生行止之困疑。这篇论文是他佛学思想的代表作,得到了包括欧阳竟无在内的许多学者的赞赏,影响到当时的哲学界。没上过大学的梁氏也因此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员,并于次年又出版了他的《印度哲学史》等佛学著作。

梁氏从小读的是当时新版的教科书,没有正式学过儒家的「四书五经」,这是受其父亲的影响。直到一九二○年后,他才开始研读《论语》、《孟子》等书。孔子《论语》通篇贯穿的一种和乐的人生观使他大受感动,遂认识到以前所谓「人生是苦」的说法陷于片面。于是在三十岁左右,思想又一转,归落到儒家。从此他的思想再没大的转变。不过他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并没因此而完全否定以前对佛家的信奉,相反,佛家思想对他以后一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他在八十五岁的晚年时还说过∶「对于人生苦乐的留心观察,是我出世思想的开窍由来,从而奠定了此后一生归宿于佛法。」(《中国哲学》第一辑,第三百四十五页)

作为居士的梁漱溟,一生心怀国事,志节不移。他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外,主要还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人心与人生》等。

(史向前编着)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