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夏曾佑居士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夏曾佑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夏曾佑居士浏览次数:1498

夏曾佑居士(公元1863~1924年)

夏曾佑,字穗卿,一作遂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生于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十月。父亲名鸾翔,字紫笙,攻读儒书,精于算学,与同邑李善兰、戴煦序并称为杭州算学三大家。鸾翔早逝,曾佑依母读书。他自幼天资颖悟,好学深思,十四岁即入泮为县学生员,二十六岁中式举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未几改任礼部主事。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前后,新学渐起,曾佑在京,与梁启超、麦孺博等相识,时相往还,讨论新学。且与在京讲佛学的吴雁舟(名嘉瑞)相过从,研究佛学。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谭嗣同(复生)入京,以梁启超之介绍,与吴雁舟、夏曾佑结识,志趣相投,往还甚密,共相讨论佛学问题。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孙宝琦在天津创办「育才馆」,施以新式教育,中西学并重,礼聘曾佑为育才馆教师。曾佑辞礼部主事职,赴津任教。前后历时三年,培育英才,较任京官尤能发挥所学,在此同时,又参预学人严复所创办的《国闻报》,他曾受梁启超「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在报端撰文鼓吹新学,提倡维新变法,严复这段时间正在翻译《天演论》、《原富》诸书,时与曾佑反复商榷,而后着笔。

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曾佑出任安徽祈门县知县,在任三年,政简刑清,深受百姓爱戴,三年任满考绩,以直隶州知州任用,他以母丧服阕,辞职南返,服丧期间,他寓居上海,与沪上居士相往还,且致力于古代史的研究与编撰工作。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十二月,日俄以我国东北为战场,双方宣战,而清廷宣告中立,置身事外,曾佑撰写〈论中日分合之关系〉一文,在报端发表。他反对联俄政策,他以为中日同文同种,主张联合日本,在日本的协助下,使中国富强起来。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胜俄败,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清廷派戴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曾佑以随员身分同赴日本考察。当时有所谓「宪法大纲」十则,即出于曾佑之手,由日考察归国,又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任为代表,赴京会议官制,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奉朝命出任安徽广德直隶州知州,这时清廷国势衰微,政治腐败,而革命思潮发展迅速,革命行动风起云涌。他本具有革新变法思想,但以官卑言微,无所作为。此时他年近知命,自思对清廷、对革命,两边都无着力处。由此他用世之志转趋消极,遂转而致力于佛学研究。退食之馀,与友辈谈佛,不知疲倦,并自号「碎佛」。未几挂冠求去,侨寓上海,与挚友沈曾植、张尔田等共同研讨佛学不辍。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庵,浙江嘉兴人,进士出身,历官府道、提学使等职,为学兼综汉宋,尤深于史学掌故,着有《汉律辑补》、《晋书刑法志》等书,且精于佛学,与杨仁山文会相友善,杨仁山殁,其塔铭就是曾植撰写的。

辛亥年后,民国成立(一九一二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邀曾佑出任社会司司长。时,蒋维乔居士在教育部,先后任秘书长、参事等职,与曾植相处颇相得,时共参加北京的佛教活动。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曾佑调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他唯以学佛着书为事。

曾佑晚年,自好友严复、沈曾植等相继去世后,落落寡合,乃杜门谢客,以学佛吟诗自遣,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病逝于北京,享寿六十二岁。

曾佑一生重要的成就,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他着有《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一书,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后再版多次。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重新标点排版,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列为「大学丛书」之一种,此书之所以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