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意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朝圣意义 > 印度尼泊尔 > 朝礼佛陀故乡 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朝礼佛陀故乡 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

发布时间:2016/11/11 印度尼泊尔 印度朝圣意义 浏览次数:1797

蝉友圈佛旅网

玄奘大师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意志非凡,智慧超常!他从天竺学成归来的时候,一位印度伟人的思想装满了他的背架。如果说玄奘大师是求法者,那么这位印度伟人便是施法者。以玄奘大师的智慧,他决不会拿一生的光阴去寻求并不确定的真理。而让他乘危履险,生死相随的终竟是一位怎样的智者呢?

蝉友圈佛旅网印度朝圣

净饭王都迦毗城 龙弥儞园佛生处 — 蓝毗尼园及迦毗罗卫国

根据经典的记载,这位智者被称作释迦牟尼佛。他对所处时代的观察,全都落实在人的基础上——人类的文明、人心的秉性……此后,又基于这些极其深刻的观察,创立了他认为对人类最有利益的思想和团体。《悲华经》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对当时人性的种种解读:

不识恩义,失于正念;应作不作,作不应作;
不行福事,不畏后世;不乐三乘,住四破戒;
令四魔喜,漂在四流;五盖盖心,无所畏忌;
烧灭善心,登涉罪山;处胎失念,轻蔑善法;
于诸善法起违背心,于不善法起专作心,
于灭善法生欢喜心,于灭涅槃起不救心,
于自眷属生嫉妒心,于受恩中起不报心,
于他妇女起侵恼心,起无善心作诸恶业,
以能为恶故得称叹。

这些观察是绝对负责任的,他在说出了自己的所见以后,使用此后全部的生命光阴(49年)向他所观察的人类社会讲述了离苦之道。他所建树的佛教使当时印度的文明到达了历史上的最辉煌时期,成为人类文明的至高点。

49年的辛劳,是什么支撑他一路前行?北凉三藏昙无忏大师在《悲华经》中将支撑这位智者的精神翻译为“大悲心”,说释迦牟尼佛是以大悲心的缘故陪同恶业人受苦,以大悲心的缘故代地狱生命受罪,很显然,“大悲心”是释迦牟尼佛的精神所在。反映在他的伦理世界,大悲心就是责任感;反映在他的行为中,大悲心就是担当;反映在他的智慧中,大悲心就是有求必应。《悲华经》说他以大悲心来救护众生,“大悲”几乎是他智慧和事业的全部。

蝉友圈佛旅网

我想,此心不能只是一种悲感,更不可能是情绪,因为它代表了2500年前这位智者的全部精神,岂能用普通的情感来归结呢?查印度中世纪那烂陀寺住持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于全论开篇,便直接解析了“大悲心”的构成。他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由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其大意说:你想了解佛弟子的智慧吗?真正的佛弟子只有两种,一种是跟随佛陀的声闻,一种是离佛专修的独觉。你想了解这两种佛弟子的智慧吗?它们都来源于佛本身,因为都是佛陀给予的。你想了解佛的智慧吗?它们都是从菩萨那里出生的。你想了解菩萨的智慧从哪里来吗?它们从大悲心、无二慧及菩提心得来。你想知道以上三种心的起因吗?它们都来自大悲心。那么大悲心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呢?在你修行的最初,它是你希望的种子;在你修行的中间,它是如阳光雨露般的助伴;在你修行的最后,它是你得到果实的守护者。尚未具备圣人智慧的庸凡之辈,可以藉由修习大悲心而转凡成圣;已经获得菩萨智慧的行者,便能藉由大悲心而成佛。

蝉友圈佛旅网

摩伽陀泥连河侧 菩提树下成正觉 — 菩提迦耶佛证道地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圣典,那是何等的浩瀚无涯,多少人害怕它的庞大。而佛陀真实的精神,应该是单纯的人性,是绝大多数人愿意了解的。遥想玄奘大师当年,支撑他进入印度求法的是什么精神?他最终背回中华大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经论中将这种精神说成“大悲心”,这种大悲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说是“责任”,佛陀对于当时印度社会大众的责任若是拿到今天,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面对现代社会的责任?

当年佛陀秉承此种责任,对印度和中国起到了哪些作用?哪些是被认同的?哪些是被否定的?在当代的人类社会,它们还仍然成其作用吗?

古代的佛陀可以从经典中去了解,今天的圣迹也可以走遍,关键的问题是,佛陀的精神昭示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大文明古国共同信仰的宗教,佛教为何在印度那么彻底地销声匿迹了?西域诸国当年的佛教那该是何等辉煌!为何到今天为止,佛教盛世一去不复返?佛教进入中国,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完美融合以后,所形成的是区域化之后地道的汉传佛教。这种逐渐同化了华夏文明的信仰,还能再度返回印度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佛教与民族精神的融合?佛教的精神既有对形式的重视,也有打破形式的超越。作为现代人,我们该以什么来延续佛教真正的精神?

印度,这片孕育了佛教文明的热土,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曾经解答了无数众生对于人生的疑惑。今天,佛陀已然远去,而以上的问题依然随着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困惑,一一地被提了出来。

然而,“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不能直接求教于佛陀,这是令人何等沮丧和无奈的现实。在物质文明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圣地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我决定到圣地去寻找答案。我相信,最有价值的文化体验仍然是亲历。也许在圣地,还能零星拾回一些佛陀精神的碎片。

蝉友圈佛旅网印度朝圣之旅

根据历史文献,佛弟子们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归纳为“八相成道”,即是降兜率、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佛陀以愿力由兜率天宫下降到娑婆世界,托质为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长子,在蓝毗尼花园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降生。太子在迦毗罗卫的王宫中长大,由观察人生之苦而决意出家寻求解脱之道。他在苦行林明确了修行的折中之道,转而降伏众魔,在金刚座的菩提树下证得佛果。此后由鹿野苑开始组建僧团,初转法轮,行化四方。历经49年说法度众后,佛于拘尸那迦的双林树下大悲示寂。佛陀虽然涅槃,而法身不灭,佛毕生所说的大乘法要,传承到印度中世纪,在那烂陀寺达到鼎盛,影响远播。2500年后的人们据此在南亚次大陆广袤的土地上,发现并确认了与佛陀一生相关的诸圣地。

蝉友圈佛旅网印度朝圣之旅

当年承载着盛大法筵的圣地已经会终人尽了。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但是圣地应该还遗留着佛陀的气息。作为现代人,我们带着现代社会的疑问、使命感和一颗求索之心,沿着玄奘大师留下的足迹,行进在圣者的国度;朝阳升起,夕阳落下,我们巡礼佛陀一生的行迹,我们寻求圣地给予的答案……

从2006年到2010年,我以末法佛子的求法之心,数次前往尼泊尔、印度及斯里兰卡,分别朝礼了佛陀显化的诸大圣地及后期大小乘佛法四方传扬的教法中心。佛陀一生的行迹与我在圣地巡礼的所见所闻交织在一起,无有古今。佛典上的地名从白纸黑字间一一走出,化作鲜活的情境,展现成真实的生活。我们惊喜地发现,佛陀的精神——这最久远而又最生动的大悲情怀,在古老的圣地上——再现了!(图/蝉友圈佛旅网印度朝圣之旅)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