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宋濂居士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宋濂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邬坚巴.仁钦华浏览次数:2411

宋濂居士(西元1309~1380年)

宋濂,字景濂,世称金华潜溪,後迁居浦江青罗山,仍以「潜溪」题其室,学者遂称为「潜溪先生」;因学佛氏之道,又自号无相居士。

景濂少强记过人,博通经史,对於百家之说,都能得其旨要,至於佛老之学,研究尤深,并能「皆臻其妙」。尝自言∶「予儒家之流也,《四库》书册,粗尝校阅;《三藏》元文,颇亦玩索」。(《送璞原师还越中序》)逮至壮龄,又极潜心於内典」。(《夹注辅教编序》)他主张「空有相资,真俗并用」,以儒家的内典来弥补儒家治化之不足。

元朝正中年间,景濂授翰林学士,辞而不就,入龙门山隐居。明朝初年,太祖闻其名召见他,景濂对曰∶「吾闻大乱极而真人生,斯其时矣。」(《居士传》卷三十七)於是出任江南儒学提督,兼起居注(侍从皇帝,掌管记录皇帝言行)。明太祖与佛有旧,尝称「释氏之教,幽赞王纲」,又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同上)意在统合儒释。当时朝臣中惟独景濂能契会帝说,召对时,常与帝讨论佛经奥义,深得太祖宠护。太祖好用兵刑,景濂则每以儒、释的慈悲、仁义之说进行劝说,太祖时有收敛。又向太祖推荐禅祖达摩传法心印之宗典《楞伽经》,太祖读後称善,并诏令天下僧尼共学之。(参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为了超度在战乱中死去的亡灵,太祖决定在蒋山(今南京钟山)兴国禅寺举行盛大法会。景濂为此作了篇《法会记》,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法会隆重、庄严的盛况。《记》後又赋诗一首曰∶「皇鉴九有,宪天惟仁。明幽虽殊,锡福则均。死视如生,屈将使伸。一归至和,同符大钧。..惟佛道弘,誓拔群滞。惟皇体佛,仁德斯被。」(《居士传》卷三十七)称颂了当今皇帝的好生之德和佛法共渡众生的崇高悲愿洪武五年,景濂迁赞善大夫(掌管朝廷祭杞、庆典礼仪的职务),明初一代礼乐制作,多出自景濂之手。在朝时,太祖曾问起大臣的优劣臧否,景濂所言皆善。太祖怪之,景濂说∶「善者与臣友,故知之,否者臣不知也。」(《明史》卷一二八)

晚年辞官後,景濂在家乡的青罗山辟窒独住,室名「静轩」。终日闭户读经,先後将《大藏经》通阅三遍,馀暇则修习禅观,自言宴坐般若场中。天台禅僧无闻曾谒见景濂,求教说∶「经中所说父母之恩,鸿博胜羡,不可思量。弟子欲假如来三昧之力,升济神明,不知依何法而可?」景濂回答说∶「沙门,汝欲报恩,名先入道,汝欲入道,应先割爱,爱尽情尽,性源自澄,能如是者,名大报恩。」景濂以为爱欲乃是遮障性源之物,此谓「生死之根,轮回之本」惟有割爱,才能成就菩提之道,升济神明,实现大报恩。清人罗台山说∶「无相居士以仁义辅太祖,以割爱启沙门,直是见得清,立得正。」(以上见《居士传》卷三十七)

景濂七十二岁时,端坐而化。朝廷 号「文宪」。明代云栖株宏大师将景濂的诗文辑录为《护法录》,其中仅为沙门所撰写的塔铭就达三十九篇之多,憨山德清大师誉其为「当代僧史」。

(史向前编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