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马一浮居士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马一浮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马一浮居士浏览次数:1551

马一浮居士(公元1883~1967年)

马一浮居士,是一位儒佛兼通的学者。他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他的父亲马廷培宦游四川,一浮于清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癸未岁三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浮,号淇翁。因取《法华经》中「蠲除戏论」之义,晚号蠲叟,又号蠲戏老人。

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一浮六岁,他的祖母在绍兴逝世,其父丁忧返乡,一浮随父母回原籍,以后长期定居杭州。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戊戌,一浮十六岁,应绍兴府试,名列榜首,中了第一名秀才。绍兴耆宿汤寿潜(入民国后曾任浙江都督、交通总长)见到他的闱卷,大为赞赏,乃以长女汤孝 妻之,翌年一浮与孝 完婚。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与谢无量同到上海,入同文学堂学习英、法、德、日语文。翌年父病,辍学返乡侍疾,未几父病逝,营葬如礼,再到上海入学,并与谢无量、马君武等组织「翻译会社」,创办「翻译世界」杂。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他的夫人汤孝 不幸病逝,一浮于两年之间,失父丧妻,哀痛不已。乃应聘赴美,于美国使馆留学生公署任文牍职,此间曾到过英国和德国。翌年离美赴日,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十一月回国,从事翻译和著作。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四年),借居杭州广化寺,专心阅读儒释道家典籍和西方名著,对佛教教义禅理、道教玄学以及欧美文史、哲学等,都曾涉猎,又精研书法,自成一家。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请他出任教育部秘书长,任职三个月,以蔡元培废止儒学,一浮持异议,曰∶「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不如让我辞职回杭州去」。乃离职回杭,埋头钻研佛学、哲学等,此时与苏曼殊、李叔同等颇有往还。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马一浮倡议成立「般若学会」,他亲自制订学会会规的「般若会约」,对成立宗旨、组织建制、活动安排等均有明确详尽的规定,其宗旨在超越于虚幻不实的世俗认识,以证悟般若智慧。会约规定,与会人员一律平等,不设会长,并为信解行证订出具体相应的措施计划。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朋友彭逊之、李叔同都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先后在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曾对丰子恺说∶「我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的影响」。自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始,马一浮研究儒佛本源一致、六艺与华严五教会通,参禅重心地证悟。表达这种思想的论着有《与蒋再堂论儒佛义》等,此间他与梦泉、肇安等僧人来往甚密。此后二十年间,他一直住在杭州,孑然一身,独居陋巷,刻苦钻研古籍。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一浮避难入川。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在四川乐山县乌龙寺,创办「复性书院」,招收学生三十馀名,自任主讲,培育了一批国学研究的人才。同时他还集资刻书,数年之间,刻印儒学著作二十八种,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了珍贵的文献。在四川期间,他与名僧、名流来往,及参加社会学术活动。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返回杭州,把复性书院也迁到了杭州,初借西湖葛岭山庄作为院舍,后迁西湖钱王祠畔。以经费无来源,讲学难以展开,主要以刻书为主。一浮返回杭州之时,年已年六十有四。

一九五三年,一浮出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并先后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一九六七年二月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一浮生前与弘一大师友谊至笃,弘一大师出家,是受一浮的影响,出家以后,虽然二人天各一方,但二人君子之交,契阔甚深。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弘一大师在闽南度六十寿诞,一浮自乐山寄祝寿诗曰∶

世寿迅如朝露,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