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体见月:万里求戒不忘初衷 舍命为道复兴律宗
发布时间:2015/01/09标签:读体见月律师浏览次数:2087
编者按:读体见月(1601~1679),明末清初律宗高僧,律宗千华派第二代祖师。见月律师认为整顿佛门应当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事,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其后宝华山隆昌寺宗风闻名全国,...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教书画佛教知识佛教艺术蝉友圈浏览次数:1976
走进青藏高原,细心的游客兴许会看到无论是在雪山垭口,草原湖泊,还是在寺院、村庄,藏族人都喜欢在高高的山顶,或是房前屋顶装饰上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的五色经幡——风马旗,在高原灿烂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临终关怀佛教知识蝉友圈浏览次数:1854
可能是解脱,但多半不是。所谓临命终时显现的瑞相,是指奇香弥漫、天乐鸣空、光环、光束、光团的显现,佛菩萨影像现形、鸟兽齐鸣、香花乍开、草木变色、风云变化、雷电交作、遗体柔软,乃至火化后出现...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教知识蝉友圈浏览次数:1723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 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
-
佛教平等思想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教平等思想浏览次数:2171
蝉友圈·佛旅网讯 “平等观”是佛教的根本要义之一,它既是佛教的一个观照法门,也是开悟后的一种真实体验。究竟来说,佛教平等观是建立在佛教的“缘起论”之上,是“缘起论”的逻辑必然。随着佛教缘起...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家养生佛教知识蝉友圈浏览次数:1657
1、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史人物佛教知识离欲上人蝉友圈浏览次数:2007
乐至报国寺前任住持离欲禅师,法号觉空,俗名侯喻君,四川省合川县泥溪乡(今属重庆市合川区)人。生于1885年,1992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五日)预知时至,安详坐化。世寿124岁。1简介离欲上人(1868-1992),...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临终关怀佛教知识蝉友圈浏览次数:1561
现代医学常常辩论有关‘安乐死’的道德观念,佛教的观点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个生命在什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决定。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杀,都是佛陀禁...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临终关怀佛教知识佛旅网蝉友圈浏览次数:1619
信愿行坚固的行者,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净土? 往生西方净土,具足信愿行,临命终若正念提起,往生西方净土绝对成就无疑。假令周遭有莲友,及出家师父为其开示念佛,可让临终者往生更顺利,...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家养生佛教知识佛旅网蝉友圈浏览次数:1642
加持的力量 佛教的教法可以涵盖许多不同内容的层次,从民间信仰的层次、高级宗教的层次、哲学的层次以及到达实相无相的层次。 若从实相无相的层次而言,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教的基础,因为佛...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家养生佛教知识佛旅网蝉友圈浏览次数:1582
1、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2...
-
发布时间:2015/01/07标签:佛家艺术佛教知识佛教雕塑佛旅网蝉友圈浏览次数:2240
千佛的经典依据及其界定 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